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毛泽东诗词(12)
五律
海鸥将军千古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海鸥,戴安澜将军自号,其字衍功。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三期生。曾参加北伐,长城抗战,古北口一役荣获三等勋章。后又多次在对日作战中,杀敌无数。1942年任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入缅抗战,英勇牺牲,享年三十八岁。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授他陆军中将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我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2月,日本侵略军为了切断盟国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滇缅公路,以泰国、越南为基地,向当时为英殖民地的缅甸大举进攻。应英国政府的请求,中国国民党派遣远征军共三个军约十万人赴缅参战。后因失利而部分撤至印度,大部分回国。
对日作战中,戴师长率所部转战东瓜、棠吉等地,奋勇杀敌,不幸在撤退途中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于5月26日殉国。是年秋,在广西全州香山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戴安澜将军追悼会。远在延安的毛泽东特为此撰写挽诗,遥奠英魂。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诗作,目前可见者仅此一首,且为五言律诗,弥足珍贵。
五律
张冠道中
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
露湿尘难染,霜笼鸦不惊。
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
踟蹰张冠道,恍若塞上行。
张冠道,陕北的一条道路。
此诗写于1947年。当时,胡宗南指挥十四万革命党军,向延安大举进攻,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延川、清涧、子长、子洲、靖边等县。毛泽东将在张冠道上经过一夜跋涉,拂晓时所见到的行军景象赋于《五律》。
1964年1月,毛泽东接见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已经七十一岁的他谈到了1947年3月撤离延安时的情景。由于当时我军兵力仅及敌人十分之一,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撤离延安,只给敌人留下一座空城。当时,很多同志对此大惑不解。毛泽东则慢慢开导他们,对他们耐心地说明撤出的必要。他形象地比喻,这是在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击得更有力!并坚信:“蒋介石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毛泽东对安娜谈到对付蒋介石的办法,不忘幽上一默,说这是用十个手指捉一个跳蚤,一次捉一个,连续地捉。
毛泽东这时还改了一个名字——李德胜,意思是“离开了以后,就可以得到胜利”。他率领大军高唱着“保了人,丢了地,失地可以再获得;保了地,丢了人,人地皆失”,与胡宗南军在陕北大转圈子。
毛泽东口出誓言,掷地有声:“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
“毛主席还在陕北”,当时已成为全国军民同国民党蒋介石殊死搏斗的精神支柱。
正是毛泽东的这种所谓的“磨盘”战术,牵着敌军的鼻子,在陕北这盘石磨上磨,石碾上碾,把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磨个稀巴烂,最后取得了西北战场的三战三捷。
《毛泽东传》中说:“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毛泽东)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长征路上,病魔疟疾和政治上的排挤打击没有击垮强壮的毛泽东;在延安及以后的战争岁月中,毛泽东出生入死,逢凶化吉,转危为安,令闻者惊叹称奇。
一个下雨天,毛泽东参加一个当地集会,讲完话,他先走了。这时,房子塌了,毛泽东刚才站的地方,一根梁木砸死了一名群众。
从井冈山到长征再到延安,毛泽东对蒋介石的飞机轰炸习以为常。妻子贺子珍就是被飞机炸成重伤。炸弹数次落在他居住的院子里,爆炸声中山摇地动;撤离延安前,炸弹爆炸的气浪两次震碎门窗冲击他的窑洞,而屋子里的毛泽东埋头办公,气定神闲,毫发无损。
更令人难解的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敌人追得狂,打得凶;可是,追上了,看见了,又是枪炮不响,甚至人也绕开走。这种情况还不只是一次。
胡宗南的追兵十几个旅正沿着延榆公路朝东北方向行进,,而毛泽东和他的卫士们竟然迎着他们走回去,只隔一架山梁,两支人马擦肩而过。
东渡黄河来到晋察冀根据地,毛泽东住在一个叫城南庄的地方。这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的所在地。由于出现了叛徒,勾结蒋匪特务,蒋介石派飞机来轰炸。此时,毛泽东刚刚服过安眠药入睡,情况十万危急,卫士们架起毛泽东走出房门,三颗炸弹摆成一束,就落在毛泽东的房前,触手可及。万分庆幸的是,这竟是三颗臭弹。就在毛泽东刚被架进防空洞时,新一轮投弹又落在院子里,不少弹片飞到毛泽东的屋里,两只暖瓶被打碎,水流一地。
类似的传奇数不胜数,它们均在传达一个信息:毛泽东“命大”,“吉人自有天相”,杀不了,打不垮,炸不死……
五律
喜闻捷报
1947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蟠龙,古镇,在延安城东北70多里。
解放军西北野战团在1947年3月18日夜撤出延安以后,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由于采取机动灵活、避我之短、抑敌之长的“蘑菇”战术,解放军在撤出延安后短短的四十五天之内,就打出了好几场胜仗,在沙家店战役胜利后,于中秋节前,又收复青化砭、蟠龙等城镇。毛泽东就是喜闻这个捷报后引发了诗兴而作此诗。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陕北的战局,大家尽情欢笑。毛泽东板着指头数:“清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整个凑起来我们吃掉它六七个旅。胡宗南说他有四大金,”毛泽东略一停:“我看他们‘金缸’不如老百姓的腌菜缸。”
大家哄堂大笑。
“他们四口缸被我们搬来三口:何奇、刘子奇、李昆岗。只剩一口缸,叫什么……”会场更加活跃起来,后面有人喊:“叫李日基!”
