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读毛泽东诗词(15)

我读毛泽东诗词(15)

2013-10-14 16:24 作者:郝哥 阅读量:35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水调歌头

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面对着滚滚而流的河水,不禁感叹: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那里高崖对峙,中通长江,叫巫峡。传说巫山的神女,早晨为云,晚上为雨。因此巫山有一个峰叫神女峰。这里说“巫山云雨”就是依据这个传说,借指长江上游的水。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尤其喜爱跃身于大风大浪之中。早年的“会当水击三千里”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浩瀚的长江更有着特殊的感情,多次畅游水中。仅1956—1966十年间,毛泽东就畅游长江十七次。1956年6月1日,毛泽东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6月3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4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这首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表示安土重迁。

而武昌鱼,是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诗人在这首词里既是化用,又有生活现实做依托。

1956年5月末,毛泽东专列来到了湖南长沙,当地政府特供了武昌鱼给专列。等“御厨”程汝明杀完鱼,突然接到毛泽东的命令:不吃午饭了,直接从长沙奔武汉。

看着这条武昌鱼还新鲜,于是程汝明就用自制的小冰箱——一个铁皮箱放上冰块,把鱼藏在里面,到了武汉,毛泽东吃到了这条武昌鱼。他吃完特别高兴,畅游长江后,就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不知道,这条武昌鱼就是从长沙运来的。

毛泽东生活俭朴,不在意吃穿,但惟独对吃鱼却“震惊中外”地讲究,这缘于与苏联的交往。

1949年1月,米高扬受斯大林派遣,秘密来到西柏坡。米高扬穿着高级的圆领皮大衣,戴一顶显赫的圆筒皮帽子,走起路来昂首阔步,十分威风。

在中共领导人招待米高扬一行的酒宴上,米高扬更是目中无人,大杯喝酒,其抖阔气,摆架子的傲慢态度,引起毛泽东反感。

毛泽东招呼盛饭,并给米高扬夹了一块红烧鱼,笑着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苏联翻译指着红烧鱼问:“这是新捞的活鱼吗?”

米高扬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才动叉子吃鱼。

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不悦的神色。这年1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向随行的中餐厨师严格命令:“你们只能给我活鱼吃,他们要是送来死鱼,就给他们扔回去!”

中餐厨师真的将苏联送来的死鱼退了回去。

从此以后,克里姆林宫的大小人物都知道,毛泽东吃鱼很讲究,不是活鱼他不吃。1957年,毛泽东再次访苏,赫鲁晓夫特意叮嘱:“毛泽东这个人难对付,他是不吃死鱼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毛泽东蔑视权贵,敢于挑战的性格。

毛泽东早年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担任校学友会总务兼研究部长时,就曾着手组织游泳组。为了动员同学们参加,他仿《离骚》语式写了一则“游泳启示”: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毛泽东把它张贴在学校的“揭示处”,同学们看到后纷纷踊跃报名,很快就组成了一支百余人的游泳队伍。

1955年夏天,北戴河,狂风呼号,雷电交加,暴雨滂沱。毛泽东激情汹涌,提出要去海里游泳,被卫士们阻拦,但终于在台风过后,云散日出时,跃身大海。这时,海面的风至少还有七级。

追波逐浪之后,一股冲天巨浪将毛泽东和卫士们拍倒。他推开卫士长的手,自己站立起来,奋力吐出嘴里的泥沙,说:“嘿嘿,还真是个对手呢。”话音未落,他又向那威猛耸立的浪潮走去……

毛泽东坚持认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于是,在江海湖泊中劈波斩浪便成为了他一生的挚爱,到了七十以上高龄,犹能“万里长江横渡”。

毛泽东的最后一次游泳,想来令人伤感。在长沙的一家体育馆里,他想像前些时候一样,再游上两圈。但是,下水后,他用手划了划,发现体内没有了任何能量。他长叹了一声,只好上来,从此与他所钟爱的这一运动告别。时间定格在1974年的12月5日。这时,他已经八十一岁了。

而没有畅游过黄河,成为毛泽东的平生遗憾。

他老人家还有一个未了心愿: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

当热情的巴西人邀请他到亚马逊河游泳时,他笑着回答。大概我只能去“神游”了。

……

遥想当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那份豪迈,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那份自信,我们不能不感喟岁月的无情。

正如诗人化用孔子的穿越时光的咏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蝶恋花

答李淑一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吴刚,相传为月宫中的仙人,因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而树创随合。

嫦娥,月宫中的仙女,本作?娥,恒娥,因汉时避讳文帝刘恒,改为嫦娥。其“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1957年5月写给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李淑一的。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是指被反动军阀何键杀害的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柳”是指杨开慧的同学好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最新史料确认,他是在苏区“肃反”中被推行“左”的错误的领导人夏曦所杀害的。他们都是著名的革命烈士。

