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小城凤阳

小城凤阳

2013-10-19 11:26 作者:蔚蓝色的海 阅读量:28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

小城凤阳在环卫工人的清扫街道的“沙沙”声中惊醒。看看手机,6:00,住在旅店的单间,临着街道,有一扇很大的玻璃窗。睁开朦胧睡眼,拉开窗帘,打开窗。一股清新的空气拥进来。吹散了睡意的混沌。穿衣,洗脸,刷牙,退房。

出了旅店,我就成了路人,匆匆行走在远古就有的街道上。现代的熙熙人群,川流车辆。街道两旁的商店拉起了卷闸门,往外搬招牌和货物样品。擦拭着玻璃门,小吃店的鼓风机呼呼的响着,蒸笼开始冒着袅袅的蒸汽。雨后的清新,淡淡的汽车尾气,逐渐被冲淡。沿着楼西街,穿越鼓楼,那斑驳的黑白色,幽幽的凉意,每次穿越都有深一层的感触。历史就在头上,故事就在城砖里。

小城是美丽的,干净,潮湿,清爽。小城人是快乐的,从容,安静,脸上是淡定的笑。小城生活是舒缓的,时光慢摇,聪明的人们,认得清本末,掂得出轻重,懂得把生活过得真,过到极致。来到此,只觉得客处如归。

小城人有用不尽的闲适心情,烘托出夜生活五光十色。夜里的宾馆漫漫的充斥着孤独,所以不想停留。走在街巷,小吃星罗棋布,买一两根油条,来一碗豆浆,就够了。除了商场夜店,网吧,是不多的另一选择,另一种休闲,终是隔世之感,无法融入。在嘈杂的寥落中,彼此见证消磨的大段时光,时有蹉跎感压在心头,却又难以自控,闲散生活的寂寥一笔。

(二)

小城凤阳是个历史的小城,到处是可以讲述历史传说的老人,几百年历史文化的浸润,如西部牛仔淘金般的历史学家,搜索出更多的关于帝王,关于小城的传说。一代王朝留下的太多的传奇。小城随处都可以看见历史的印记,历史浩淼的浸润着小城。到处零落的明砖处处蜇痛我们的眼睛。折断了不是城砖,是一个历史的断章。历史恢弘巨作,被一步步的焚烧、拆开、碾碎,留下断壁残垣。历史篇章总是残缺的给人一声沉重的叹息。即使拼命的挖掘,拼命的保留,也只能修补的痕迹斑驳,现代绰绰,难以恢复原貌。

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古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之名,今有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发源地之誉,是“改革之乡”。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中都皇故城遗址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一个普通的小县,变得举国皆知,世界闻名。南洛高速公路,擦边而过。距蚌埠15千米,距滁州150千米。感谢网络,感谢为网络提供免费资料的人,让我们可以从网络电子电子地图,对凤阳有个全面透彻的认识,古今故事一览无余。著名的与不著名的地方都可以查到。包括那些不起眼的村庄。

(三)

每次从位于县城中央位置的鼓楼城洞里走过,都被它的雄伟震慑。几百年的沧桑写就一副忧患面孔,一本厚重的历史册页,让人们浮想联翩。

小城市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在古老的遗迹上建起现代化的商铺,用现代化的思维,发展着经济,经营者小城。小城因古老而厚重,因年轻而寂寞。

城门洞地面铺上了现代的大理石方砖,顶上砖块已经裂痕斑斑。被曾经栖居此地的居民捣鼓的坑坑洼洼。踏着现代的路,顶着古墙砖,遥想那些曾经和我一样穿梭的人群。油然而生时光让往事成云烟的感慨。

凤阳鼓楼是我国最大的鼓楼。是中都故城的附属建筑,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米,高15.8米。它与西南六里之外的钟楼,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它的规模超过了北京、南京和西安的鼓楼。朱元璋即位后,想把凤阳作为国都,耗费百万人之巨,用长达六年的时间修建了一座冠绝天下的豪华都城,中都。后因历史之迷的原因,突然罢建。如今“城阙万间都变成了土”,只有这鼓楼的台基还在,“万世根本”还在。它巍然屹立在那里,诉说着历史的故事,人世的沧桑,警醒着世人去保留老祖宗历经战乱频仍所获得的思想珍宝。

(四)

