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为政第二

为政第二

2013-10-19 13:42 作者:狮鹫 阅读量:20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为政第二

“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不单是说做官,做家长也是为政。这是说要以“德”为中心,只有这样子,才能像北斗星得到众星的拱卫一样,得到别人的拥护。我的理解就是以德服人,只是现如今以德服人成了一个过时的搞笑的题材。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德”的魅力并没有夫子想得那么大,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趋利避害才是天性,““德”只是可以在我们趋利避害的时候,对我们有所限制,不至于肆无忌惮就很好了。现在谈德我觉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剩下的德是没有经过诱惑考验的半成品。不说也罢。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夫子还说过“温柔敦厚,诗教也”这就是说,诗的教育可以使人无邪,温柔敦厚。这正是领导者为政以德的基础。只是这个基础总是被领导者破坏。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策法律来引导人民,用刑罚来让人民遵守规则,人民为了免于处罚什么无耻的事都做得出来;用德来感化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的行为,人民会因为感到羞耻而不做出格的事。这是一个预言吗?太他妈准了!一群没有羞耻感的人们,总会找到法律的漏洞,没有漏洞,也会打个洞出来的。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一个我似懂非懂的说法,有点玄,不过我喜欢。说是十五到四十岁是修境,五十岁时悟境,六十岁以后是证境。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差不多都可以找到相似的轨迹。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有个八卦,孟懿子是鲁国的权臣,他爸爸临终时要他跟着孔子学礼,可是不知为什么,他没有。所以有人说是孔子利用这个机会敲打一下他。也是,没头没脑的一句“无违”谁他妈知道是什么意思啊?还好夫子把孟懿子打发以后,又对樊迟说了“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说不要违“礼”。不过这个“礼”是什么,我不知道,估计孟懿子也不知道。算是一个悬念,看后面有没有关于“礼”的内容。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为其疾之忧。”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孔子回答儿子与父亲不一样,说要让父母只有在你生病的时候担心,也就是说其它的时候不能让父母担心。父望子成龙,子望父宽心。我们都知道父母的担心从小到大一直跟随,如果我们的表现可以给父母信心,他们会放心很多。尽可能的让父母宽心就是孝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一句有两个解释,一是儿子犬马也在养,一是犬马也能像儿子一样,服侍父母。讲论语的原意后一种解释要准确些;放到现在前一种解释较和时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要“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表情很难,有事情,我来;有酒食,先生用。是一个什么样的表情很难做到?敬的表情。要敬于心,才能形于外。“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就是伺候病人时间长了,难免不耐烦。但是要心中总有一份尊敬,“色”也不难了。

这里说了这么多的孝,是因为儒家认为“百善孝为先”。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有的美德都是“孝”的发挥,扩大。为政以德就要先把孝的精神推广,发扬光大。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与颜回说一整天话,他都没有反对的意见,像个傻瓜。后来我看他私底下的言行,发现他对我讲的义理不但能懂,还有所发挥。颜回原来不傻。我们做下属的,不违如愚很简单,“亦足以发”就困难了。想到一个笑话,说是老师在讲台上吼:“那个谁,去那里把东西拿来!”一班人面面相觑,只见课代表冲出教室,拿回一摞试卷。骨灰级的粉丝啊!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是隐藏的意思。这是解决“学而”里面“患不知人”的方法。“所以”、“所由”、“所安”的解释很多,都好像不能达到“人焉?哉”的效果。还是要日久见人心。后面有一句“使民敬忠以劝”,那个“以”当“与”来讲,这里的“以”也可以这样子讲吧?“视其所以”就是看他的朋友,与他一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他的朋友可以是了解他的一个途径。“观其所由”就是了解他的过去,看他一贯做事的风格是什么样子。“察其所安”说的是视察他安于什么,他的志趣在什么地方。知道了这三个方面,就“人焉?哉,人焉?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有一个笑话,还是说老师温“故讲义”而“支薪”,因为教材几年不换。这句话扩大一点来说,就是温习以前的历史,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情。历史总是在重演,赵州和尚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君子不器”当我第一次听说这句话的时候,才知道爸爸说我“不成器”是在夸我呢。君子不器是君子当不止于器,君子要当通才。也有许多人不屑于器,以至于文不文,武不武。现在学科越分越细,想成个大器都很难,夫子就别为难我们了。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是先兑现自己的承诺,然后才有人跟着他干。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有人跟着他后,就要“周而不比”。所谓“周而不比”就是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偏私。这样才会公正,大家才会心服。

