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山城人家(序)

山城人家(序)

2013-10-14 08:46 作者:筱? 阅读量:25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山城人家(序)

所谓山城,那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这块土地在我心底沉淀了二三十年的记忆。我对于她的情感至今依旧复杂——既喜欢又厌恶。山城,三面环山,一面可以通往县城,或者说这里的人为了与外界沟通迫不得已将原本四面环着的山改成了三面。山多的地方交通自然闭塞,经济发展自然滞后,人情风俗自然也就淳朴天然。

这高山直入云霄,仰起头来看上半天也不觉得烦。周遭的山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尤其是夏天,我们小孩子蜂拥着爬上山去采野果子吃,回家就不用再吃饭。采野果子似乎有着无穷的乐趣。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多大人也会进山打柴,这样平时烧火做饭就不是问题,尤其是冬天里家家阁楼上都码得满满当当的柴。逢年过年的,子女回老家过年,爬上阁楼拿下柴把堆火(我称它为堆火,因为它毕竟还不是烧菜用的灶)烧得红通通的,每个人脸上都罩着火气,让人总怀疑这里人皮肤黝黑是否和这熏火烤火有关。因为灶火不像西方的壁炉那样显得干净文雅,这纯乎与火源接触,大家围坐着有说有笑,正中火上方则可能正煮着一锅汤,散发出或浓或淡的香气。小孩子一般烤不上火,主要是他们玩性重,不愿意坐在火旁,他们会钻进外婆或者奶奶家的地窖拿出红薯,然后埋进大人烤火的火灰里,火灰就是柴烧完后的剩余物,这东西就可以把红薯烤熟,所以会时不时看见小孩在堆火旁晃,他们是来检查红薯烤熟没有,没有就再往里埋埋,交上点新的刚烧下的火灰,好了就欢天喜地的一块捧着出去分享了,不然有的大人是会掠夺的。

烤火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这烤火的工具也显示着山城人们的智慧。一根大的棍子从房梁上垂下来,必须是笔直的一根,不须太粗,一拳头就可以,在棍子的齐人高处栓一根小的木棍,可以上下梭动,这相当于杠杆。在这根大棍子的下方再做一个挂钩,在上面悬挂水壶、锅之类的器具,下面烧上火,周围坐上人,就可以边烤火边做饭了。这真是一举两得。当然这个简单的堆火一般用来煮之类的,如煨汤,烧开水,其他炒菜则需要另外一个大的灶,人坐在那塞柴火进去,然后起身炒菜。我奶奶家至今依然如此,大的灶旁边依然还有一个堆,这就是我称它为堆火的原因。这堆火在冬天可是有着无上作用的。有着无数年堆火生活的农家,那根房梁上的木棍,谁一碰上去准时一脸一手的黑,跟锅灰差不多。

除了山和柴还有烤火之外,这还有大片的田地。这地不像江汉平原那样豆腐块似的齐整,也不像高原地带那样层层高起的梯田,这毕竟是山区,出家门不远,走上几步或者翻个小山坡就是自家的稻田和菜地,种上两季水稻,栽上时令的蔬菜就足够山城人民安居乐业了。

过年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可能真没有哪个地方的小孩比这里更开心,更惬意了。每到大年三十的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小孩都可以拎着个袋子——无论大小——成群结队的挨家挨户的去“祝福”。所谓祝福就是小孩子们向大人们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好话,来求得大人们的赏品。这赏品大抵是糖果饼干之类的,碰上家庭条件好的还可以分到水果,高级些的糖与点心。所以小孩子们过除夕的时候大都抱着满满的袋子,吃得香甜,相互间换换彼此的战利品,童年便在一次一次恭喜发财成群结对里远去。待长大了可是不好意思混在小孩堆里去找大人要吃的了。所以过年时这平静的村庄都被孩童的欢呼雀跃感染,年的气息似乎更为浓厚。大人们临近年时也忙着贴春联、打豆腐、酿酒。

这打豆腐的工序,第一步是泡黄豆。泡透后用石磨磨豆腐。这石磨是由两块中间打孔的石头组成的,上下相连接,上面有一个把手,可以借它转动第一块石头,一手往中间孔里放进豆子,一手转动第一块石头,浇点水进去,豆汁就可以经由两块石头中间的缝隙流出来。接下来就是煮豆浆了,煮到沸腾后,待豆浆冷却了,就可以放石膏了。放进石膏,豆浆就会冷却凝固,这就是豆腐。但还不行,在我们那,还要将这凝固物沥在一大块麻布上。这一般得三四个人一同扯着大麻布,另外一个人往里倒豆腐,然后把四角麻布系牢了,平放好,再往上压一个大石头,将里面的水分压出滤在平放在下方的盆里面。到第二天一看,就已经是硬硬一块的豆腐了。这种豆腐鲜嫩,煎炒都好吃,整个打豆腐的过程里,没有凝固好的其实就是豆腐脑,滤出来的豆腐渣,可以做成豆腐团,这打汤吃特别好,我们一般不喝那煮了的豆浆。倒是特别喜欢将新鲜豆腐拌上辣椒、醋之类的做成“霉豆腐”。一罐一罐的存着可以吃上好久,在这赶得上韩国的腌制白菜——泡菜。

除了打豆腐,那就是酿酒了。这个只要有大老爷们在家,就少不了自家酿造米酒或是谷酒。米酒度数低一点,谷酒要高一些。我小时候见过爷爷酿酒。年关的时候,大的灶上罩上了一个大圆的木桶,这个木桶他们称之为“圈”,圈下是一口大锅,这锅就是大锅饭的锅,可以煮好几十人的饭呢,反正那个时候我们全家十几口吃饭就全靠它了。往灶膛里塞柴火,锅里倒上早已发酵好的酒糟,就这样蒸蒸煮煮的,等待到爷爷说好的时候,差不多就能看到从圈里接出来的一根管子里就能滴出一滴滴的酒来。爷爷是高手,一尝就知晓酒的质量。我那时对于酒并不感兴趣,看到圈上冒出来的热气,看着管子里滴出来的水也并不喜欢,因为我比较喜欢吃酒糟。这酒糟可不是现在超市上买的甜酒。它是真正农家的天然稻谷煮熟后发酵而成的,在煮之前,奶奶通常会煮一碗给我喝,有时也会打一个鸡蛋在里面。我有一次喝了一大碗,醉得睡着了。压根没有看见酿酒的全过程,这就不奇怪我为什么对于酿酒不怎么感兴趣,怕是都喝了酒糟睡觉去了。

不管怎样,打豆腐和酿酒是这里农家年关时必须做的活计。这里人家有依山而建的,也有四户五户的共用一个天井,像四合院一样住着的。每到过年时,邻里间相互借些东西,相互帮着弄年货,那时都是很平常的。像奶奶家的石磨、隔壁周奶奶家的风车都是可以互借的。这里的人就这样在山里生活着,生儿育女,耕地种菜插秧收稻,再平常不过的生活了。像我就出生在这样一户普通的山里人家。

相关文章关键词

《山城人家(序)》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