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
我不得不说,当下的国人大多得了偏执症,成了虐待狂,精神病患者。我们热衷于“口头改革”,其实内心和行动上却是拒绝改革的,热衷于追求“分数”的变化和提高,即热衷于追求数字的变化和提高,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成了“数字人生”,甚至滑稽成“数字游戏”。我们是热爱考试排名的民族,我们自己是这样的,也要强迫别人惟命是从,孰不知除非上帝想要把房子建成,否则白费力气。
我们画地为牢,与社会生活、自然疏远,过于追求人文积淀下来的东西,只是一味的机械重复巩固,故而我们的双耳听不到身边、墙外悦耳的鸟鸣旋律,关注不到鸟,甚至看不到自己的本真,激发不出我们的灵动,更谈不上创新。鲜活的木偶,让人牵着走,痛苦可悲地迷失着自我。或者就是一台机器,当别人一按下电源按钮,我们就只得毫无条件地运转。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人生吗?我们双眼里能看到就是学生考卷上鲜红的漂浮不定的分数,存款折上忐忑不安的数字,官方文件里一年又一年变化提高的数字。后两者所谓的“数字”,权且也可当做“分数”看待,我们也是用庸俗、陈腐的方式在年复一年的拷问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然而,却视而不见这些“分数”(数字)背后的潜在危机,或现成的灾害,或者对于这些已存在危机、灾害,我们只是谴责、愤怒、呐喊、呼吁,就是束手无策,黔驴技穷,不见着力改变的真行动。每天口口声声要的“素质”,实际行动上却时时在索要“分数”。要不然,前年全国72名中小学生鲜活生命能突然化为“落红”吗?看了看,还是“分数”惹的祸!
我们的教育发展了几千年,不知在隋唐尚未实行科举考试前的古代教育,有没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分,反正在上世纪中后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互相攻伐、争功邀宠,号称与时俱进、善于接受新事物一哄而上的国人,硬是用棍棒和防暴警具把不识时务的应试教育打得不省人事,那以“分数”和升学率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被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一顿暴打后,大病不起,只剩下一口气,而素质教育则是英姿勃发,在神州沃土上,被炒作地红透东方。一时间大街小巷,钢琴班,舞蹈班,美术班,音乐班....,凡是能想到的,无所不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带着弱不禁风的孩子乐此不疲地来回奔忙于各种个培训班中,恨不得所有的培训班都上,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一切为了“素质”,为了赢得未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改革如果能真正实现如理论上所描述的素质教育的话,“中国梦”便指日可待,因为一个民族的教育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不能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人太功利,只能说现在的国人太理智太现实,太势利,一旦发现“素质”提高后,“分数”上不去,升不了学,进不了好学校,未来的幸福便成幻化为“希望的肥皂泡”。醒悟过后,一边骂着素质教育一边帮孩子请家教。在国内,人太多,竞争太激烈,做啥事都是要考试的,凭的就是“分数”,“分数”越高越优秀,学校的升学率越高名声就越响,受到的褒奖也就越多,老师带的学生“分数”考得越高,升学的学生越多,就是名教师又得高奖金,名利双收。因此,现在的教育改革转了一个圈实际上又回到了重“分数”重“升学率”的老路上来了,挂着羊头,买着狗肉,中考和高考都只拿“分数”这唯一的一个标尺来衡量,哪个学校,哪个教师,哪个家长敢不买帐?假期文化培训班,家教服务中心等风生水起,热火朝天,便是上上下下热衷于应试教育的例证。再说,现在的孩子比提倡素质教育前更累压力更大了,应试教育竞争激烈的程度丝毫无减,似乎更甚于前,素质教育不松懈不得,也要坚持,所以便有了“世界上最苦的人是中国的学生,世界上最KB的牢房是中国学校的教学楼,世界上最阴暗的地方,是中国学生考试考砸了以后,偷偷哭泣的角落”的爆料。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真的是害人不浅,害的人透支健康,失去自我,甚至丢掉生命!