想想夫子这三句关于君子的话,把这样一个君子放在一个部门主管的位置上,他对他部门所有的作业流程都清清楚楚,说话算话,对下属公正公平。这样的领导该是有凝聚力的好领导吧?这样的领导做好事会很好,做起坏事来也是破坏力惊人。怎样才能不做坏事呢?看下面的三条应该有所启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记一大堆道理,不思考就会罔然不知所措。道理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经过自己的考量怎会知道怎么做?只思考,自以为是,不学习别人的经验,教训,一味蛮干,那就危险得很。刚愎自用,为祸人间的人,古往今来还少么?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是什么?我说不清楚,大约可以说是偏激吧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都知道,就是总有许多人为了面子或是别的什么,不懂装懂,贻笑大方。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怠,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也。”儒家没有进取力是因为这句话吗?子张想学当公务员,孔子就告诉他说,多听听别人怎么说,有疑问的先留着,没疑问的也要谨慎的发表意见,就不大会出错;多看看别人怎么做,有危险就别碰,没危险的也要小心行事,就很少后悔。太他妈滑头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混办公室的葵花宝典!夫子怎能这样呢?为什么不教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为子张是学干禄,他只想平平安安吃碗安稳饭,所以孔子就这样教他。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这个理想,安安稳稳地尽自己的本分,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教不能则劝。”这两条放在一起读很有味道。哀公是鲁国的国君,季康子是权臣。一个国君被称为“哀”就可以说明好多问题了,可以想到“汉献帝”“清逊帝”类似的皇帝,基本是亡国之君。“何为则民服”与“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这两句话的语气值得品味,蛮出性格。前者请教,后者问询;前者谦逊,后者狂妄。然后一个是“孔子对曰”一个是“子曰”。对国君,恭恭敬敬的回答,很正式的“孔子对曰”;对臣子就随便一些,“子曰”了事。这里就有“礼”的意味。“举直措诸枉”是说提拔正直的人来废置邪枉的人,人民就服了。可是哀公很哀,这是他办不到的事,因为季康子他们把他架空了。回答季康子的话是说庄重的面对人民,人民就会敬重你;我看季康子问孔子时就不够庄重,“如之何”三个字音节短促,有点逼问的意思。“临之以庄”是孔子在敲打季康子吗?后面是说你像父亲一样慈爱人民,人民就会像儿子一样孝顺,也就会忠心于你。把善良的人提拔起来,教那些不能做到的人,那么人们会互相劝勉行善。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做官呢?他就说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就是为政了,难道非要做官才是为政吗?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蒡,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蒡”念yi,四声;“?”念yue,也是四声。它们相当于现在汽车的传动轴,把动力传到车轮,让车轮转动。说话不算话,没有信用的人,我都不知道他能做些啥。就好像汽车没有传动轴,怎么走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吹牛皮了,他徒弟问他,可以知道以后十世的事吗?他说,殷商的礼法是从夏朝来的,有些增减,可以知道;周朝的礼法是从殷商来的,有些增减,也可以知道。或者有继承周朝的,过一百世都能知道。为什么他会知道?因为损益的都只是枝节,根本是不会动的,这个根本就是人与人互相的尊重。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这话说的很幽默。不是自己的祖先而去祭拜,是为什么?见义不为,又是为什么?有利益“谄”也做了,没利益,就算是无勇,也不干。现在不是有在清明节代人祭祖的吗?也是没办法的事,时代不同了,没法苛责谁,都很无奈。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为政第二》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