1933年夏,当李淑一听到丈夫牺牲的传闻,非常沉痛,一日梦中惊醒,提笔赋词《菩萨蛮》:

兰闺索寞翻身早,夜来触动离愁了。

底事太难堪?惊依晓梦残。

征人何处觅?六载无消息。

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溢。

1957年1月,李淑一把这首旧作寄给了毛泽东,并索阅毛泽东赠与杨开慧的一首旧词,毛泽东“大作读毕,感慨系之”,便写下《蝶恋花》作答,并在致李淑一信中解释说:“有《游仙》一首为赠。这种‘游仙’,作者自己不在内,别于古之游仙诗。但词里有之,如《咏七夕》之类。”

烈士们来到天国,吴刚捧酒,嫦娥献舞,万里长空恭迎忠魂;当人间的捷报传来,喜悦的泪有如倾盆豪雨。

这首题为《游仙》的词作,在毛词中独树一帜,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感情;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则是通过对烈士的歌颂,赞美与古老而绮丽的神话境界的结合而产生的。

共和国的鲜红的五星红旗是由无数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作为开国领袖的毛泽东就有六位亲人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他们分别是:

妻子杨开慧,大弟毛泽民,二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

毛泽东曾经有过四任妻子,而杨开慧是他最挚爱的一位。

毛泽东的第一个妻子是父母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为他包办的二十岁的罗氏,毛泽东始终不承认是他的妻子,从来没有在一起生活过,根本谈不上感情。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毛泽东恩师杨昌济之女,毛泽东第二任妻子。1914年,杨开慧结识了“板仓杨”宅中的得意门生,1920年,以不举行婚礼的新形式,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生下第一个儿子毛岸英——毛泽东引之为骄傲,并寄予厚望。杨开慧一直追随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二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毛泽东曾经深情地写下:“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革命事业中二人志同道合,而在生活上,杨开慧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毛泽东,使他有更充沛的精力投身革命事业,

据曾住过开慧在清水塘的家里的张琼回忆,毛泽东通宵达旦地写东西,开慧常把取暖用具准备好;深夜一二点钟,常起床取送为毛泽东热在锅里的“点心”,或守候在身旁,看他吃下;在整理毛泽东的手稿时,见在草稿本上写“定稿”的,就誊写清楚;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开慧把岸英的摇篮放在身旁,边抄边用脚摇摇篮。

这样的细节,时常出现在晚年毛泽东的无边回忆中。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长沙警备司令部逮捕。

杨开慧临刑前遗言:“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并斩钉截铁地说:“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反动军阀何键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二十九岁。

当时,远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这一噩耗,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毛泽东与贺子珍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志同道合,产生了爱情,很快结为夫妻。但因为两人性格都非常强势——毛泽东把贺子珍比喻成“铁”,把自己比喻成“钢”——“刚烈”的贺子珍离开延安去了西安,又去了莫斯科,最终失去了毛泽东。

在延安,通过老乡康生的牵线,江青与毛泽东相识,并结为夫妻。党中央之所以最终同意这门婚事,主要原因是,日理万机的毛泽东确实需要有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后来的事实表明,江青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责与义务。

年龄的距离,思想观念的相异,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别,让毛泽东与江青愈来愈形同陌路,分居近二十年之久。在毛泽东特制的宽大的床上,一侧堆放着书籍,早已没有了江青的位置。江青称毛泽东为“土包子”,阻止毛泽东吃红烧肉。毛泽东发火了,“吃不到一起可以分开,今后她吃她的,我吃我的,我的事不要她管!”毛泽东说到做到,再不曾动过江青的菜。在毛泽东晚年,江青忙于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根本不关心毛泽东日益病重的身体,更有甚者,在毛泽东弥留之际,江青却百般刁难和残忍折磨。

1973年的一天,毛泽东允许江青来见他,谁知,江青来此并不为它事,是来要钱的。毛泽东给了她三万元。毛泽东很伤心:“她看我身体不行了,为自己准备后路,要夺我的遗产稿费了。”毛泽东边说边流下了眼泪。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曾经感慨地说:“老百姓离婚可以找法院,可我向谁申诉呀?”

