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或脱落的时光
风霜剥蚀,岁月脱落,站在时光滚动的风轮上,聆听岁月的涛音,感受苔藓岩蔓、松壳卷离、落叶飘飞,便知时光的冷却、时光的凝聚、时光的勾兑、时光的蒸腾……
春来春梦
——春天来了。
和风朗诵枝头,翻阅田园,拂过村庄,酿成清新的诗、明快的词,既而放逐百花盛开放的季节,蝈蝈释译诗词的心灵,瀚墨衍展,绿水差差,梦想边连。
雷惊天地,睡梦然醒,冬天的雪花便成一夜之间的记忆,春风退去寒冷侵袭的外衣,筋骨活络,血液循环,春风缕缕,点燃人间的希望,春天因此而温暖。
打开心室,残冬尽扫,春风一院,雨意翻新,明清一色,如民间言说:“雷公九天惊云客,卧龙八方闹新春,和风一夜行万里,小雨枝头即时新。”
春风朗月,梅花咏诗,杨柳幽舞,雨雪声歌,一幕一幕,伴随着村庄的歌谣:“春风寒夜过,细雨心情绿,艳阳高满天,杨花送白雪,紫气换东来,泰运临门福……”
乐意娴雅,淡赏梅花,仿佛时光匆匆,春去春来,一年春草一年梦,年年春草梦;几度梅花几度寒,度度梅花寒。雪融青草,水升鱼欢,微风浅褶,笑靥纹波。于是,我挽起清风的袖子,扑进柳丝的情怀,细问青草池塘?唯有贺知章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光悠然,香泽一梦,我品着春天的词语,抛掷美好的未来!
无名的小草
我是一棵无名的小草,因为出生平凡,生活低调……所以,常给人没有存在的感觉……可是,小草是生命,世间无可少,春风随意过,自乐勤劳早。
小草很重要:一为地球的外衣,它始终承担着保护地球的责任,尤其是水土流失;二为空气的净化,它经常要调节气候、环境条件的平衡;三为医药功效,它能够清除植物本身、动物以及人类的各种病害等,常言说“百草皆药”,中国早期的医学专注《神农本草经》,也是与草有源;四为食料来源,它是许多昆虫、动物、人类的美味佳肴。除此而外,还为火薪、有机肥、钾肥的来源等。
小草与人类当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我们没有必要放弃它,更没有理由嫌弃它。小草自有它的个性特点,我最喜欢小草的坚韧性,古有诗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小草的生命力以及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啊?
小草一生平淡,无谓背景与历史,无谓富贵与贫贱,无谓乡村与城市,只要有土地存在的地方,它都会与地相亲,乐意生长,而且非常自信。只要春天到来,即便处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它也会毫不在乎,用灵魂撑起内心的坚韧与崇高。
在繁华的城市,小草偶有落脚之地,或阴沟,或路坎,或墙角,或阳台上的花盆里,始终迎面春风,悠然心情,努力营造并实现人们向往环境美好的梦想,然而有人嫌它俗气,定作必要的打扫与清除……其实,生活本无碍,小草自有心,如民间颂道:“小草悠悠问清风,自寻快乐在其中。薄土浅水遇而安,亮化人心不居功。”生活求环境,环境需小草,小草问人间,何罪之有?
