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授徒千余 德扬少林

授徒千余 德扬少林

2013-10-12 21:29 作者:单良 阅读量:37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记少林功夫真传弟子王德福

作者:单良

俗话说:“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华武术的精髓,令人神往。而谁又会想到就在这么一个普通的乡间镇街,会隐藏着一位“武林高手”,他就是少林功夫真传弟子、“德福武术馆”馆长——王德福。王德福馆长虽已年近60,却精神矍铄,步履轻快,气质刚强健壮。40多年来他始终根植于武术传授,将少林功夫在乡间传播;他自己没有太多的荣耀,惟一个宝鸡市授予的“宝鸡市优秀武术教练”头衔,但他的学生却荣扬各地,屡屡夺魁。他犹如一粒迸土而出的种子,怀着对武术的不懈追求,在艰辛和苦水中,顽强地拨开了一片蓝天,让少林功夫焕发出新叶。

暑寒十余 载练就真功夫

王德福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居扶风县绛帐镇西街村,从小喜爱武术。

当时街上有一位习武的老师傅,叫罗集贤,受传于清末年间威震四方的扶风镖师马步云。马步云自幼在少林寺学习武术,得到真传。下山后四处收徒授拳,定居于扶风绛帐。据《扶风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镖师马步云,在绛帐设立围子,收徒传艺18人,血盟结义,武德武艺高尚精湛,颇享盛名。”其中罗集贤、马三、冉三等为其得意门生,成为当时较有影响的武林人物。于是,母亲就让王德福拜罗集贤学习少林拳法。马集贤怕了拍他的肩膀,颇为满意地说:“体格不错,是块习武的料。”此时是1962年,他刚满8岁,就这样成了罗集贤当时唯一的“关门弟子”。

据王德福老人说,罗集贤师傅对自己要求很是苛刻,定下了“门规”,稍有不慎,就严加惩戒。让他记忆深刻的一次是,时值隆冬,师傅让他在雪地里扎马步,塌腰抱拳,挺胸昂首,头顶一个瓷碗,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师傅坐在沿台,拿着一杆长烟锅,吸着旱烟。稍有晃动打碎瓷碗,师傅就用长烟杆在腿骨上重重的敲打。起初感觉双腿酥软,头上像揭开的水锅,冒着热气,大汗淋漓,浸透单衣,身围的雪地往往是雪融露土。直到什么时候,头不流汗,汗不湿衣,才算勉强过关。“那时候,打碎了师傅家的好几个碗。”王德福老人说这话时显出了一丝的惋惜和自责。

“严师出高徒”,对于罗集贤师傅对他的严格要求,他没有一点嫉恨,更多的是对恩师的敬爱和感恩。跟随师傅一学就是11年,直到师傅去世。在师傅的严加教导下,他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对于大红拳、小红拳、炮锤、霸王锤等各种少林拳法;刀、枪、棍、剑等器械类做到了样样精通纯熟。说到这里,王德福老人不禁潸然泪下,顿时让我也感到一阵酸楚。罗集贤师傅就埋葬在西街村的西林寺后,低矮的墓碑,丛草掩盖的坟头,丝毫不能与身前那个响当当的威名,联系在一起。

谨遵师训 崇尚武德 授徒乡里

罗集贤师傅“崇尚武德,弘扬少林功夫”的教诲,他一直没有忘记。在“德福武术馆”墙上悬挂的巨大戒训,就是师傅当年的门规。头一条就是:“习武先习德,崇尚武德,修身健体。”这让人不觉为他们师徒而肃然起敬。

他受到罗集贤师傅真传的消息不胫走远,周围很多人带着子女慕名而来,请他传授武艺。考虑到自己年轻,收徒尚有不妥,对前来的人都婉言谢绝。但他并没有因这些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并没有因自己有武术的强项,而恃才傲物,欺侮他人。多年来武德的修养,让他早已养成了谦虚克己的作风,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但对于武术他还是勤加练习,刻苦钻研,始终不间断。

70年代中期,大量功夫影片的上映,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繁荣,各地习武之风日益渐浓。此时的扶风县体育事业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为兴盛期,各项传统运动取得了较大成绩。作为宝鸡地区红拳的发祥地之一,扶风县体委决定成立武术集训队,组队参加市上比赛。1975年扶风县武术集训队在绛帐西街小学成立,王德福任武术教练,从此他踏上了武术教学的道路。武术集训队在此期间,代表扶风县参加了各级各类少年武术大赛及各种体育比赛,取得了不少荣誉和成绩,让扶风武术人才有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1995年,宝鸡市将武术列为特色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绛帐西街小学的武术队被指定为全市唯一一个示范点。并组织了全市所有武术代表队,前来观摩学习,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学习者的肯定和赞誉,同年被授予“宝鸡市优秀武术教练”。

后来武术集训队,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因,解散中断。但这并没有阻止王德福对武术的追求。1997年他在西街小学设立了“德福武术馆”,组建了武术队,并将武术训练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采用日常教学与假日短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顿时在校园内又掀起了习武热潮,吸引来周边许多少年前来学习。假期最多时跟他学习武术的少年有上百名之多,成了村中一到靓丽的景观。

2003年武术馆迁移到绛帐初中,添置了许多器械,有一个像样的习武厅。采用国家标准化统一教材,严格按照武术训练标准进行更为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到目前为止,所教授过的弟子有上千人之多。从集训队到现在的武术馆,他始终坚持,传艺与修德并重,提倡习武者乃强身健体,报国安民。所教授的弟子中,很少有人持武欺人,大多在校品学兼优,已成为所在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阵地。

后继有青苗 子承父业

来到武术馆,刀、枪、棍、剑等各种武术器械排列整齐,给人一种庄严肃静之感。墙上一块巨大的牌匾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四个红色大字“传武良师”赫然醒目,落款是2007年3月20日。我问起时,王德福老人显得有些像小孩一样腼腆了,脸膛变得有些羞红。他告诉我,那是几名弟子的家长自发赠与他的,以感谢他对子女的培养。组织了锣鼓队,放着鞭炮送到了家门。当时自己全然不知,自感自己受之有愧。他的话是自谦了,对于“传武良师”四个字他是当之无愧的。

在这么多年来,他培养出了好多优秀武术苗子。有的被高中特长班所录取,有的成为专业武术运动员,有的成为部队中的武术教官……他给我拿出了一个学生通讯录,很多还跟他保持着联系。指着其中一个名字对我说,“这个罗文文,现在已被吸收为青海省武术队专业运动员,在去年的青海省武术比赛中拿了个冠军。”对他以前在这的训练提起了不少,显然可以看出老人对他寄予厚望。还说到了孙平科、刘庆虎等好几个弟子的事情。老人还是感叹到:“现在家长对考学还是太过重视了,习武已被有些人认为不务正业了。”

可喜的是,王德福老人的儿子王发旺,自幼也跟父亲学习武术,现就读于武汉某工程学院。受父亲的影响,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该校第一个大学生武术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到700多人。听听老人这一句句的讲述,我深深体会到了他心中的那份自豪和荣耀,也为他后续有人而感到欣慰。

在我的要求下,老人为我表演了一套少林“齐眉棍”。只见,棍风如雳,捣劈神速,横扫秋风,上下任由翻飞……让我着实开了眼界。走出门外是一片无垠的麦田,密密匝匝的麦子在轻风中摇摆着硕大的麦穗,就像王德福馆长近40年的心血栽培一样,中国传统武术一定会迎来一次次更大的收获。

相关文章关键词

《授徒千余 德扬少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