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金斗桥”
绍兴,风光旖旎、山水锦绣,“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这是一座拥有2500年悠久历史漂在水上的古城。
因为工作关系,2013年的4月9日我来到了烟雨江南梦里水乡的绍兴。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版图上的诸侯城市共有143座,而现在尚留存于世的则只有洛阳、开封、曲阜、太原、苏州、绍兴等6座城市,至今城址仍旧不变,依然还能是当地经济文化中心的大概也仅仅只剩下了苏州和绍兴这两个城市了。
绍兴古称越国,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就是越王句践被吴王夫差放回来的时候。当时由越大夫范蠡主持,在今天的府山东南侧建了一座“句践小城”。
范蠡建起了句践小城,原来在会稽山扎寨的越王句践下山进城了,许多越国的百姓也就随之在此地附近围堤筑塘、建房搭舍并安居乐业。
范蠡随即又在小城以东筑山阴大城,慢慢地形成了村落、街道。街临水而建,城因水而兴。
越王句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国力日渐丰盈强大,为了一报前仇终于出兵伐吴,并一鼓作气打到了山东琅琊。
随后,句践又将越国的国都迁到了琅琊,绍兴的地位因此被大大地削弱,大批人员的北迁大量人口的锐减,使得绍兴的城市萧条了许多。
到了公元前333年前后,越国却被楚国所灭,于是,越族人四散逃命,如今中国南方各地都有古越族人,我想大部分人就是在那个时间段迁移出去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搞起了郡县制,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原来的吴越旧境设置了会稽郡,下辖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个县,当时的郡治不在绍兴,而是在苏州,绍兴还只是一个县治。
后来,秦始皇第五次巡视,来到了绍兴。秦始皇知道历史上的越人很强悍,为了消除南蛮的隐患,他做出了一个"搀沙子".的决定,把许多在绍兴的越裔居民强制迁徙到外地去,又把一批北方人有组织地迁居到绍兴来。
到了东汉中期,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江苏与浙江分治,分会稽郡并新置了吴郡,吴治仍在苏州,而钱塘江以南则划为会稽郡,郡治设在山阴。当时的绍兴城称之谓山阴城。
公元140年,会稽郡太守马臻搞了一个鉴湖围堤工程,从而形成了古鉴湖。初现了江南水乡的风貌,绍兴城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望族和有钱人纷纷南逃,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名人大多就是在这个时候落脚于绍兴的。
公元557年,山阴城以南北向穿城而过的府城河为界,一座城市分成了两个政府,西部为山阴县,东部为会稽县。从此,绍兴一城两县的分治整整延续了一千多年。
“山阴不管,会稽不收。”是绍兴人拿来自我嘲讽和诟病的一句话。说的就是某个命案的发生,尸体刚好在山阴、会稽交界的界桥上,结果是同在一个绍兴城中的两个县官老爷,都竭力推脱处理的故事。
从隋至南宋中期的700年间,绍兴曾是越州府的所在地,因此,绍兴有时也称越州。绍兴的地名始终称呼在于越、会稽、山阴、越州之间。
绍兴之名的得以确立却在南宋时期。
当时,北方战乱频发,北方人连同南宋朝廷又一次向南方大迁徙。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来到越州,本想凭钱塘江天险在越州喘口气,不想金兵也一路打来了,结果赵构皇帝在越州只驻跸140多天就又往南逃窜,一直逃到了温州。
次年,由于抗金英雄韩世忠等人的拼命抵抗,金兵才终于北撤,南宋朝廷又回到了越州。朝廷把越州定为了南宋的临时首都,为时二十个月。当时的正式首都是在杭州,越州只是一个陪都而巳。
南宋皇帝赵构决定从建炎五年(1131年)起,大赦天下,并改元年。皇帝下达了“绍万世之宏休,兴百王之丕绪”的诏书,这句话中的“绍”,就是“继承”的意思,而“兴”,就是“兴旺”的意思,至于“宏休”,那就是“洪福”,而“丕绪”,则指“国家社稷”。
公元1131年,南宋皇帝赵构取用此句圣言,将年号由“建炎”改为了“绍兴”。因为“绍兴”这两个字的含义特别好,当年的阴历十月廿六,当时的越州知府陈汝锡上奏,请求宋高宗将绍兴之名赐于越州,皇帝赵构欣然同意,并升越州为绍兴府。府治设山阴,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
从此,越州改称了“绍兴”,“绍兴”之名畅行天下。准确地说,是先有了“绍兴”的年号,然后才有了绍兴的府名和绍兴的城名,“绍兴”的名称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绍兴自古多桥。绍兴凡有水处即有人家,有人家处即有桥梁。绍兴因水而有桥,因河桥就多。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人们出门见桥、上街穿桥、纳凉上桥、嫁娶过桥。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绍兴的桥不但量多而且面广,无论是从年代上、数量上,还是从结构上、艺术上讲究,都可称世界之最,这里就像是桥的博物馆。
