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
上班看手机被领导发现,挨批了,还扣了我一百元奖金,很心痛。我的工作是守一台机器,它不正常了,我就把它调一下;它正常的时候,我就闲的很,又走不开,无聊的发慌,于是对照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背《论语》,不知下班将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初中时学过,还记得悦与乐的区别。学而时习,必有所得,会心一笑,是为“悦”也。好友远道而来,言笑无忌,能不眉飞色舞吗?所以是“乐”。“人不知”是说别人的误会和不理解,“不愠”是我们的正确反应。每个人都有被误会的时候,我们常常在小说里看到一言不和,大打出手,为一个误会搞得血淋淋,泪斑斑。拍戏是很精彩,落到自己头上就欲哭无泪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心平气和,能解释清楚就尽量说清楚。真的说不清,也就由让它去吧,没什么大不了,清者自清。我想,推销员该是把这句话落实得最好的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有些难搞,道啊,仁啊的。贯彻一下不求甚解的精神,先放一边,等过几年看看。前一句还是好懂一点,只是好像是错的。有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说一个人在家里能孝敬父母,在外能结交朋友,就不会犯上作乱。看一看现实,他是不是说错了?就是历史上好多巨奸大恶,他们的私德都无懈可击。可是这一句摆在这里一两千年,有问题也不会等到我来发现。我搞不懂,只好接着往下看:
“子曰,巧言令色,鲜也仁!”巧言就别说了,“令色”这两个字,我理解为命令脸上的肌肉,让脸好看一点。就是一个职业化的笑容,很讨厌。以电影《的士速递》里那个的哥第一次领的士车牌时,问那女办事员要的那个笑脸为代表。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虚伪的东西不会有“仁”。突然想到也许犯上作乱的人的私德是虚伪的?不能称为“孝弟”?也许我该先搞清楚什么是“孝弟”再说,那就先放一放吧。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早就听说了,当时就觉得麻烦,一日三省,省得自己都没有一块好肉了,一省还差不多。没几天就连“一省”也没有了。儒家就是这样,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有好多道理是要付诸行动的,又不容易实行,更别说坚持了。好像李敖说过“能多做一分英雄,就少做一分混蛋”不知道原话是不是这样,意思应该差不多。我也试着“省省”吧。能省几天就不知道了。
为人谋,不忠乎?我一农民工,天天为老板谋,敢不忠吗?不要奖金啦?工资不想涨了?不敢不忠。这一“省”可以免了吧?转念间,我也是人啦!我为我谋,也是要“省”一下的啊。家懒外勤,这一省就把我妈造的这个成语想起来了,她老人家是说我回家了万事不管。还真是这样,为老板打工,背着各种规矩,各种压力,不敢松懈。下班了,有点时间,也有很多次下过决心,利用这点时间,为自己谋一下,可是总是“不忠”。所以到现在一事无成。我十九岁那年,在工厂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能挣二十多块,不到三十块钱。就想,要是我在家里抓十四个小时的泥鳅,绝对不止这点收入。于是我辞工回家,结果是抓泥鳅卖的钱没有置办工具时花的多。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了。这样看来,这一“省”不能免,为自己加加压。广告都说要对自己狠一点。
与朋友交,不信乎?这个好像不能太“信”,太信了,笑话实话难分,会让别人当傻逼的。对好朋友不用省一定会“信”的,不然,也成不了好朋友。现在还没有混到有很多好朋友托我办事的地步,三俩朋友,偶尔有事,不用备忘录也记得清清楚楚。要是有一天,需要想还有答应谁的事没做,那我就牛逼大发了。
传不习乎?这个传,我现在也不知道念哪个音,也不管了,反正哪个音都能把字打出来。这一条也要等我“为我谋”时来省。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说到领导了,我也来忧国忧民一下,最近红十字会被网友喊滚了,就是因为没有“敬事”,所以大家都不信它,让它滚。也没有“节用”,把救灾款用得天怒人怨。这么好的道理,它们不懂吗?懂了也不会做,它们只剩下物欲了。其实这论语应该是领导们来学习的,老子今天不学习了!
