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毛泽东诗词(14)
浪淘沙
北戴河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北戴河,著名的天然海滨浴场,避暑胜地。距河北秦皇岛市西南十五公里,因戴河流经其境而得名。
碣石,在河北昌黎县北十五里。主峰娘娘顶,离海约十五公里。天晴时登临观海,海上渔船历历可见。山顶有巨石耸立,高约数十丈,被称为“碣石”。
魏武,即曹操,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
公元207年,曹操曾经北征乌桓,在北戴河的碣石山,曹操写下了组诗《步出厦门行》。其二《观沧海》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诸句。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上岸后意犹未尽,又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对曹操给予高度评价。
在他眼中,曹操是一位“结束汉末豪强混战局面”、“统一北方,创立魏国”、“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的战功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
早在1918年,毛泽东致力于赴法勤工俭学的工作,途径魏都许昌,与好友罗章龙步行凭吊魏都旧墟,并联句怀古纪行:
横槊赋诗意气扬,(罗)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畴墓,(毛)
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毛泽东直接称赞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好文章”。
1954年夏在北戴河,毛泽东漫步沙滩,嘴里念念有词地背诵着曹操的《观沧海》,还找来地图查证,说“曹操是来过这里的”。毛泽东在给李敏、李讷的信中写道:“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他曾对身旁的工作人员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提倡节俭,使遭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些反动氏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对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诸诗篇十分激赏。沈德潜评价曹诗:“有吞吐宇宙气象”,“写得苍劲萧瑟,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毛泽东完全予以首肯。
他认为,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后来,毛泽东在谈到自己这首《浪淘沙.北戴河》时说:“李煜写的《浪淘沙》都属于缠绵婉约的一类,我就以这个词反其道行之,写了一首奔放豪迈的,也算是对古代诗坛靡弱之风的抨击吧。”
1957年3月,秘书林克随毛泽东由南京飞往上海。当飞机途径镇江上空时,毛泽东诗兴甚浓,龙飞凤舞书写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并意犹未尽地向林克解释了其中的意思和典故。
他笑道,辛弃疾这首词里“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杜甫的诗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曹操的名句。他继续讲到,看过《三国演义》就知道,“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说:谁能当之?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言语中,钦佩带着遗憾。
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城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周世钊,湖南宁乡人。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和挚友,曾加入新民学会。解放后与毛泽东信件往来颇多,并有诗词唱和。周世钊当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第一师范校长。
赫曦台,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朱熹曾称岳麓山顶为赫曦,后因称山上的台为赫曦台。清代因山上的台已毁,将“赫曦台”匾额悬于岳麓书院“前台”,由此前台更名赫曦台。赫曦,光明盛大的样子。
1955年6月,毛泽东到湖南视察工作。6月29日,阴雨绵绵,湘江水涨。六十二岁的毛泽东豪兴不减,在一群早年旧友的陪伴下,在湘江中击水一个多小时。游罢湘江,周世钊陪同游览岳麓山,事后写了《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等诗,随信件寄给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后,于8月4日回信,并附有这首和周世钊的七律诗。
毛泽东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代,他曾在湘江畔、橘子洲、岳麓山立下的理想与宏愿如今都一一兑现。诗人不禁又感到“今日得宽余”的畅快愉悦,与友人笑谈,信步山间或坐看风月。
毛泽东不由得想到了他早年另一个挚友萧瑜。他不觉吟道:“域外鸡虫事可哀”。毛泽东曾与萧瑜多次在湖南境内“游学”,并共同发起新民学会,萧瑜还任过总干事。后来他同毛泽东在如何改造中国和世界的观点上发生了重大分歧。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道路。他投奔了国民党,当了国民党的官。据说,最后他沦落到盗卖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并携款逃往国外。解放后一直侨居海外,后定居并客死于乌拉圭。“鸡虫”出自杜甫《缚鸡行》一诗,后来鲁迅先生也写过“白眼看鸡虫”一句。毛主席在与周世钊等老友叙谈说到萧瑜时,只好喟叹萧瑜那小人在境外的行事实在令人悲哀呀。
俗语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时代洪流,泥沙俱下,不同的人走上不同的道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用毛泽东后来引用的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咏山三首
五律
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鹰,
七绝七绝
莫干山五云山
翻身复进七人房,五云山上五云飞。
回首峰峦入莽苍。远接群峰近拂堤。
四十八盘才走过,若问杭州何处好。
风驰又已到钱塘。此中听得野莺啼。
1954年底开始,毛泽东到浙江莫干山和杭州等处度假。他游兴甚高,接连攀登南高峰、北高峰、五星峰、莫干山等处。于1955年,先后写下这三首登高览胜的诗作。
当时正是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
1953年夏,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根据这条总路线,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接着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他号召全国人民,经过五十年即10个五年计划,把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深信,这是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回望这段历史,这一时期,确实是共和国建国以来第一个“黄金”时期,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作为共和国的领袖心情愉悦,徜徉在青山秀水的人间天堂——杭州,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信笔写下自然畅达,清新秀美的诗作,更符合诗人的性格。
这里的山,没有井冈山、六盘山的挺拔,更不见刀光剑影,铁骑践踏,也没有庐山的神秘,云雾飘渺,诗人在此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按照诗人的想象,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正由他和他的人民巨手绘出。
纵览毛泽东诗词,这三首是富有特色的。诗人心情愉悦,心态平和,是非常难得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