我们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发展之路,愚以为。
还是看看专家的分析,或许能让我们找到些许的良策和心灵上暂时的安慰。
青少年问题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经对儿童人格做过专门研究,“从理论上讲,学生有四种学习需要,一是认知需要,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是最好的一种学习需要;二是发展需要,学习是为了上好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等等;三是报答需要,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等等;四是竞争需要。最可怕的学习需要就是竞争需要,孩子学习的动机完全扭曲,不是为获得知识和能力,而是成为人际之间的一种恶性竞争。”
孩子学业上过多的压力实质上是过度的竞争,具体表现就是过度考试,过度看重“分数”排名。据我了解,有些学校毕业班学生周周都在考试。其实人有时候有一点压力是无妨的,但如果压力变成竞争,成绩上升就是生,成绩下滑就是死,是不对的。如果让孩子今后能有所创造有所发展,还是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认知需要,抑制其竞争需要。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李文道认为学习是为了竞争,是教育世俗化、功利化的表现,当下,父母、老师、学生要理性看待成绩、成才、成功的关系。事实上,早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和职业成功之间没有关系,“考场状元”不一定转化为“职场状元”。
写到这里,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在哈佛、耶鲁和德国的洪堡大学等著名高校,每年都有高考状元被挡在门外,哈佛有一年更是一下子把165个状元打发了回去。并不是这些名校一概不要状元,而是他们“认能不认分”,而我们却恰好相反。辛辛苦苦十几年,俏姑娘熬成了黄脸婆,真扫兴,人家不买账,人丢大了!
据《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对恢复高考三十三年来全国1120名高考状元职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低于社会预期。早知是这样的结果,何必当初“为伊消得人憔悴”呢?
之前一部分“高分”出国留学的学生,在思维能力或想象力方面的短板,给国外大学留下了负面印象。在我们这边标榜的“一流学生”,出去后却成了“次生品”。这也折射出现行教育模式的弊端,学生为了“分数”,忽视了真正需要提高的能力。
视线回到国内,一个堂堂的文科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多年,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说我们是不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太不值了!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何童话大王郑渊洁不让儿子小学毕业后继续上学的原因了。
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需要创新和发明来不断提高生产力,所以很早就开始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明。被国内看好的“高分”学生,不被国外高校认可也就不偶然了。
专家认为,真正的成功是个人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成功的同时,还要造福社会。利己利人的“双赢”才叫成功。
学生过度竞争,教师呢?其实也在过度竞争,为了所谓的成绩,为了学生“分数”,也整天和同事甚至领导处心积虑地勾心斗角,唯恐落于人后。本来关系很好的同事,一旦彼此担任同课头的平行班教学任务,慢慢地关系就变得微妙,变得生分了,甚至反目成仇了,仅仅就是因为彼此的平均分比对方高或低这么一点。我曾经亲眼看到过同组的一些老师,为了使自己学生“分数”高一点,竟然在阅卷的时候偷偷的改学生分数,甚至在有学生在场的时候。
前不久,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访问学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批判当今我们的教育就是“死要面子”,老师、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另外学生学习动机不纯粹,过分注重成绩,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爱搞面子工程无不体现了中国的“爱面子教育”。
他举例称,中国高校的校门多恢宏大气,很有气派,而国外名校大门却很破旧,比如斯坦福大学的校门就很不显眼。
还有,中国的教育过于注重道德说教,也是出不了大师的原因之一。“中国教育是诗性的教育,注重的是知识、态度和道德,培养的都是‘君子’。国外的教育是理性的教育,注重的是个性、能力和真理,培养的是思想者和科学家。”
比如中国大学的校训大都摘抄于《论语》的伦理道德教诲,儒家文化的基因强调顺从与秩序,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反观西方大学校训,例如哈佛大学的“以真理为友”,斯坦福大学的“自由之风永远吹”,所关注的显然不同。
学习内容单一导致大脑疲劳,因此中国学生后劲不足、读书兴趣早衰。石毓智认为应该把学习当做一个探险的旅程,注重思想的解放。
现在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问“吃了吗”,石毓智笑言,当问候语变成“今天你读书了吗”,这个时候大师就该产生了。
看到这个报道,我又想到与石毓智类似的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封闭式教育,导致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学习,培养的是墨守成规的教条的人。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这不也是我国内地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和“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所在。
据说温总理曾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种回答其实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就这样的僵化体制,当下燃眉之急还不是能不能出“大师”的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培养出“健康公民”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这是我的愚见。
教育太要“面子”,太“功利”,太“势利”,就是“活受罪”,就是“健康”出了问题!我们不知不觉中被沦为考试的的工具,成为“分数”丧心病狂的信徒,又成了“分数”忠心耿耿的奴隶。如果把教育严酷成一场又一场战争,那么一定会伤害一批又一批人的。我们是在人为地制造“战争”,人为制造“牺牲”,我们搭进去了,下一代也卷进去了,我们“伤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