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事业编制环卫工?
近日,哈尔滨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尽管此次计划招聘的457名环卫系统员工全部为工勤技能岗位,却吸引了11539人报名,最终报名成功的7186人中,近半为本科学历,并且还有29名硕士。(2012年10月25日10:34来源:华声在线)
专家称,如此用人实属浪费人才,然而也不得不承认事业编的“铁饭碗”属性。
媒体解读,硕士应聘事业编制环卫工未尝不是好事。理由有三:其一,解决了环卫人员队伍老化及人员缺少的问题,利于环卫工作的开展。政府拿出一部分的事业编制,招聘符合条件的人员,对于市民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队伍建设好了,工作效率也会好,人们出行就会更方便。其二,研究生应聘,解决了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提高了环卫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三,辩证的看问题,才能更清醒的认识问题。国人一直以来的固有老思想,认为硕士毕业就必须要怎样,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才对。其实不然,人各有志,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只要做了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工作,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事,就是有追求的。当然,不排除这里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
网友观点有二:一是研究生做环卫工人是正常现象。环卫工人属于事业编制,单位薪水比较稳定,工作强度不是很大,有固定的节假日,当然具有一定的诱惑力,才会吸引这众多的高学历大学生前来应聘。无独有偶,去年山东就有大学生做掏粪工的报道,这也说明现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研究生虽然在大学学习的主要不是扫大街,但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一样需要人干。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艰难的今天,先安身立命应该是现代大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先就业,才能有基础再谋划以后创业发展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有这么多高学历人才应聘“环卫工人”这棵“救命稻草”的原因。二是,关键要看能否人尽其才。评判此事的标准应该在于招聘之后能否真正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如果这些大学生和硕士加入环卫队伍之后,能够用其掌握的知识技能切实提升环卫工作的效率,改进城市的环境质量,将传统环卫转化为机械化环卫、科技型环卫,那么这当然是件好事。反之,若是这些研究生做环卫工人高材生加入环卫队伍后,只是从事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甚至在事业编制的安逸稳定中“混薪水”,那么,这不仅是此次招聘的失败,更是这些年轻人的遗憾和悲哀。
至于这些“高学历”自己怎么看待此事,我未看到报道,也不知道。
显而易见,从专家、媒体、网友针对“硕士应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事件的观点和分析不难看出,大家大部分观点都承认“研究生做环卫工人”没有“大材小用”。写到这里,我想问问诸位:“您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吗?”最近,确实有关此话题的调查。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问问自己,您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吗?加拿大一项全球民调显示,觉得大材小用的中国人比例高达84%,全球最高。
这项由加拿大兰德斯塔德公司所做的全球工作监察调查在全球32个国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觉得大材小用的人比例最高的国家是中国,高达84%,排名第二、第三位的是土耳其以及希腊,分别有78%和69%;觉得自己大材小用的比例比较低的三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23%、丹麦25%和比利时28%。
这又是为何呢?是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自命不凡”,还是“心存不满”,或者是加拿大人“别有用心”?我看,我们还是应该检讨检讨自己,且看以下“雷人事件”——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90后副局长”王茜的任前公示再次引发网友关注,网友纷纷感慨“80后真的不算啥,且看90后副局长华丽登场”。
2011年9月,因“简历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河北省馆陶县29岁代县长闫宁事件又有了新进展。日前,天涯杂谈上曝出闫宁“因病”要求辞去现任的馆陶县委副书记、政府代县长职务。随后,河北省邯郸市外宣局向记者证实此事属实。(12月30日《重庆商报》)三年四次“破格提拔”,29岁升为代县长,简历成为“机密”……河北这位“最年轻县长”所创造的“火箭速度”,及其火箭发射式的保密程度,确实让外界大跌了一回眼镜。如今,这位“最年轻县长”竟又玩了个“360度大回环”,用一个“因病辞职”再次让舆论哗然。
2011年12月20日,一则公布在山西省临县政府网站上的简历,让其辖下的安家庄乡党委书记曹莉,迅速成为网民围观的对象。简历显示,曹莉15岁即参加工作,获大学本科学历,网友质疑简历作假。对此,记者致电临县县委组织部等多个科室未获回应,而事后该县政府官网上曹莉的简历页面很快就被删除。
42岁的女商人王辉不在岗15年,2011年6月摇身一变当选为山西省文水县副县长副县长。
湖南省株洲县委书记龙国华,在即将调离赴任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际,突击调整提拔100多名干部,因此被当地群众称为“卖官书记”。
……
试想:政府用人,岂能“儿戏”?像这样的人全国还有多少没有“浮出水面”?我不知道应聘事业编制环卫工29名硕士看了这些“雷人事件”,有何感想?这也难怪,调查称8成中国人自认被“大材小用”,比例全球居首。
我曾看过闫宁“简历事件”的评论《中国“用人机制”“病”得不轻》,文章指出:多年来我们在干部的提拔使用上,始终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根本弄不懂某某为何得到提拔。其实,似乎唯有等到某个落马,且涉及买官卖官之类问题,其背后的提拔内幕才会浮出水面,让我们透过案情得以“管中窥豹”。只是,仍有许多落马贪官的提拔经历,依然像是永远被尘封的谜,就更不必说那些尚在位的了。
无疑,这种把简单事情搞得既神秘又复杂的用人机制,显然也存在“带病上岗”的问题,而且“病”得不轻。实际上,所谓用人机制之“病”,也都是些被诟病已久的“痼疾”:用人唯亲,用人唯上,重关系轻才学,重背景轻能力,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等。这些问题早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不管“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对于这些种种问题都心知肚明,只不过迟迟不能彻底解决。
我看,不仅仅是用人机制的问题,还有监管机制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机制执行不力、不作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把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监督。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积极探索加强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从近年来开展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的结果看,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工作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但还不尽人意……
“同志”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