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宅男”!
有一部惊世名著不得不提——那就是美国最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著的《少有人走的路》。该书出版后未作任何宣传,仅凭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一大奇迹。
或许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像此书这样,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书中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哲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了这一点,那么就再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一旦想通,会使我们整个人变得坚强起来了,甚至能实现人生的超越。作者让我们更加清楚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的书没有让我们大多数人感到恐惧,相反,带领着我们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可我今天不得不又要谈及一个令人“恐惧”的事情。2012年3月20日《北京晨报》刊发了《大学生放弃工作做“宅男”饿死家中》的文章。新闻事件中的主角叫王小林,生于1970年,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六组人。他曾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工作,不做事不愿做饭,最终被人发现“宅”死家中,疑是饿死。3月12日,当邻居再次透过窗口看到他时,身体僵硬,没人知道他是哪天“逝世”的。
据报载,这则稿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议论。那么,究竟谁该为王小林的“宅”死家中负责呢?是本人,家庭,还是社会?我们姑且不谈谁该为这个后果负责的问题,还是分析一下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王小林悲剧为好。
新闻撰稿人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死于逆淘汰。何谓“逆淘汰”?即体制里职员不满一言堂领导作风,不能适应社会,只能被淘汰的现象。新闻中提到王小林大学毕业后,曾经任教于一所中专,因不满领导,最终愤然辞职。倘若他能跟着领导屁股转,即使不能飞黄腾达,也可保证混到一碗饭,不至于当了个饿死鬼,弄丢了身家性命。这个原因我不全苟同。即使辞职不教书了,难道就理应丧失做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了吗?况且,世上也不仅仅“教师”这一个行业,我看死于“逆淘汰”仅能算作直接因素之一。二是源于严重的心理障碍。这与诸多网友在新闻后面的评论“读书无用”无关,因为这与他读不读书,上不上大学,跟日后不劳作不做饭而饿死没有必然的联系。王小林的死,他让我想起好吃懒做、鄙视劳动、麻木不仁、至死不悟的孔乙己,真是悲哀啊!从其大学毕业后放弃中专教师岗位,接下来“很少帮助母亲干活”,到“将母亲打成骨折”,精神心理疾病初显端倪,最后发展“饿死的时候,他碰见什么吃什么,没有成熟的果子,地里的花生,玉米棒子,他都拿来冲饥”,“就像野人一样生存着,不用厨房做饭,就在家里用三个石头支着一个钢锅烧水”等,则更不像一个成年男子所为。因此,王小林的悲剧是貌似一个“宅男”的悲剧。他的“宅”死源于严重的心理疾患,源于心智不成熟,源于死前没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人生苦难重重”这一真理,故而未使自己坚强起来,这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古巴老渔夫桑迪阿果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王小林是被别人和自己打败的人。
尽管这位“年轻人”的饿死充其量是个案,但谁也不能保证这样的事今后不再发生,何况在当代中国的心理疾患者也不在少数。《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文版序指出,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对此,我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却能亲眼看见身边心智不成熟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高中生在大街上堂而皇之地用奶瓶喝水,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动机仅仅是害怕毕业,还是拒绝成熟?数不清的成年人一遇到较重的工作,就推诿扯皮、拈轻怕重、婉言谢绝,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面对自己……。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若不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其实,王小林还不算作真正的“宅男”。上网查询才知:“宅男”是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这群人。其特点是不出门,交往不多。宅男,不是“御宅族”的简称,是近年来人们与新闻记者对御宅的曲解,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次文化族群。2010年1月,宅男被收入新编的《汉英大词典》。“宅男”如今在中国大陆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男子都讨厌到户外去,每日一根网线完美人生。深究“宅男”的社会根源,其实这是如今生活物质富裕化,精神文明却极度空虚,加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的,而且“宅男”的主要群体是集中在80后,这也是因为80后的男子没好的社会机遇,但是却碰上了房价高涨,失业率升高这种特殊时代背景产物,而与外界交往会让“宅男”们感到恐慌,因此就产生逃避,沉迷于虚拟世界,释放心理压力。
我只是希望我们社会里的“宅男”们,坚强起来,正视社会现实,真正理解并接受生活“苦难”,甚至抗争,不要永远“宅”下去,“宅”离社会,“宅”丢性命,人为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来。自己死了已经可悲了,死后却依然要成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灵魂不得安生啊!
永别了,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