毛泽东吮吮下唇,幽默地说:“对了,叫李二吉,这次没抓到他,算他一吉;下次也许还抓不住,再算一吉;第三次可跑不了啦!”
欢声笑语充满着陕北农家小院。
中国革命已见曙光。
正如毛泽东所预言,胡宗南不断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退出延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1948年3月,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渡河东去离开陕北,历经十三年。
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延安三百七十天。
延安,革命圣地,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地方。巍巍宝塔山,悠悠延边水,低矮小窑洞,如豆油灯光……延安,人们心中的净土,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希望。
毛泽东感慨为“革命的落脚点与出发点”。
1940年初秋的一天,毛泽东去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路上,对前来迎接的四位学院干部说:皇帝出朝要乘龙车凤辇;官僚出阁,要坐八抬大轿。毛泽东反对“接接送送”,以他为首的共产党人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气”——延安作风,而且最终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目标: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罗斯.特里尔说:“延安的岁月是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的黄金时代。”
毛泽东在这里,组织领导延安军民,进行大生产,进行整风运动,指挥军队打击日寇,智斗胡宗南。解放前夕,又谋划和指挥了与蒋介石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的决战,可谓日理万机。因此,这一时期,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很少,即使是这首《喜闻捷报》也存在着是否为毛泽东所作的争议。1947年中秋,毛泽东尚未离开陕北,而这首词中已是“步运河(指京杭大运河)”了。存疑。
1948年3月23日,是毛泽东告别陕北的日子。党中央一行乘船过河,到了河东回望河西,毛泽东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此生,毛泽东再没有回陕北。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夕,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南京,时为国民党政府首都,有其象征性的“总统府”。钟山,南京的代语。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全部渡过了长江,红旗飘扬在“总统府”的上空,被蒋家王朝盘踞二十二年的南京城解放。
翌日下午,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了《人民日报》关于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号外”后,心情异常振奋,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霸王,一说为楚霸王项羽。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因怕负不义的名声,放走刘邦。有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引兵而东,迎合旧贵族的愿望,分封诸侯,立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终为汉军所败,困死乌江。
另说为宋襄公。《史记》载:“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让人们不禁想起了毛泽东在进京前夕的一些著名论断。
1945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毛泽东以滔滔雄辩的口才提请全党要警惕因为胜利而骄傲自满,不要滋长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尤其要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号召全党同志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提议全会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和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做地名的规定。
面对全国的胜利,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富有政治远见地告诉同志们,万里长征才刚刚走完了第一步,后面还有更伟大、更艰苦的长征。
3月23日,中国革命的指挥部离开了二十二年来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向北平进发。
在出发的这一天,毛泽东仍然坚持工作到凌晨三时才上床休息。
上午临上车前,毛泽东与周恩来有过下面一段对话:
毛: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半个世纪过去了,毛泽东意味深长的话语,殷鉴在耳,动人心魄。
进城后,毛泽东要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张澜。他吩咐卫士李银桥:“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
