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笨”的价值
我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晚清时期,著名外交家郭嵩焘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朋友问他:“中兴①以来,你们湖南出了那么多人才,几乎把十八省的督抚都给囊括了,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郭嵩焘笑了笑:“你不知道吗?孔子都曾经说过楚人敢愚,就是说我们湖南人又直又笨,我想这可能就是最重要的原因吧。”友人听了,并没有当作是玩笑,而是颇有感触的点了点头,表示认同郭嵩焘的说法。
郭嵩焘的好朋友曾国藩当时就是湖南杰出人才代表,对他这个人,历史上颇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中,他是非常出色的。曾国藩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语),他的的学问文章以经世致用为主,故“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语)。《清史稿·曾国藩传》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事业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革新了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毛泽东1917年8月23日在致黎锦熙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②,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蒋介石也常说,他“平生只服膺曾文正公”。这么个大人物,在当时,大家对他却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公认的评价,那就是“笨”。作为湘军统帅,他对部下经常说的是这样一句话:“用兵以平淡无奇为本”。在跟八旗、绿营做比较的时候,曾国藩说:“不要有事儿没事儿做在那里讲兵法,有时间不如去抓训练,一刀一枪的练好基本功比什么都强。”他打仗也有特点,叫做“硬结寨、打呆仗”,就是说防守的时候把寨子弄得足够坚固,进攻的时候要奋不顾身的冲锋。他的这一套很多将领不齿,左宗棠说他用兵就是一个憨字,不知变通,动不动就攻击他脑子不活。曾国藩听了毫不在意,甚至变本加厉起来,多次表示说自己讨厌“机巧”,喜欢“平实”。后来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向曾国藩借了一支部队,出奇的好用,心高气傲、自诩有经纬之才的左宗棠于是乎终于服了。
用兵如此,治学也一样,曾国藩主张:不完全读懂读透一本书,绝不看下一本,实在看不懂也没关系,那就死记硬背,直到读熟、读透、读烂;写文章也是,不要花里胡哨的堆砌辞藻,要实事求是言之有物;灵气不足没关系,要质朴厚重。他的这些怪论当时颇令士林讥笑,然而他还是毫不在意,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那么啃,那么钻研。结果到了晚年,他修练成了晚清的理学大家,文章也非常让左宗棠看得过去,大气磅礴,是古文中的精品。此外在行事上,曾国藩讲究一个“诚”字,主张老老实实办事,扎扎实实做人,他为人号称“不欺”,与人交往以诚相待,以德报怨,尤其讨厌所谓“厚黑学”。以他的这种秉性,按理说与封建社会尔虞我诈的官场做派应该是格格不入的。但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官运出奇的好,三十六岁荣膺二品礼部侍郎,清朝二百年来进步这么快的他是第一个。
曾国藩为人“愚笨”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极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坚韧、执着、有诚信、敢担当。凭借这些,他才能够弄潮时代,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在这里,“愚笨”并不是赞赏悟性低,它所强调的其实是一种珍贵的品格:做人要讲究诚信,做事要谦虚不浮躁,治学要严谨扎实不尚浮华,面对困难要勇于迎难而上不避责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亏是福”,民间还有句俗语叫做“老实人终究不吃亏”;意思是说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要总是低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要想真正做成事,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唯一的途径就是埋头苦干,老老实实地提高个人修养,一步一个脚印的把事情做好。《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有时候,“曲”的效率往往不如“直”来的高。卖弄小聪明,耍心机,只能得逞于一时,最终一定会被识破,损失的是自己良好的信誉和诚信的品质。两相比较,谁又能不说“愚笨”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呢?
注:
①是指清朝中叶后,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
②曾国藩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