2013424
昨天把“三省”搞错了,是三个方面,不是三次。
这句话放在个人身上也有道理,牛逼一下,把自己当成“千乘之国”就好了。敬事就是要我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不管做生意,还是打工,你做到了,别人才会相信你,给你订单,给你升职,钱也就多了起来。有钱了咋办呢?要“节用而爱人”,别误会,不是要你省着钱去抱二奶,找小三。夫子不提倡。还是要先养家,从身边的人开始爱起。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的精神在外国发扬光大了,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比尔.盖茨。
最后,“使民以时”想起小时候农闲时,父母出外工的事了。八十年代,尽管已经分田到户,还是有许多水利工程没完工,所以十冬腊月还是会组织农民去做,这就是“使民以时”了。不误农事。那些工程到现在还在发挥作用,还在灌溉,还在排涝,只是多有淤塞,又不实用,也不美观。因为机械化了,搞以资代劳,就是挨家挨户收钱,请机器去做,不出外工。办法是好,只是收了钱,没见机器干活,也没见钱,那些工程就荒芜了,不好用,不美观。这就是没有做到“敬事”,结果是我们不“信”,以后收以资代劳的钱收不到了。两千年的道理,没人听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算是夫子对文字工作者的要求吧。太高了,你看,要在家孝顺父母,在外面团结同事,做事谨慎,让别人可以相信。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亲近仁义的人。这些做到了有余力的话,才可以学习做文章。太难了,可不可以降低标准?先降下来看看,这一降不打紧,一降就搞出一个千古奇对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男盗女娼。只是这句话骂到儒家头上了,夫子背黑锅了,何其冤枉!所以我认为儒家是要身体力行的,儒家的精神是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中的。钱钟书先生说:“自己有道德,教别人道德,不算本事;自己没道德而教别人道德,才算高明。”看看那些此起彼伏的假新闻,才发现这世上高明的人实在太多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亲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贤贤易色,南怀瑾先生说宋儒的解释是看到贤人,老婆都可以不要。我想不要老婆跟贤人跑了,很有悬念啊!南怀瑾先生没我这么邪恶,他的解释是看到贤人,因为打心眼里尊敬,所以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庄重。现在“易色”可以看到很多,比如看到明星,看到领导。可是那表情不是狂热就是陪着小心。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大领导,分析分析下属看我的表情,此乐何极!后面的话的意思是,孝敬父母,搞工作能尽力而为,对朋友说到做到,一个人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虽然说他没有上学,我必然会说他学为好人了。可是有个问题,照这样说“贤贤易色”是潜意识的行为,而后面几条就算时刻提醒都不容易做到,我想是因为孔门子弟在一般人面前还是有相当的优越感的,下巴是翘的高高的地。所以要用“贤贤易色”来要求自己。也难怪,那时候有机会受教育的人不多,有点优越感正常。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南怀瑾先生的意思是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到的东西在用的时候会因为不自信而不能贯彻下去。比宋儒认为板起脸来耍威风要高得多。“无友不如己者”我的意见是每个朋友都有他的长处,都有比我高明的地方。“过则勿惮改”这五个字我们小民很容易做到,上班看手机,被领导发现了,都不用说,看一眼,自己就知道改了,以后还犯不犯,又是一说。领导做起来好像要难很多,领导们错了,总有各种掩饰,各种借口,游泳池里的苍蝇啊,红豆汤啊,国家机密啊······我们都气死了,它还在台上自鸣得意。后来,我们不气了,我们且将冷眼看螃蟹,我们看笑话。那天台塌了,我们一起完蛋。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也。”南怀瑾先生说“远”是远因,追远是要审视一件事的开始,好的开始,好的结局,民德就归厚了。南怀瑾先生是学佛的大拿,这样解释没什么不妥,可是曾子不是。我在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义》里看到“孔安国注: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这不正是“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发端么?
