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我所敬仰的两位女人

我所敬仰的两位女人

2013-10-19 14:39 作者:公子小白 阅读量:37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每当打开电视看国际新闻时,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枪声,还有血迹斑斑的“人体炸弹”事件,仿佛这个世界真的永无宁日了。每遇此,我总能想到两位女人。

我国历史上,我最敬仰两位女人:王昭君、文成公主。

前者是献身于汉族和匈奴族友好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爱国女性,后者则是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团结伟大事业的优秀爱国女性,两人都是和平的天使。她们出色地完成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光荣历史使命,有力地推动了异域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功绩必将永载史册、光耀千古!

王昭君,有名王嫱,是湖北秭归人(今湖北西部)。她能歌善舞、才貌双全。刚选入汉元帝皇宫做宫女不久,还未见过皇帝一面,就听说匈奴单于要和汉室结亲,皇帝下令如果宫女谁愿意,他把她像公主一样看待。于是,王昭君喜不自胜,便毛遂自荐说她愿意。她想:和匈奴单于呼韩邪成亲,这不只是她一个人的事,自己生活好坏是小事,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和平才是大事。因为她明白汉元帝的心事,她是在替汉皇分忧啊!只要匈奴不再扰边,人民不再遭殃,她也心满意足了。

可见,王昭君不只是我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还是一位通情达理、忧国忧民的奇女子。

为了适应匈奴生活,汉元帝命人教王昭君学说匈奴话,听人讲匈奴风俗,还学琵琶,非常认真,谈得连鸟儿都舍不得飞走。出嫁那天,她抱起琵琶,弹的《明妃曲》,至今还在流传不衰。

王昭君到匈奴后,把带来的先进知识和生产技术传给了当地人民。她帮助单于改变了当地以前单一的游牧民族。此后,匈奴人发展了自己的农业生产,学会使用中原先进农具,使粮食有了保障,生活也稳定下来。

此外,昭君还建议呼韩邪改革匈奴人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文化。之后,匈奴族又繁荣起来,人口多了,牛羊遍地可见。

在匈奴时间长了,难免思乡心切。可是作为匈奴单于的王妃,出塞就意味着不能再回去。昭君经常梦回故乡,也经常派人送信回来,询问故土情况,还送些特产给汉朝皇帝。汉皇当然也少不了回赠物品。60多年,匈奴与汉朝一直友好往来、和平生活,再也没有大动干戈,这里面有她很大的功劳!

后来,王昭君临死前,她告诫自己的儿女一定要和汉朝友好,要他们在死后,把她埋在归化(今内蒙呼和浩特市)郊外,坟墓一定要面南而建,好让她永远望着自己的家乡。

她去世后,埋的地方靠近沙漠,本来很少有青草,可是昭君墓始终长满青草,难怪后人叫“青冢”。

而文成公主也是这样一位与王昭君有着类似经历的人。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后,敬慕唐朝的强大,于640年派他的大相(相当于宰相),带着厚礼,千里迢迢来长安城向唐朝求婚,并巧妙破解了唐太宗故意设置的各种难题,使太宗不得不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传说当时到长安求婚的有五个民族政权的使臣,他出难题也是一时无计可使而为之。其实,这次已是松赞干布第三次求婚了。第一次派使使臣提亲,唐太宗没应允,使臣回去怕惩罚说了谎;第二次又派使臣带着厚礼提亲,且志在必得扬言道:“我们是来接公主的,如果不把她嫁给我们赞普,我们的军队随就到。”唐太宗不怕威胁,于是派兵讨伐吐蕃。这次,松赞干布轻敌吃亏,大败而归。

为了加强同吐蕃的联系和友好,文成公主还是嫁到吐蕃。她带去了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和各种书籍。她还帮助把酿酒、缫丝、造纸墨、农耕、建房、纺织、刺绣技术传给吐蕃人。此外,文成公主还把唐朝历法带到当地,有利于农事安排。之前,这里没有正式可靠的历法。她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劝赞普设法造字。以前这里还没有文字。有了文字,吐蕃人就用吐蕃文翻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文化的发展。

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去世了,她共在吐蕃生活了40年。对促进汉藏友好的巨大贡献,有吐蕃人民赞扬她的诗歌为证:

“从汉族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

给吐蕃粮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

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大门;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

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王昭君、文成公主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使汉族与外族不再发生战争,为了睦邻友好,远离亲人、远嫁异域,传播文明、无私奉献,她们的精神永远活在那些爱好和平、文明的人心中!这也正是我这个现代人敬仰她们最重要的缘由。

但愿我眼前不再有“流血”!

但愿我耳畔不再有“枪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文章关键词

《我所敬仰的两位女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