据清光绪十九年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其时府城面积为7.4平方公里,而城内有桥229座,平均每平方公里有31座。仅府城即有如此众多的桥梁,那偌大的越州,其桥梁之繁,当可想象了。
绍兴的桥大多是木石相济、梁拱相伍,姿态万千、别有风情。它们或精巧别致,轻盈飘然;或典雅凝重,雄浑昂然;或粗犷本真,野趣自然。有的桥还有桥饰、桥联、桥亭、桥碑相衬,更令这些古桥出落得楚楚动人、光彩照人。
唐代的百孔纤道桥,宋代的八字桥,元代重修的等慈桥,明代的太平桥,清代的泾口大桥……漫步在众多的绍兴古桥上,莫不令人肃然起敬,荡气回肠。
绍兴的古桥按材料与结构分:有木桥(包括木梁桥、木拱桥),有石梁桥(包括三折边桥),有石拱桥(包括多折边拱、半圆拱、马蹄形拱、椭圆拱、准悬链线拱),有多桥型组合桥,还有纤道桥。绍兴的桥大多为石制,尤以青石为多。
绍兴的每一座桥都有它独特的韵味,都有它最美的意境,都有它美好的灵魂。绍兴的每一座桥都是一部书,一幅画,一个故事,一首诗。绍兴的每一座桥都在光天水影中呈现着独特的美,让人们领略到江南绍兴的魅力。
我就在鲁迅故里附近的缪家桥河沿工作,发现这条古色古香的小河上架有六座石桥,其中有两座桥已被一堵墙给封住了,成了断头桥,看起来非常别扭,有煞风景。
被封闭的这两座桥都是简易的石板桥,没有护栏,两块窄窄的长石板铺成了桥面,能够容纳两三个人并肩而行。桥的台阶也是石板铺成的,不是很陡,桥沿和石阶上长着一层淡淡的绿苔。这种跳板式石板桥,也是真正的绍兴老桥,透着简约美。
缪家桥河沿,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缪家桥河,其实这条河叫咸欢河。老辈手里在咸欢河沿线有咸欢桥、塔子桥、西板桥、安定桥、缪家桥、第四宫桥、金斗桥、后街桥等好多座桥。如今在咸欢河面上短短的一段距离还横跨着六座不同类型的石桥,其中有一座金斗桥虽然并不起眼,但其造型在绍兴众多的桥梁中却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名气不小,如今已是绍兴市的文物保护点。
金斗桥在燕甸弄北首。“鲁迅故里”往东出口,穿过宽阔的马路(中兴南路),在去沈园的路上(鲁迅中路),靠左有一条“燕甸弄”,弄堂的北面尽头就是金斗桥。据清《乾隆绍兴府志》记载:“金斗桥,《会稽县志》在县治南。宋《嘉泰志》有张斗桥,疑即此。”
金斗桥系南北跨向单孔半圆形石拱桥,横跨咸欢河。过了金斗桥,一边是河一边是街,河沿仅为扁担宽,现在叫作缪家桥河沿。
据资料介绍,金斗桥全长10.70米,桥面长4.20米,桥面净宽2.70米,桥南设10级石台阶,长4.50米,桥北设8级石台阶,长2.60米,桥拱高2.15米,桥跨径3.20米,桥面两侧置石栏板,栏长3.20米,栏高0.50米,栏宽0.20米,桥面铺石板。
在金斗桥的南引桥台阶上还有一块长0.55米,宽0.45米的残碑,碑上的字迹已被行人踏得模糊不清了,我曾经数次蹲下身来细细察看辩认,还拍了照片留存。原来这是一块功德碑,为捐资修桥的人而立的桥碑,修路造桥历来是我们中国人积善修德的重要表现。
遗撼的是这块石碑饱经了风吹雨打岁月沧桑之后已残缺不全,这种文物是不可复制不能再生的,可至今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金斗桥的特殊主要在于桥孔的构成,既有拱券又有梁板。桥孔东面是由圆拱构成,而桥孔西边则是由一块石梁板构成。因圆拱组成的部分较宽,通常把它归为石拱桥。
采用这种构造,主要是因为桥面原先不够宽阔,为了增加宽度以适应人们通行的需要,于是又在旁边加了一座一块石板两头搁的“平板桥”,以拓宽桥面。
金斗桥就像是两座桥合并而成,因此绍兴的老辈手里将这座桥形象地称为“金斗玉带桥”。“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水乡的淡雅灵秀,孕育出了水乡古桥的独特风格。
金斗桥是一座吉祥如意之桥,据说,在解放前,附近办喜事的新娘子花轿都要特意弯进来到这里,吹吹打打抬过这座金斗桥,讨个吉祥如意。
金斗桥与之相接的燕甸弄,过去曾经叫作“燕殿弄”,这条弄堂如今虽然面目全非,但现在开阔多了。附近还有一条“糕店弄”,过去也曾经叫作“高殿弄”。考究这弄堂名称可大有来头,这里当年分别是文武百官和宫内妇人行走的通道。
在今天的燕甸园小区、姜家园、蜂场新村这一片地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是越国“皇亲国戚”的后宫所在地,过去叫作“第四宫”。
据《越中杂识·古迹》记载:“会稽县东南,有地名第四宫、第五宫、第八宫,故老相传,为董昌故宫。”查光绪十九年(1893)宗能述所识《绍兴府城衢路图》仅载有第四宫。
《越中杂识》成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至光绪十九年(1893)已相距百年,看来当时第五宫、第八宫地名已经不存。所以现在也无法知晓其方位所在。
而第四宫所在地,据《绍兴府城衢路图》所载,大约位于今缪家桥河沿河南一带,该地旧称蜂场。20世纪70年代前,原为荒地,野草没膝,灌木丛生。
1981年,张启楣担任绍兴市长期间开始于此兴建起了9幢住宅楼,这是绍兴早期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现在为姜家园住宅区的西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