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与家族那些人前言(二十八)

我与家族那些人前言(二十八)

2013-10-13 18:35 作者:蓝宝宝 阅读量:22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二十八、

金生的家是土改以后的草屋,拆建成为今天五露头芦莲小屋,翻建在距离老张家不远的南面小河边。金生的爷爷——天福与老张是亲兄弟,金生称呼老张为“公公”。金生家位于牛牛村的正南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西南北都有乡村小路连接,交通便捷,小桥流水,近在咫尺,天然的生态园居住地,然而在那风水宝地上,阶级的烙印打得这个老地主的儿孙濒临绝代。

因为土改以后基本以旧料搭建的小屋,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风化、侵蚀,远看这低矮的小屋,斑驳破落、异常寒酸。似如在原始部落中从呼啸着的寒风中突然冒出来的歪歪斜斜的丑陋积木拼图,令人战栗,让我心中一颤。

我来到小屋跟前,小屋概况全部映入眼帘。小屋西房是金生父母以及弟弟们的正房间,西房房间后面拖着厨房间。低矮简陋,旧砖旧瓦,顿时显出窘态。小屋仿佛在低声呻吟,正忍受着世间无穷无尽的摧残、洗礼。丝丝寒风从低矮小屋旧砖缝中直扑人们的感觉器官,我不禁颤抖起来。

简陋小屋中间的前头屋就如儿童积木一样简单与不堪,除了北墙根放有一张满是伤痕的破桌子,两个摇摇晃晃的破长凳外,剩下的便是四周散乱的丢放着田间的一些作物,以及各种必不可少的农具。农家的这些东西免不了放在作为会客室的正屋之内的壁角落,不过屋子的主人——文英,把它收拾得还算整洁利落,尽管农家的东西都是杂乱无章的。

东面金生用自己劳动所得搭建的厨房间显然要比父母的厨房间高大宽敞得多,但是苦难程度也是相当深重。厨房间上的瓦片全部是旧的脱角瓦,这在刚看门头时是难以发现的。但屋顶下面的状况用肉眼看的是一清二楚,屋顶内的结构是这样的:椽子基本上没有木头椽子,一色的竹头椽子;竹头椽子上铺的是一色的芦头花莲,没用一块瓦板;再看砖墙,厨房间因为是金生后来搭建的,因此厨房间里面墙壁还未粉刷,露出穿插不齐、凹进凸出的内墙旧砖原形,内壁简直就像千仓万孔破庙的残墙断壁;与破庙明显的区别是厨房间内有一个新打的柴灶,锅子倒是新的,水缸是旧的;再看厨房间的门与窗,门是用纤维板制成的,如临时房子一样的挡风门,如果用拳头稍用力砸一拳,此门必定乖乖趴下;窗是不知从哪儿捡来的,人家丢弃的似如猪圈的隔栅栏,硬是装模作样填在了窗洞上,成为似如监狱似的望风窗户;再往地下看,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泥地,似如在向人们哭诉人世间的不平。由于雨天出进的缘故,整平没多少时间,又会出现凹凸不平的状况;地上并有依稀可见大小不等洞穴的鼠灾迹象;进入金生房间观瞧,老房顶上似乎依稀能看见有几根木头椽子,有几张脱角瓦板外,其他与厨房间没有区别,灰褐色的芦莲当瓦板,而且是更陈旧,更破败;地上的鼠洞更清晰可见。就是如此状况,也是金生年轻力壮之时帮着父母搭建起来的。

要不是金生的努力,文英夫妇直到现在恐怕也只能永住草屋。金生与父母“划清界限”后,虽然咬紧牙关,搭建了比父母高大得多的厨房间,但也不能改善农民艰难困苦的现实状况。因为中国的大环境决定了中国农民的苦难日子只是刚刚开始,远没有结束的征兆。

金生的厨房间内除了柴灶、灶面必需用品、水缸、破桌坏椅以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了;房间内除了一张大床、一个破老式衣橱、两个破箱子,别无他物。

我看到这些现状,清纯的心灵上顿时布满了阴影,看得我一惊一颤的。我有点不知所措,惊魂未定,恍恍惚惚,不是滋味,但是我的母亲早有思想准备。我的母亲虽然共产前早已在大上海打拼定居,而且早已卓见成效,在上海滩立足,生根开花结果。但是我的母亲却深知农村的现实状况,因为母亲曾经出生在上海郊区,对于农村的状况她当然了解。但是母亲小市民的市侩人生观,简单狭窄,父亲又在远离上海的甘肃兰州。母亲的见识毕竟短浅了,母亲毕竟不是知识型的女性。而且在那个“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愚民思想昏天黑地上山下乡的年代,母亲在愚民思想的误导下,身不由己,不知不觉不慎将自己漂亮女儿我推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我是不是很顺从地听从母亲的话,与农民结婚了呢?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与家族那些人前言(二十八)》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