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随笔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于窗帘的间隙洒落在地上。一些尘埃轻盈游离,在阳光里形成一道光束,微渺却清晰可见。我逆光而望,那道明媚便将我笼罩在一种安详的境地,我屏住呼吸,那些微尘在我的眼前恣意飞舞。窗外的蓝天衬以斑驳的白云,这是在一个日光晴好的日子。
文字写着写着,立意就不再那么鲜明,最初的寓意早已被后来的词汇所隐藏。写着的同时想到更多的是现在的处境。自己所面对的生活,一些繁琐的大事小事。有时候就想什么也不做,就那么舒适地躺在自己的被窝里,没心没肺的大睡一觉,或者舒展慵懒的身体,躺着不愿起来。手机关机,电脑关机,断绝一切和外界的联系,就在自己的世界,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最近在读安妮宝贝的《春宴》,有些情绪似曾相识,源于生活中的一些点滴感悟,在孤独的时候发酵酝酿,或许,在她的文字里,有着更为深层的含义,因我年轻,而不能完全的理解明悟。起初,观其文字表面,那些稍带消极情绪的字眼,纷涌而至,潜藏着自我解释的系统,随处可见的高度概括、清醒自解和向更高更深处的探索,文字急迫、紧张、直接,具有解放的活力与直指本心的诚意。叶子曾听我多次说起安妮的书,也买来一本阅读,她没有读完就放弃了。她说文字太过于消沉,令人压抑。是否因为我读过这类书,才会变得如此略显静冷。她因此而感到困惑并为我担忧。我只好说,我依然活得好好的,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我欣赏安妮文字里那一种复古的美,那是在她的文字里散发着独到气息的魅力所在。我曾一度痴迷于此,褪去那些言情小说的外衣,我渐渐地感受到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不着痕迹的记述,描绘着一个寂寞的古城。你若不身心体会,便不会感受到那种时常为我们所忽略的耽美。在我最为青春年少的时光,我接触了那些文字,从最初的《告别薇安》至现在的《春宴》,其间更热衷于《莲花》的文笔。像是在走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无论崎岖,曲折,或是坎坷多磨。终究在后来明白,必须接受生命里注定残缺和难以如愿的部分。要接受那些被禁忌的不能见到光明的东西。在这个世间。有一些无法抵达的地方,无法靠近的人,无法完成的事情,无法占有的感情,无法修复的缺陷。随着时光的流逝,青春的落幕,有些事情也正水落石出的呈现出另一种诠释。之前你所误解的事情,在岁月中予以修正,得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正解。在面对未来的路也就渐渐的明晰,不复迷惘。就是在那些简单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意渐渐地在生活中得以化解,继而,所有的偏见慢慢地转化为一种虔诚的仰望。我不得不承认,文字于我而言的确有着这样的魔力。
关于文字,每个执笔的人都有着各自的见解。或三言两语指点江山,捭阖纵横;或循迹天涯寄情山水,人间万物;再或者抑扬顿挫抒一己愤恨,以求心和。有人说,写文字的人有着这样的能力,可以将自己的心事融入在那些简单平凡的语句中,而不必直抒胸臆,明白的人终究会懂,而经以曲折委婉的方式,便被赋予了一种优雅独到的美。一个热衷于文字的人也许并不执念于种种荣誉,而真正令其欢喜的是在某一个清晨,午后,或是茶思饭余,所因写作而产生的困顿豁然开朗。并可以借以文字将内心的世界幻化于纸上,使一切具象化。并得到一些人的认同与理解。
如其自序中所言,这是一个形式专注且立意单纯的小说。不像大多数小说那样有着一个流畅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这需要耐心,而我也是在睡前读上几页,并在其间获得一种平静,像是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自言自语,自斟一番宁静,浅酌一份安详。
此时阳光正好,窗外落满了温暖的光线。院子里唯一的一株香椿树在秋末的日子里用一片片落叶倒数着冬日的临近。麻雀不时落在屋檐叽叽喳喳嬉闹一番,晾晒的衣服在风中轻轻的摇晃。巷子里有脚步声传来,也有孩子的声音,引得狗儿一阵吠叫。我拿着相机,在院子里看那一簇怒放的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