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恩怨几千年

恩怨几千年

2013-10-14 08:56 作者:穷高 阅读量:30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我确信,只要是个中国人,谈起日本甚至想到日本,心里就疙疙瘩瘩不大舒服,即使亲日分子也不敢明目张胆哈日。因为最近一百多年的日本侵华史已在中国肌体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治愈的伤疤,几乎每本百姓家谱都有被日本人伤害的记忆,因而国人几乎都流淌着仇日血液,血液里滋生着仇日细胞。而在中国高层,中日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一块烫手山芋,扔掉吧,味美不舍,伤害既定利益;吃了吧,难咽,吞不下,伤心又伤胃;捧着吧,太烫,轻重不好把握,尺度又拿捏不准。呵呵。

其实,说难也不是很难,要想处理好中日关系,就必须得对日本进行全方位了解,尤其对大和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处事风格深入研究才能统筹兼顾,制定出相应的对日政策。

说到大和民族性格,我就想到了李幼斌主演的《亮剑》主人公李云龙这个人物,李云龙较真,不喜欢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喜欢有真本事的人,你有本事你把我打趴下我才服你,而且擅长学习、利用对方优缺点来制服对方;李云龙务实,大是大非面前从不含糊,只要对自己有益,那是说干就干,毫不犹豫;李云龙还“不地道,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李云龙不幻想,从来不信奉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老教条,有仇就报,活在当下;李云龙既有大手笔,又善搞小动作,让对手应付不及;李云龙还很狡黠,很有商业头脑,至于信誉嘛——那就大打折扣了!大和民族就有点李云龙这副德性:吃硬不吃软,二战中被美国打败,马上就唯美国马首是瞻;非常务实,二战败后,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没几年就重新崛起在世界舞台上;在世界舞台上的日本既有大手笔,比如侵华、侵略东南亚,和美俄打仗,又有小动作,如在钓鱼岛这个问题上和美国搞暧昧;日本也很不地道,挖空心思要占中国便宜,而且还想称霸亚太地区;日本只谈利益不讲信誉,多次发动侵华战争,杀人如麻,血流成河,但从不承认其罪恶,张着眼睛说瞎话是其老本行。

纵观中日千年交往史,就知日本人的骨髓里只接受征服,从来不信仰德服。认打不认说,一贯坚持务实主义道路;脑子好使得很,是有奶便认娘的机会主义的忠实信徒;强权就是真理更是他们霸权行为的理论基础。因而在只崇尚清谈不注重实干的中国人这里,日本的盗窃、抢劫行为屡屡得手。另外,“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方面日本可说是做得十分完美。这么一比,大和民族可不就像李云龙?当然二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李云龙是中国军人的杰出代表,李云龙身上所表现出的度德量力的中国军魂是强盗本性的日本永远都不可能理解的,李云龙是个有血性的汉子,是个顾全大局的将军,是标准的性情中人,这些中国军人特有的素质,嗜杀、残暴、冷血的日本人永远都望尘莫及。这里提及李云龙只是做一个譬喻,让大家有点感性认识,以便进一步探讨大和民族本性,做到“知己知彼”以做到对日外交策略的“百战百胜”。

作为中国人,我们首先应对对日本有个大体了解。日本,主要由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四个大岛及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另外还包括一些和俄罗斯、韩国有争议的零星的小岛,可说是弹丸之地,我国吉林省18万多平方公里,辽宁是15万多平方公里,黑龙江是46万多平方公里。日本所有国土加起来没有吉辽两省大,没有黑龙江一省大,也就37万多平方公里,但人口却有一亿二千多万。日本自然风光很美,森林覆盖率很高,如果你在日本坐火车,沿途基本看不到一寸裸露的土地,简直可用“春深似海”来形容。

日本人稠地狭,矿产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因而对外依赖性很强,但其经济实力雄厚,是八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首都东京是亚洲最大、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之一。日本因何在处于发展劣势的情形下取得如此令人唏嘘的成就,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需面对、思考、研究、学习的话题。