1974年,江青为整治周总理要求面见毛泽东。毛泽东没有同意见她,并致函对她发出了严厉的警告:

江青:不见好些。过去多年同你谈的,你有好些不执行,多见何益?有马列书在,有我的书在,你就是不研究。我重病在身,八十一了,也不体谅。你有特权,我死了,看你怎么办?你也是个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的人。请你考虑。毛泽东(1974年3月20日)

晚年毛泽东的愤懑、烦躁、凄苦之情,跃然纸上。

罗斯.特里尔的《江青全传》中记述,1976年秋,毛泽东的病日见危急。心肌梗塞,症状严重。江青不顾医护人员的劝阻,几次以为毛泽东擦背,擦爽身粉为由,把毛泽东翻来翻去。她明明知道,这是很危险的,随即有性命之虞。

江青不断地进出毛泽东病房,打扰,刺激毛泽东。她翻文件,找东西,强塞毛泽东《参考》,硬让毛泽东阅读。

9月8日,毛泽东魁梧的身体被江青翻动后,他一阵昏眩,脸色顿时变成青紫,血压上升。而江青在医护人员慌忙抢救中,竟然扬长而去……

想来,令人悲哀和愤恨。

这一切皆在表明,当初,毛泽东选择江青,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对他个人,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灾难。

因此,杨开慧在毛泽东的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其怀念之情日深,一个“骄”字,足以表明杨开慧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

章士钊曾问毛泽东“骄杨”的涵义,毛泽东回答:“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毛泽东在给毛岸青、邵华书写这首词时,将“骄杨”写成了“杨花”,毛泽东对其解释:“称杨花也很贴切。”朱向前认为,杨花即是骄杨和桂花,而桂花是指贺子珍。——存而不论。)

毛泽东在复李淑一的信中写道:“暑假或寒假如有可能,请到板仓代我看一看开慧的墓。此外,你如去看直荀的墓的时候,请为我代致悼意。”

写完这首词几星期后,毛泽东在他的书房接待了二十年代曾给杨开慧和他当过保姆的陈玉英。两个小时的谈话中,毛泽东变得很怀旧。据说,毛泽东热泪盈眶:看见你,我就像又见到了开慧。

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记述道: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去世了,毛泽东给杨家写了一封信,就像一个女婿履行应尽的职责一样。他写道:“让她和我亲爱的妻子在一起长眠吧。”更加令人吃惊的是,他又写道:“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要知道,这个时候,江青是毛泽东的妻子。

目前,没有史料表明,心胸狭窄,暴虐成性的江青是如何对待这首词的,——据卫士长李银桥回忆说,江青曾为这首词大动肝火,遗憾的是他没有透露具体的细节经过,以今人对她的了解推断,江青是不会常常读这首词的,至少,她阴暗的心里是特别的不舒服。

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视牺牲的亲人如其他烈士一样。他曾经对身旁的工作人员小孟感慨万端地说:“我们这个共和国,来之不易噢,死了多少人?有些人,比你现在还要年轻些。十几岁的娃娃,没有见到共和国是什么样子,许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作为普通人,压抑的对亲人特别是对妻子杨开慧的悼念,终于在《蝶恋花》中得以尽情的宣泄与表达。而这种宣泄与表达却又有着超越常人的升华。这就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的词。

不可否认,毛泽东做为诗人,具备诗人气质与情怀,自有他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同时,人们又很难奢求,毛泽东的笔下会流淌出缠绵的情诗。

而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诗词中为数不多的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词作。人们走进字里行间,可以触摸诗人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可以感受诗人对爱人,对亲人,对友人,对革命烈士的那份深切情感。

七绝

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观潮,指观赏浙江省钱塘江口的涌潮。钱塘潮以每年阴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所见最为壮观。

1957年9月11日(即阴历八月十八日,即“潮神生日”),毛泽东曾乘车去海宁七星庙观潮。毛泽东向随行人员讲解潮汐生发之理,并说:“南宋的时候,钱江潮可直达杭州,那时我们可以站在吴山上看。现在钱江喇叭口因为泥沙堆积变小了,所以就跑到海宁来观潮了。”他在海宁逗留了约两个小时。该诗即是诗人观潮后所吟。

《七绝.观潮》从头至尾,气势如虹:既有钱塘潮“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又兼具诗人内心惯有的气势。内气与外景耦合,可谓天成。

两年前,诗人毛泽东在风光明媚的杭州以愉悦的心情写下三首观山诗篇。结合后来的历史,可以看做:翻江倒海前的风平浪静,激情万丈前的心怡气和。

而这首《观潮》就预示着这种变化。

毛泽东的卫士们都了解毛泽东有一个喜好:观潮。

每次观潮,他的胸脯都会和着潮水的节奏起伏,他的眼睛或湿润,或目光那么深邃!

1957年,在继续健康发展的形势下,于整风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大鸣大放”的局面,略显严峻。“反右”开始盛行。

起风了,涌潮了……

(待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读毛泽东诗词(15)》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