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属下的国军士兵
老家有村民开山建房时,居然在村后山堡的那片松树林里,挖出了很多的尸骸,大多都没有棺木。村民们很惊讶,真不敢相信天天过路的地方,竟然是一片乱坟岗。
村里有位老人讲,这些尸骨都是国民党军人的遗骸。原来,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以及第六战区司令部也随迁恩施,大批的国民党部队驻扎在恩施各地,地处川鄂长江要冲的巴东驻军尤为复杂,各种番号混杂。地处施巴石板大道上的耀英坪也驻扎起了军队,老人们记得当时称这支军队为“沪上部队”。
资料记载,抗战时期驻扎在巴东建始边境的是国军第二军李延年部。地处巴东高山的耀英坪,是个人口不过百的小乡村,“农人依山为田,刀耕火种备历艰辛,地不能任旱涝,虽农岁不能自给,小?则粉蕨根为食”,老百姓当时的生活之艰可见一斑。
贫瘠的小山村一下子涌进一支上千人的部队,对军地双方都不利,加上抗战时期物资本来就不丰,这些纷沓而至的国军士兵,吃饭成了大问题。因为巴东高山根本不产大米,当地百姓最好的主食便是苞谷、洋芋、红苕、黄豆等一些杂粮。这些吃惯大米和白面的军人也只好就地取材,顿顿以苞谷、合渣汤为食,这种武陵山区土家人特有的饮食习惯也的确难为了他们,适应能力差的士兵纷纷出现水土不服的状况,这些轮番来此地换防的国军士兵,病死了一批又一批,村后山堡上的黄土堆渐渐多了起来,这片乱坟岗成了这些异乡士兵最后的归宿,官长们有意要把这些死去的兄弟葬在这山巅之上,让他们头朝北方,希冀他们的魂灵能够回归故里。
事实上,因此地一块墓碑或其它标志物都没留下,这些随意葬在山坡上的士兵,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年龄、籍贯和番号。他们也许是在抗日战场上和鬼子拼杀过的抗日英雄,也许是年迈父母多年一直期盼归家的孩子,也许是家乡年轻妻子望眼欲穿的丈夫......。但最终却在这穷山僻野的鄂西大山变成了一个个孤魂野鬼。
与此同时,他们的顶头上司,时任国民党六战区长官的陈诚在巴东县城发出了“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感慨,但能紧吃的都是哪些官长老爷们,一个个长官的“春宵一夜值千金”,数千名国军士兵的粮饷便化为泡影。更有哪些常年累月遭受兵灾的巴东百姓可谓灾难深重,从辛亥革命后的南北战争始,各种军队走马式的轮番从老百姓口中夺食,以至当地乡民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鄂西神兵运动。直至抗战时期,自发的农民运动亦未停息,壬午年(1942年),就在陈诚眼皮底下爆发了了巴东秀峰农民暴动,其口号便是“抗兵抗捐抗粮”,此时也正是陈诚推行“三民主义新湖北”新政时期。
这些客死他乡的国军士兵原本也是老百姓,只不过为了当兵吃粮或者是被拉了壮丁而来的,从普通农民变为国军士兵,结果连命都给弄没了。只可惜他们没死在抗日前线而是死在了大后方,作为一个抗日有责的国军士兵,死了也白死,没有人会记住他们。
土家老村记于丁巳月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