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缝隙
喜欢看纸质的书,对着电脑看那些黑漆漆的文字总会让我头痛。
工作太忙了,很久都没去逛过书店了。难得五一给自己放了天假,约了几个朋友去购书。前一天晚上列了长长的一串单子,那里的《山在那里》,陈启文的《河床》《仿佛有风》《季节深处》《江州义门》,赫尔曼的《白鲸》,还有那本被称为爱书人圣经的《查令十字街84号》。
喜欢这些书是因为我曾经读过作者的其他的书籍,或者是在网络上浅浅的浏览过一些章节。
很多年前就关注过那里的博客,那时的他还从来没有出版过任何书籍。读他的文字,总能让你感觉一种说不出来的安静。没有低吟浅唱,也没有扭捏做作。他只是用最简单的声音在跟自己对话,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字。很多时候我是不敢看他写的东西的,一看到他的文字,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写东西了,因为跟他的文字比起来,感觉自己真的还在上小学的。文字的东西,总是带有魔力的,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他的文字,我又不满足于电子书之类的,总是缺少一种感觉,或许文字只有被附在了纸张上,才感觉有了生命。
读到陈启文的文字,是在佛山的一个书店里,那本浅灰色封面的《一个孤独的行者》,书里的第一篇文字------一条船能走多远,就深深的把我迷住了,当时立即就购买了,并且很疯狂的在一个晚上就把那本书一口气读完。我喜欢看书,但还远没到那种痴的程度。但陈启文的文字,让我感觉到了对书籍的痴了。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优美的词汇,充沛的内涵,以及他把自己的感情深深的印在了文字里。他把热情与冷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用一种超然的智慧去看历史,看人物,看这个民族。不知不觉中,他就走进了你的内心。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被誉为读书人圣经的文字,实际上是一个美国作家与伦敦一家书店的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就是书店的地址。
那天,我带着这张清单,装着满满的期待往天河购书中心直奔而去。这家广东最大的书店,总不会缺我这小小的几本书吧,尽管之前去过很多书店都没找到过。文学类在三楼,电脑查询系统故障,只能沿着书架慢慢的寻找了。从外国文学到中国文学,从小说到散文,从杂文到随笔,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我几乎把文学区翻了个遍,我想要的书连个影子都没看到,这几乎让我绝望了。这对我这个不喜欢网络购书的人来说,几乎有点近乎残酷的折磨了。结果一生气,就买了套绘画的工具,学起画画来了,反正学画画也是计划很久的事情了。
还是把《查令十字街84号》给看完了,是在网络下载的电子书。即使不喜欢对着电脑看书,但实在等不及想看了。
这些书信其实平淡无奇的,但看着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不知道是因为感动还是因为这种太真实的文字。浓浓的人情味道,仿佛又呼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作家海莲·汉芙和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长达二十年的书信往来,这种柏拉图式友谊,一直持续到其中一个人的生命的结束。当海莲·汉芙第一次走进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弗兰克·德尔已经去世,这两位通了几十年书信的朋友,到最后都没有见过一面,让人遗憾,同样也很甜美。
我总是很喜欢那些真实的文字,它总是能触摸到我心里最脆弱的那跟弦,让我悲伤,也让人快乐。
在文字的缝隙中去寻找最真实的人生。每次去到一个地方,喜欢去阅读那一面面的心愿墙,最朴实,最忧伤,最喜悦,或者最不着边际的愿望,全在墙上的文字里游走,那里有一片最真实的人生。
“一场雨季的背后是另外一场雨季,一次忧伤紧跟着的是另一次的忧伤,
但,我会微笑的活着,寻找下一个不可能的你。“
这是在扬州东关街蘑菇堂奶茶店心愿墙上写的一句话,过了很久了,但还一直记得。或许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