日本不但经济实力雄厚,国人的文明程度、精神面貌亦非同一般。有专家说,日本的综合国力至少比我国强大50年。我认为只多不少。在日本,如有小孩在街上吃糖,其母肯定会告诫小孩务必把糖纸扔进垃圾箱,我国的母亲们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不多。在我国,饭局是社交手段,那场面要多嘈杂就有多嘈杂、要多吵闹就有多吵闹;在日本饭店用餐你根本就听不见人说话,连交流都是无声的。报载,到西方旅游的日本游客其文明排位第一,中国游客呢,倒数都恐怕不止。

我这样说,并不是为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也并不是热爱日本嫌怨祖国,而是要同胞们平心静气地思考中国同日本的差距,以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我也并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我这样说是有亲身体会的。

我见过很多日本人,根本就没遇到过日本人骂人、打架的事情,绝对没有。我的一个好友说他日本留学几年,在日本乘电车,突然一个急刹车,车里面站着的人几乎都随惯性“扑通扑通”倒下去了。倒下去后,只有人们挣扎爬起的声音,其它杂音都没有,安静如常。这事如果发生在我国,你想想会是一场多么怪诞的闹剧?仅此一点即可窥探中日国民素质的差距,即可想见中国赶超这个邻居的道路何其艰难了。

“家有芳邻满园春。”中国语言从来就有微言大义的神功,这句标准式中国箴言也不例外,不仅能形象地譬喻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就是拿来形容两国邦交也一样贴切。但中国自古以来就好像缺乏“芳邻”,凡与中土毗邻而居的国家,不是被强大的华夏文明连皮带骨鲸吞,死不甘心地进贡神州中土,就是因虎视眈眈地觊觎神州这块肥肉而烽火四起,战鼓声声。不平衡的发展属性决定了不平等的交互关系,中国怎么会有“芳邻”呢?隔海相望的日本自然不是也中国的什么“芳邻”了!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也不是前三种,而是极其微妙的,究竟微妙在何处?有多方面因素,其中历史因素几乎占了一大半,这得从头说起。

自古以来,华夏文化就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离中国不太远的日本能不受这种强磁场的影响吗?因此,中日交往可说是源远流长。

据《史记》记载徐福奉始皇圣命,带童男女500、种子、工匠等,到蓬莱仙岛去找长生不老的药。徐福具体到哪了《史记》里没有后文。但在日本和歌山县有徐福庙,为了纪念徐福,说明徐福确实到过日本。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因为这个东西离我们太久远了,此徐福是不是彼徐福,我们不敢轻易下结论,也很难考证清楚。

中日交往最早最准确的记录是《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有日本人到中国来朝贡,汉王朝封其为“汉倭奴国王”,并赐其金印一颗,这个金印后来在日本出土文物中出现了。从那时开始一直到隋朝以前,中日之间就是日本派使者来中国来朝贡,中国王朝赏它一个什么东西作为臣服的信物。隋朝以后,中日关系有所变化,日本不是来朝贡,而是派遣隋使,唐朝时又派遣唐使。这个时候,日本开始全面向中国学习,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完全照抄照搬。但却没有学习中国的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从这点就可看出日本式的“拿来主义”实在不可小觑,精明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这一点在后来的明治维新中也是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像中国人搞进口,一味否定祖宗文化,对西方垃圾趋之若鹜。

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文人之间的交往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唐朝时日本阿倍仲麻吕(中国名晁衡)在中国呆了30年,做官做到正三品安南节度使。晁衡和李白的交往非常密切,李白听说他回国之后遇到风暴,以为他死了,做了一首诗悼念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其实,晁衡并没有遇难,而是他被台风漂到了越南,后来他辗转回到中国,看到这首诗时深情悼念他的李白已仙逝了,也不知晁衡作何感慨,好像历史没做记载。

可以说从隋唐到明朝八百多年间,中日两国包括政府都是在友好的交往中度过的,当然也不是说没有摩擦。其间发生过三次战争:第一次是663年,新罗遭到百济和高丽的侵略,唐朝派军队援助新罗,日本也派军队支持百济,唐军“四战皆克,焚四百舟,海水为丹”。把日本船烧了400多艘,海水都被染红了。第二次战争发生在元代,忽必烈分别于1274年、1281年两次出兵侵略日本,两次都因遭遇台风失败,日本从此就有“神风”一词,而他们也就借着这“神风”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结果“神风”也没有保佑他们多久——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两次侵朝战争,中国援助朝鲜,最后是以丰臣秀吉的战死结束了中日之间的第三次战争。由此可见在古代,中日关系史有摩擦、也有战争,但主流是友好的,中国也是站在主导地位的。

