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萍乡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2013-10-12 18:49 作者:宾宾 阅读量:32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萍乡采茶戏又叫萍乡戏,是萍乡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是产生、流传在湘赣边界萍乡市及其邻近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风味浓郁的地方戏曲。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

萍乡采茶戏形成始于清乾年间,是由民间灯彩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唱,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经民间艺人的创造而逐渐形成的,是从三角班、古装戏、近代戏发展而来的。

萍乡历史上盛行灯彩活动,每逢新春便会举行多种多样的灯彩活动,而灯的制作品种多样,最常见的有茶灯、龙灯、马灯、牛灯、狮灯等十几种。耍灯人走乡串户,向人们庆贺新春,每当进行表演时,鞭炮一串接一串扔向耍灯人,很是热闹和刺激。对当时缺少文化生活的人们来说,看茶灯表演是一种绝好的娱乐享受,也深受群众的欢迎。发展到后来,人们不局限在新春才表演灯彩,每逢有人结婚或者新屋落成,也请来民间艺人耍灯表演,以示热闹庆贺和对未来美景的祝福,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由“三角班”(即小旦、小生、小丑)表演的形式,由两个人扮演茶花娘子,手持茶花灯边歌边舞,由一个小丑手持低折扇在两个茶花娘子中间插科打诨,调笑逗趣进行表演,以博得看热闹人的阵阵掌声和笑声。

自清朝以后,人们也更热衷于娱乐活动,民间艺人也就发挥各自的特长,在三角戏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一些简单短小的剧目片段进行表演,从而受到人们的青睐。自咸丰年以来,湘文化也开始走入萍乡,特别是清末萍乡煤炭的开发,许多湖南民工来到萍乡当矿工,文化的交融达到高峰,湖南的花鼓戏流入萍乡,很快被萍乡人所接受。湖南花鼓戏引人入胜的剧目和悦耳动听的川调和神调等唱腔也被萍乡人所喜爱,为此,萍乡民间艺人也就广泛吸取湖南花鼓戏的养分,结合本地采茶戏的表演特点,逐步加以改造和提升,从而形成了萍乡采茶戏独特的表演风格。从此,萍乡采茶戏不但在萍乡本地受欢迎,而且开始流行于萍乡相邻的宜春万载铜鼓等地县。

萍乡采茶戏的唱腔曲调最常用的有40多种,分采茶灯类、神灯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歌腔类。萍乡采茶戏的音乐伴奏以管弦为主,有唢呐、二胡、板胡等。采茶戏的题材以反映农村生活为主,《吴燕花》、《武功山英雄传》、《萍浏醴大起义》等剧目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取材于近代革命历史。《燃烧的玫瑰》是第一个反映都市题材的采茶戏,可谓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萍乡采茶戏,曾以其独特魅力征服不少观众。在上栗等地,每年的庙会都要请人表演三四天的采茶戏,位于五陂镇的三侯庙每年庙会也要演出一天的采茶戏。在演出中,会分别表演适应老年人和青少年喜爱的节目。

在上个世纪,萍乡采茶戏已进入艺术的鼎盛时期,那时的采茶戏演员邓小岩等人在远赴上海演出时,反响非常好。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萍乡采茶戏及时跟上市场变化而调整创作思路,排演推出了《榨油坊风情》、《燃烧的玫瑰》等多部力作,均获得了观众的好平,并且分别获得“江西玉茗花戏剧节”演出一等奖,《榨油坊风情》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汇部“文华”大奖。由于萍乡采茶戏特殊的艺术品味,2010年7月,萍乡采茶戏获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萍乡市采茶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任乐手的付小林说,萍乡采茶戏在发展中,受到了冲击。过去,看采茶戏的人比看春锣表演的人多,如今,这事翻了个头,喜欢看采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采茶戏剧团演员出去时,大都是表演适应当今大众化欣赏水平的歌舞小品类了。并且,表演采茶戏大多要各种道具,显得麻烦,人员也要求更多,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他们都对演出进行精简,使老百姓乐于接受。另外,目前采茶戏还面临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制约了采茶戏的发展。

相关文章关键词

《萍乡采茶戏》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