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粘贴
导读:可能是观念落后吧,虽然单位也上了网,但还是不太习惯用“复制”、“粘贴”键。总觉得网上浩如烟海的“范文”,就象大街上卖的、手工作坊里蒸出来的“?子馒头”,嚼着没有面粉的香味;饿极了,拿来暂时充饥还可以,真正吃起来,总不如自家蒸的好吃、有嚼头。
趁着今天工作不太忙,收拾了一下久未整理的档案材料,上级来文、工作计划、年度总结……看了就让人头疼。无意间,几页稿纸散落,捡起来,上面有潦草而熟悉的笔迹。泛黄的稿纸,泛着匆匆的回忆。唉,转眼间,工作也有八年了。
八年前,微机还没有在各个机关大范围普及,大多数单位只在办公室配置一台电脑,或是设立专门的打字室,各科室的文件,由办公室或打字室统一打印;工作条件的客观限制,形成了与之适应的工作方式——上至局长、镇长,下至科长、主任,大多数基层领导在无奈中形成了自己写稿、改稿的习惯;那时的公文往来,也没有现在这般“泛滥”,能电话通知的,决不下发公文;那时的工作作风,可能更注重实干,而不太关注外表的东西。
后来,各科室陆续配置了电脑,感觉方便了许多,也简化了不少应付性的工作。把上一年度的相关文件,用3.5英寸软盘拷贝过来,保存在自己科室的电脑上;用到哪一个文件,直接点一下“复制”、“粘贴”,改一下年月日,一篇“新”公文就诞生了。再不用象以前那样,一个个档案袋的找,找到参考资料、写在稿纸上,还得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出来;有了“高科技”,算是从“案牍劳形”中解脱了大半。
然而,好景不长,新的问题又来了:电脑上同时安装着诸如“扫雷”、“纸牌”、“俄罗斯方块”之类的小游戏,玩的时间长了,也会多少有一些迷恋,丝毫不亚于现在青少年的“网瘾”,无形中,在电脑前呆的时间就长了;相对的,看书、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加之刚学打字,吭哧吭哧打完一篇公文,早已累的头昏眼花、脖酸腰疼;另外,工作条件的改善,工作任务也相应增加,原来由办公室处理的文字事务,逐步分摊到各科室、部门,在培养、锻练了各科室“写手”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办公室人员原先的艰辛。精神、体力等种种负面因素的压力,将初配电脑的新鲜感一扫而光,倒有些怀念起“原始”的写作方式来。
再后来,单位的电脑陆续都上了网,更加感觉到了信息时代的便捷。原先上下级公文往来,不是邮局邮寄,就是专人取送,发个传真,还算是较“高级”的。这些耗费几小时、几天的工作,在网络中,成为“举手之劳”:轻点鼠标,既使在千里之外,也能“指秒可待”。后来,更有网上视频会议,让许多会议组织者、参加者既省钱又省力。同时,网络的信息便捷,也给“公文懒虫”们提供了便利:在网上随便找一篇其他省、市的年度总结、演讲稿之类,“复制”一下、“粘贴”过来,改改题目,换个姓名,一篇“高水平”的公文,只需几分钟,便让这些“倚马可待”的“才子”们“挥键而就”。
不只办公一族享受着网络的便捷,学生们也深有体会。以前,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想破了头,也凑不够要求的字数,只好用增加标点符号、拉大行距等“土办法”应付;现在,有了网络,老师就是布置十篇作文也不怕,随便打开一个“美文网”、“写作网”什么的,想要“抒情”的,还是“写景”的,成百上万篇范文,应有尽有,绝对让你“百里挑一”、“万里挑一”。后来,小学生们也“复制”出经验来:不能一字不差的“粘贴”,还要加上点自己的、低水平的语言,不然,“写”出来的作文水平太高,也会“穿帮”的。
可能是观念落后吧,虽然单位也上了网,但还是不太习惯用“复制”、“粘贴”键。总觉得网上浩如烟海的“范文”,就象大街上卖的、手工作坊里蒸出来的“?子馒头”,嚼着没有面粉的香味;饿极了,拿来暂时充饥还可以,真正吃起来,总不如自家蒸的好吃、有嚼头。这几天,试着拿起笔,手写了几篇稿,写的好不好放在其次,但最起码改正了好长时间未改掉的毛病:以前写出文章来,总不愿意修改;自从用笔写稿以来,在从纸质到网络的转换中,一边打字,一边就在不自觉中完成了修改。工作之余,取一本书,细细品读,在品味先贤仁人的智慧中,比起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来,心里多了几分充实的感觉。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刻颠覆着我们的惯有思维。网络这片信息的海洋,对于生活的影响,就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让我们尽享信息带来的便捷、乐趣,同时,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会滋生我们内心深处一些丑恶的东西:懒惰、虚伪、浮躁、冷漠、贪婪……用“复制”、“粘贴”方式写作文的“下一代”们,在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后,会不会也把这样的学习方式“粘贴”到生活行为中?长大后,会不会再次“粘贴”到工作方式中?
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