近代,中日关系则写上了悲怆的一笔。1871年,刚刚签订了《清日修好条规》。1872年中日之间就发生了一件极为不愉快的事,琉球人出海遇风暴漂到台湾和当地居民发生了争执,被当地居民杀了四五十人,剩下的琉球居民被福州地方官安抚回琉球,又给了抚恤金、路费和生活用品。这个事情本来安顿好了,结果日本知道了消息便与清政府交涉并决定发兵攻打台湾,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顽强抵抗,加上士兵水土不服得了瘟疫也没讨到什么便宜。但是最后这个事情怎么结束的呢?说起来窝囊,清朝和日本谈判签署《北京专条》给了日本50万两白银!当时的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修整费。这件事对中国的影响极大,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软弱可欺,于20年之后的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十年之后的1904年,日俄战争又在东北打响,两国军队都投入了很多兵力,包括几百门大炮、无数挺机枪。日本和俄国损失的只不过是几个军人,中国人民的损失却不计其数,按照史料记载,辽阳一代30万居民无家可归。战争在东北打了9个月,军队养马要喂草,没有草就用老百姓的庄稼,需要木材的时还老百姓的房子。日本军发行一种手票用来强买老百姓的东西;俄国人不甘落后也发行一种羌帖来欺负当地老百姓。更可恶的是,中国人拿着日本人的手票被俄国人发现,轻则鞭笞,重则处死,反之拿羌帖被日本人发现也是如此。东北人就这样被两个魔鬼钳制,熬着地狱般的日子。后来俄国战败,日本接管了俄国在东北的所有权益,东北人民依然没有摆脱地狱式的魔咒。

日本从近代开始到1945年战败前,对中国的侵略几乎是不间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更不用说了。从1931年算起,在中国国土上日本的士兵最多,日本在中国国土上死亡的士兵也最多,这是毫无疑问的,活该!

战后的1945年,美国海军部长说:“将来在亚洲发生什么事情时,我们美国该把中国作为依靠力量,还是该把日本作为依靠力量呢?”这个问题没几年就有了明确的答案。1949年,新中国诞生,共产党掌握政权,完全和苏联站在一起,形成了当时世界两大阵营,即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主义阵营。美国便赶紧修改政策,对日本由收拾改为扶植。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后,美国完全把日本作为亚洲的一个战略基地,把它扶植起来,用它来防止所谓的共产主义思潮。由于美国政策转变,很多在二战中制定战争、参加战争、指导战争的人摇身一变又成了日本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你想想,这些人上台执政能承认他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吗?1972年中日建交谈判时,田中角荣只轻描淡写地说给中国添了麻烦,当时就遭到周恩来总理的严正批驳。

就目前来讲,中日之间存在的面对的问题可分做两类,一类是历史认识问题,如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不希望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来伤害我们的感情,新上任的福田康夫就一改先前那些首相的做派,一上台首先就声明不参拜靖国神社,但安倍晋三就不怎么地道了。日本首相很难说哪个好、哪个坏,有时候涉及到国家利益、政治目的,个性表现不一定是真实的,但他们的脑子里有个共同的死结,就是一致不承认日本曾经侵略中国这个事实。再一类现实问题就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了。

中日之间关联太多,交流越多越好,无论经济上、文化上,都要互相沟通,沟通是很关键的,日本民众的敬业精神,认真劲头,都值得我们学习。而中日之间也不至于发动全方位的战争,人心思治这一点不论中国领导人还是日本领导人都是很清楚的,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被钉在耻辱柱上做历史罪人,这一点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不管怎样,我们在看中日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要有一个心平气和的态度,不要感情用事,也大可不必烦恼或者头疼。我们该干嘛干嘛,车到山前必有路,到那时,这个烫手山芋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它毕竟只是一块小小的山芋而已!呵呵。

相关文章关键词

《恩怨几千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