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

2013-10-14 15:57 作者:宾宾 阅读量:28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江西萍乡,有一张响彻大江南北的乡土“文化名片”,那就是萍乡春锣。蛇年春节,记者在秋收起义广场欣赏了一次萍乡春锣优美的节奏,对它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一番探访。

历史悠久的土特产

据了解,萍乡自古文风鼎盛,商贸发达,民风淳朴,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萍乡春锣、采茶戏、傩舞、莲花落、缩龙等众多民间艺术,曾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

春锣,是流传在萍乡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乡土艺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以明快的节奏、诙谐的语言和简便灵活的演唱形式而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演唱者身披一身黄色绸缎或布袋,将一面直径约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咚咚咚呛|咚咚咚呛”的节奏,作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表演时,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其唱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见赞”,即见事赞事,见人赞人,见物赞物。一个才艺高超的老艺人,往往记下了数以百计的小段子,对人对物对事都能应对如流。

据了解,以前的春锣表演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因为它唱腔平平,唱词散乱,想到什么就唱什么,见到什么就唱什么。后来经乡间艺人的精心雕琢,这门民间艺术才慢慢焕发出它的光彩,语言更加诙谐幽默,流畅,韵脚更自由。更重要的是唱本有了一定的故事性,并且能够表达唱本创造者的思想。

解放后,萍乡一批民间说唱艺术的活跃分子将萍乡春锣进行艺术加工,在唱腔上作了较大的修改。艺人们的流动演唱把春锣传到了宜春、万载和湖南醴陵、浏阳等地。1956年,一位名叫荣孝善的乡间艺人将萍乡春锣敲到了北京天安门,唱进了人民大会堂。他用萍乡方言歌唱党的丰功伟绩、歌唱祖国的繁荣昌盛、歌唱人民的幸福生活,内容积极向上,唱腔和音调振奋人心,极具乡土气息和地方艺术特色。

为了提高萍乡春锣的艺术品味,艺人们开始在唱腔上作修改,春锣唱腔融入了萍乡地方戏。“春锣大王”雍开全还将清唱的萍乡春锣进行了配曲,在唱腔上将萍乡采茶戏的反情调融合在萍乡春锣里,克服了该曲种原先唱腔低调,吐字不清等弱点和缺陷,使表演者的唱腔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克服了原先乐器单一,一个人独自“作战”的局面,让二胡、琵琶等大型的乐器也为这门独特的说唱艺术服务。

越开越红的奇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来萍乡文艺界的努力,春锣这一艺术奇葩近年来结出了累累硕果。

作为江西惟一的代表曲种,萍乡春锣先后于1998年、200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及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了第三、四届中国曲艺节。春锣俨然成为萍乡的一张“文化名片”。

从1989年开始,萍乡春锣的曲目被制作成磁带,制成光盘传遍大江南北,唱遍全国各地。萍乡的春锣艺术家多次受邀到外地表演。2004年,雍开全和弟子彭丽萍参加东部六省曲艺大赛,他们表演的春锣节目《古怪歌》获得一等奖。此前,他俩的春锣节目《将军回乡》获得2002年的全国曲艺调演优秀奖。

2012年,雍开全等六人在山西参加中部六省曲艺大赛时,表演的《法中情》获二等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春锣是萍乡人最喜爱的曲艺品种,并且由于春锣表演形式和道具简单,也是演员喜欢表演的艺术节目。从单人唱发展到两人或多人唱,从单纯的锣鼓伴奏到增加二胡、琵琶、唢呐等乐器伴奏,萍乡春锣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新。但由于缺少经费,缺乏活动场地、设施,专业创作人员和演出人才青黄不接,是春锣当前发展过程中需要解除决的问题。

据悉,萍乡将申报“萍乡春锣”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关文章关键词

《 萍乡春锣》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