每晚在鼓楼装饰霓虹灯下,在“万世根本”的凝望里。鼓楼广场,乐声悠扬。人们在此翩翩起舞。或探戈,或交谊,或伦巴,或自己改组创作,乐声起,人影动。时而整齐舒缓,时而紧张明快,时而灵动飞扬,时而旋转流动。歌与舞,轻松舒。是群众的娱乐,群众的歌谣。爱美的在这里,爱锻炼的在这里,爱热闹的也来这里。释放的是情怀,收获的是欢乐和健康。生存者需要释放。

这些不是凤阳的特色,但作为凤阳人也一定知道另一种艺术,就是凤阳花鼓。在某种意义上它代表了凤阳民间文化,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凤阳是花鼓之乡。

凤阳花鼓具有“东方芭蕾”称誉,1955年应邀赴北京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奖,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靓点。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由于凤阳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讨、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其实后来流传的凤阳乞讨者众多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情况并不是。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随着时代的变迁,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不得不说的是,英籍亚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以《凤阳花鼓》音乐为背景的小提琴曲,这首中西音乐要素合成的乐曲,又再次由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舞《千红》。由此可见:凤阳花鼓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五)

凤画,即凤凰画,据《凤阳县志》记载,凤画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凤阳兴起凤画和朱元璋当皇帝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说明朱元璋做皇帝乃是“天意”,有人就根据“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传说,编造出“凤阳南乡朱元璋母亲的葬身处,在明朝开国的500年前,曾降落过一只凤凰”的神话。后来民间绘画艺人根据传说中的凤凰的起落形态,创造了凤凰美妙多姿的艺术形象,这便是凤画的起源。

凤画昌盛时期,从事绘画的人,大多聚居于府城的东街,该街也因此而称为“凤画街”。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老艺人、文化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及新内容的凤画精品,部分作品分别在国家、省、市及香港各主要报刊、杂志上介绍发表,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美展并获奖,还进入艺术市场,被各界人士收藏及远销海外。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专题制作新闻电影片及地方电视台多次录制专题片播放。展望未来凤画事业前程似锦,凤凰会更高地翱翔。

2006年12月,入选我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六)

在小城办事,住了几个晚上了,一个人走在偏僻的路上,只有孤独无语的路灯透着昏黄的光。习惯性找那个偏居一隅,叫“蓝天的宾馆”旅店,价格低廉,环境卫生。不乘出租车,我边走边唱着《我们的歌谣》:“走过一条寂寞的街角,期盼一张熟悉的微笑。一首老情歌听湿了眼睛,继续爱下去我会怎样?如果不能完全的遗忘,时间是否真能够疗伤。面对这一身累积的痴狂,托付给谁有没有罪。回忆再美好也只是曾经,守护是我们彼此的约定。风轻轻的吹,我们的歌谣,是谁唱着哄你入睡。你是我眼中抹不掉的泪……”是呀,这个世界还有真爱吗?像这小城,留下风雨的斑驳,留下情感的夜话。如今自己已经不是可以谈爱的人了,呵呵!独自用歌声相伴!用故事来释怀!小城的夜景,小城的歌谣都那么轻松闲适,都那么缠绵悱恻。蕴含着历史的沧桑意蕴,蕴含着古代的柔风豪气。面对那些打着太极,舞太极剑的人群,有种男儿当自强的豪迈。

(七)

几次经过杀牛的一个房间,那房间对着街道,每晚几乎都杀一头牛。看着牛被杀戮,被一点点肢解,被大卸八块,有种痛自心底泛起。骨子里对牛的那种喜爱,夕阳下相伴,晨曦中相随。一个小牧童与牛的剪影。是我刻在心壁的画面。永世的记忆着。

自此对平日喜爱的红烧牛肉有了一种反胃。面对着再也难以举箸。这条街道正对着鼓楼。每次走过都会有一股血腥的之气。习惯了居住的人们,仍然挤挤挨挨的住在狭小苑圉。过着烟火的小城生活。这儿的牛肉远近闻名,销往全国各地。血腥的繁荣了小城的经济。

小城正在扩大,人们居住的也越来越宽松。步行街繁华热闹却不拥挤,而且干净卫生又便利,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所有的名牌店都在往这里集中,步行街带给人现代人的生活。手机店,德克士,欢乐时光茶座,都很现代化,而且都近在咫尺。很规范,很整齐,很鲜亮。一条街上的夜晚还有巡逻的民警。喧闹,繁华,有序,精神。

新的办公楼正在拔地而起,新的蓝图已经绘就。三纵两横的50米宽阔的街道,全框架的德办公新区,大手笔,大框架,高起点的一座现代化小城正如朝阳冉冉升起。

相关文章关键词

《小城凤阳》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