“子禽问于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与?”子禽问子贡说:“我们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要问别人的政治,他是想做官呢,还是想教别人做官?”子贡回答说:“我们老师之所以有今天,是他为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就算他有所求吧,跟别人求的也该是不一样吧?”因为有这段对话,温良恭俭让就成了儒家的形象,可是几千年下来,变得温顺,迂腐,外表恭敬,寒酸,猥琐。我觉得关键是谦让太多导致进取力不足,我们要培养当仁不让的气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父亲在世时,要看他的志向,因为望子成龙,儿子志向远大,足以慰怀。父亲不在了,要看他的行为,三年了,做人做事还是遵循父亲在世时教他的道理,可以算是做到了孝顺。南怀瑾先生害怕父之道是邪道,更害怕儿子跟着父亲走邪道,说这是老鼠生儿的孝道。我想“父之道”是父亲教的道,一个走邪道的父亲更明白邪道的坏处,一个望子成龙的,背负了“子不教,父之过”的责任的父亲是不会教儿子走邪道的。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还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把“孝”搞得太肤浅。
2013425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的这句话放在这里,是因为我不懂,重看南怀瑾先生的也搞不清,只好跳过,以待将来。“礼,讲规矩,不能乱,但在用时,应当以和为贵。无论大事小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所不行。既知和为贵,然而专门用和,不用礼来节制,此亦不可行。”以上录自李炳南先生的《论语讲义》,看到这些就搞懂了。我们经常在别人家里看到“和为贵”的匾额,所以万事都讲和,讲到后来变成和稀泥,委曲求全,变成一副窝囊样。其实圣贤又何曾教过我们这些,只怪自己断章取义,误了一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刘氏正义说:孟子离娄篇云,大人者,言不必信,唯义所在。是信须视义而行之,故此言近于义也。”“恭是恭敬人,自己要卑逊但要近于礼,也就是要合乎礼节,这才能远离耻辱。如果恭敬而不合礼,便是耻辱。”(《论语讲义》——李炳南)小时候师长用尾生抱柱的故事教我守信,殊不知古人对这件事也不是口径一致,也有人说他的信是不义的。不过我们一般的理解是尾生是个痴情的汉子,失恋了才殉情,跟信用没多大关系。从小也有长辈教我们尊敬别人,说只有尊敬别人,别人才尊敬自己。可我们往往心里有尊敬的意思,而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不是别人感觉不到,就是自己觉得委屈。这就是不懂礼的缘故啊!南怀瑾先生对于这一条的解释我觉得没有这个好,就不说了。至于最后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俩位先生的我都不懂,自己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先放下吧。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怎么看都觉得夫子在夸奖我,我不正是这样在做吗?谢谢夫子夸奖!“敏于事”南怀瑾先生说是有事就马上去做,我觉得“敏”可以是“敏感”。一件事来了,很敏感的想到它的前因后果,利害得失,想清楚了,再“慎于言”。当说就说,当说多少就说多少。这不是滑头,只有清楚明白了后,才能做出选择,或趋利避害,或舍生取义,这就谈到价值观了,打住。我以前理解的“慎于言”,是很小心的说话,结果好些话理直不能气壮,给别人的感觉就是畏畏缩缩,自己也觉得憋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矣,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学当如是也!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夫子是认为,知人是人知的前提么?现在好多地方都是患人不己知,拼命蹦垩,哪有时间做“知人”的功课?
一篇《学而》就到此结束,我所领悟的实在太粗浅了,但是就我所知道的内容,尚不能践行十分之一。能够践行的也不知能坚持多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能做多少是多少吧!这一篇中出现的夫子的弟子有有子,曾子,子夏,子贡,子禽。有子是个砖家,让人云里雾里。子禽是个好奇宝宝,老是不在状态。子夏是个好心肠的老师,在他手里很容易就拿到60分。曾子有一张方正的国字脸,老是皱着眉,做训导主任最合适了。子贡是大师兄,代师授业,有时候想牛逼一下,却总是被夫子打回原形。
在我为知道做不到而发愁时,问车间一个工友:“为什么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还是要抽烟呢?”“你没本事戒烟,不抽怎么办?”光知道,会用嘴巴说说,那只是知识;不但知道而且能做到,那才叫本事。这本事,那南怀瑾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学问”。《论语》讲的是慢人的标准,古往今来又有谁有本事全做到?虽然我们不能全部做到,可我们都有能够做到的一部分。拿《白鹿原》里黑娃的话来说就是“学为好人”,就这个目标,还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