结果,李银桥在毛泽东的“存货”里找了半天,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没有补丁的衣服。
李银桥非常感慨:“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毛泽东不以为然:“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我们会考出好成绩。”
1949年底,毛泽东出访苏联。在火车上,他穿了一双车上的皮拖鞋。自此,这双修了又修,补了又补的皮拖鞋陪伴了毛泽东二十七年。
毛泽东最喜欢的那件宽大睡衣,一穿就是二十年,留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七十三块补丁。
一件在延安时就穿着的黄色羊毛衫,被他穿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后来,掉了扣子,脱了纱线,打上了补丁,还留下了十几个破洞。尽管不能再穿了,毛泽东却还是保留着它,直到逝世。
今天,我们难以想象,“一国之主”的毛泽东在中南海居住的房子,使用的家具,都是自付租金的,还要交纳所用的水费、电费和相应的取暖费。在地方用餐(甚至包括喝一杯茶)也是掏钱,交付粮票的。有毛泽东《家庭开支账本》为证,现为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珍贵馆藏。
毛泽东曾经严厉批评过江青擅自为他修建游泳池的做法,将游泳池“封闭不用”,由个人稿费中出五万元补救。
有关毛泽东得到巨额(亿元之多)稿费的传言,子虚乌有。他的稿费清单有明确记载。毛泽东临终时的稿费总额是一百二十四万元多一点,除去用于部分家庭开支和资助旁人外,连同家里仅存的几百元钱,如数交给了国家。
银行没有他的存款,他的亲人们没有得到他一分钱的遗产。
这就是坚信能够“考出好成绩”的共和国领袖做出的部分(生活)答案。
土地革命时期,有位“罗瞎子”在苏区一个乡当乡长。毛泽东在那里搞调查,聊天中,毛泽东问:“你这个名字是绰号吧?”
“不,就叫罗瞎子,从小就这么叫。只为咱家穷,没上过学,斗大字认不了一升,名副其实睁眼瞎。”
“你总得还有个真名吧?”
“自小就叫罗瞎子,如今在乡政府里当主席,更不能叫官名了。要不,人家会说摆架子哩。再说,多少年这么叫过来的,听着无拘无束,怪亲热的。”
一番话,引起毛泽东的思考和赞扬。
毛泽东向他讲起陈胜的故事,说:“苟富贵,毋相忘。就是日后革命成功了,我们也不能像陈胜那样忘了自己共过患难的父老兄弟。”
毛泽东与罗瞎子约定,革命成功后,他可以照样叫自己“老毛”。
近20年后,新中国成立。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接见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在一片欢呼“毛主席万岁”声中,一位代表从后面挤上前排,双手紧握毛泽东的手,用大大的嗓门说道:“老毛,您咯胖呀!胖多喽!”
“罗瞎子,是你呀!”毛泽东很惊喜,朝对方的肩头捶了一拳,只有老朋友见面才会是这种“礼节”。
“老毛,您到底还是记得我这个小萝卜头!”
“咯还记不得,苟富贵,毋相忘嘛!”毛泽东说着地道湖南乡音,“我不是陈胜王,我还是毛泽东,还是那个老毛。”
在毛泽东的眼中,陈胜王、楚霸王和李闯王,都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最终断送了胜利果实。毛泽东要“警钟长鸣”。
1957年3月,毛泽东乘飞机经徐州到南京,途中,毛泽东同秘书林克聊起了萨都剌的《徐州怀古》,边聊边用铅笔写出原文:
古徐州形胜,销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蛩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
子弟。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起秋风,采黍满汉中。更戏马台荒,
画眉人远(张敞),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寄耳,应(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
城斜日,依栏目送飞鸿。
毛泽东接着讲到司马迁的《史记》,并说重瞳子其貌不凡。“铁甲重瞳”,指的就是项羽。他骑乌蛩,原来兵多势大,“空帐连空”,可惜有勇气无谋,不讲政策,丧失人心,最后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1962年1月,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再次讲起项羽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是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自此,“西楚霸王”就成为了共产党内部批评不民主作风的代名词。
毛泽东亲自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一些老干部受到冲击,甚至被迫害致死。毛泽东进行了反思,对项羽的失败又做了新的解释。他在1972年12月31日布置注释印制大字本《史记.项羽本纪》,试图通过阅读这段历史,表达他的意图:项羽之所以在楚汉之争中失败,原因之一,是他在战争中不断地杀降,失掉了人心。争取敌人营垒中的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为了这个重要意图更为完整,更有教育力度,毛泽东又布置了《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三国志.魏书.张合传》《旧唐书.李脘传》三部大字本古籍的注释印制。今天的人们理解,这些专门为老干部的解放特别是邓小平的复出铺平道路。毛泽东要用这些史例昭示那些反对老干部复出的文革派应当争取和团结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