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五)
五、
村里逐渐来了好几个新人,出现在人们的眸子中,她们是70后出生的后生娶进的新婚妻子,包括华生的妻子以及蚓华的几个叔伯兄、弟的妻子。新人的形象很鲜亮,花枝招展,青春璀璨,年轻多好,生机勃勃,活力无限。海燕是挤进最后一班末班车中登台亮相的,多彩的青春色彩同样照耀着实实在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冯娜是早在70年代便在此地扎根的上海知青,冯娜真正见到海燕是在90年代一个初春的早晨。
那是一个大晴天,阳光明媚,初春的暖阳照着大地,温和与柔美,充满着动感的色调。冯娜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餐,推出自行车,准备上班。忽然冯娜的眼帘中出现一个没有见过的新人,中等偏高身材,相貌并不漂亮,皮肤白皙,银盆大脸,五官长得不是太匀称,背部稍驼,走路没有风风火火年轻人的赶超姿态。尽管这样,青年人的生气似乎藏在她的骨子中等待挖掘。这便是人们曾经在冯娜面前描述过的海燕的大致形象。
春色满园关不住,冯娜只见海燕上身穿一件淡雅格子衬衫,下身穿劳动布裤子,手挎篮子,肩扛铁搭,缓缓走向自留地,去翻地、栽培春天种植的蔬菜作物。冯娜顿生同情爱怜之心,因为冯娜人好,心好,她同情弱势老实人,好人的心生得是一样的。
虽然已是改革开放年代,但是农村中的面貌还是改变不多。农村企业不多,少数有技术的青年农民在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中务工;一些没有技术,没有门路的中老年农民,甚至于还有一些年轻人只能还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埋头埋没在那一亩三分破荒承包田中,如做那没有出头之日蹦垩动作般的体育运动。
海燕娘家的情况前面已经说过了,根本没有能力让子女们好好学习生存技术。因此海燕的出处与自然与天地交融了,与天地搞热络不需要本钱与门路,只要有这个健康的身板便行。国人活在当下,适者生存,你在这个圈子内,不管你是聪明人或是愚蠢的人,只要跳不出此圈子,你就得低头,就得适应环境。
冯娜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之人,很清楚这个体制一贯以来的设计。冯娜的青春岁月曾经被政治运动的土色所淹没,冯娜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与贡献,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只有经历过事件本身的人才能尝到其中真正的滋味,这是冯娜深刻体会到的事情。冯娜一想起那些沧桑的青春岁月,眼眶中便不由自主的满含热泪,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之后知青安排,由于体制的作怪,她们被剥夺了安排大集体以上单位的资格,同样下乡知青正当合法的权益。而有些连土著知青都称不上的人,因为她的亲属是主任或书记,她便堂而皇之的进入银行、公路等国家事业单位。在那个时代没有能力、知识与资质的衡量,有的只是体制内部的编排。有能力的人不能进入这些国家事业单位;只要有关系,哪怕没有能力,甚至于一字不识识扁担,只需阿拉伯数字有概念,也能大摇大摆的捧住银行这个国家事业单位的金饭碗。所以说这个体制是没什么道理可讲的混蛋体制。
如今虽然有些方面有了一些改善,说得好听一点,国人能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赛。其实有些是表面现象,这个体制决定了中国实质上就是一个有等级的国家。他们人为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同的等级,制造等级,拉大等级间的差距。如今的官二代是必定的富人,底层没有门路,没有关系的农民必定是穷人。虽然现在打工是不需要再走后门,冯娜下乡那个年代,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工矿与务农的差距现象似乎不可能再出现。但是事业单位或公务员招考还是前门唱高调,后门唱变调,那是变本加厉有理没礼别进来,那真是倒行逆施的让人继续开开灰色眼界。
海燕与蚓华是那时代的贫困户,一是老实人,二是哪来送钱送礼的条件。在那个时代的农村,进乡镇企业是需要以钱开路的,有理无礼莫进来,农民务农还是最后一条饿不死的好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