在偏远的乡村,小草安静,自有选择,或溪边,或路坎,或房前屋后,或林下其间,或拼路相行,或伴屋为家,然是有人也要嫌弃它,单说来行的路边,觉得遮挡视线,障眼远景,绊脚挂手,要当铲除,最后还要烧掉它。
求生是事物的本能,小草如此,生长有望,但不为过,说到这里,想起一个经历:去年三月,我去菜市场买些“大头菜”回来,一时吃不完,放在篮子中,后因外出有事,半个月没在家里,待我回来的时候,菜已干枯,然那夹杂其间的一株“鹅烂草”,就不失春意,独生是好,而且还开了四朵小花……我轻轻地取出,摊在手里,仔细一看,断脚残枝的栉栉上,居然长出浅浅的、细白如玉的根须来……我很是惊讶,便为之生命的感动,不得遗弃,决定帮它圆了生存的希望与梦想,移植在我楼上的花盆里。
在幽幽的山间,小草随天地,落脚有根,遍地为家,自由自在地生长,常是牛羊山坡,野火边岩,一季一季,轮来换去,就像那绵延乡村的童谣:“小草青,小草黄,代代英雄扬,声名为春风,早晚孝爹娘。小草花,小草芳,牛羊上山冈,蜜蜂来做伴,蝴蝶恋花香。小草春,小草冬,白雪笑春风,青帆透阴凉,红叶居秋功,寒霜问花黄……”
小草,无名的小草,你的柔韧、你的安静、你的平淡、你的从容、你的奉献、你的无私,注定你一生的高贵精神与品质,虽然没有“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红梅优雅,但有志向高远,随风飘舞,乐趣无穷,不贪眼光的发现,不求高地的提拔,只为人间绿心情,便是你独有的风格与魅力。
世间真情在
《佛经》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但佛又同时告诉人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细解其经,真为莫大的智慧与觉悟。
万物由心始,百事逐水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免因人因事,常带来心灵的烦恼,可千万不要去死死纠缠,更不要计较、埋怨、敌视、仇恨,《坛经》言曰:“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各自各质,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心有则有,心无则无,大有大无,小有小无。人事相牵,情结贯连,平心善解,淡然相处。生活善待着我们,我们不要慢怠生活,虚度生活,无信生活,甚至丧失生活的理智与前程。
有时候,我们在责怪生活无情,其实是无情于生活,便出阻碍与破坏的行动,迎得就是生活的惩罚,既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我们必须用真情善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从而映在镜中的事事人人,人人事事,固然是真情,曾有一位老师这样告诉我:“只要心中爱,世间真情在,处处有真情,真情在心中。”
爱在人间,遍地真情……
世间有一种真情叫孝敬,孝是神智的闪电、是灵魂的感应、是睿智的燃烧……世间真情,悠悠道长,莫大孝之,孟郊有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有“卧冰求鲤”最动人。
世间有一种真情叫关爱,大爱无私,天地有情,常言说:“只要感情在,哪怕吃酸菜……”纵然明月有顾我,爱心情愿夜相行,或许更有患难之中我不待,白水一瓢与他人,必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唐朝诗人李白更有感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世间有一种真情叫清纯,纯淡如水,玉润冰清。人心相距,远看一个圆,近成一条线,不存地位的高低,略去金钱的多少,淡化岁月的厚薄,因为生活所向,哪怕各自天涯,但多年以后,还是相见如初,不存相隔的陌生与冷淡,纵然乡音有改,还是真情如初,笑问客人何处来,请上坐,敬香茶,入了家门,才好说话。
世间真情,明净无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不求相见早晚,但求付出多少,不管世道真与假,诚心付他莫问回。
悠悠河边
连日以来,每当傍晚的时候,我就喜欢到河边去,坐在石头上,聆听流水的声音,还有风声、鸟声、虫鸣……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咯、咯、咯”的声音,我特别喜欢,它就是白鹤的叫声,一种天籁奇音与情传融入的声响,仿佛就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一个故事的传说。有时,我也看到它们成双成对,悠闲自在地坐在石头上,对脸微笑,细雨琴声,谈到情海深处的时候,便突然放松,速地飞起,飞向天空,朝流水的方向飞去……我想,也许就在河边,又是它们爱情的下一站。
流水谷底,浪音沧海。
我带着岁月的心思,绾理夕阳的衣袖,慢慢地蹲下来,抓起一把泥沙,轻轻地捏拭,透过心灵的细腻与冲刷,更是清凉骨透,一脉流畅。对眼红霞,高山流水寻知音;怅然若失,玄宗月里会嫦娥——
回首昨夜,卷心而还,我摸着青春的头脑,任散落在指间的时光,铺成一地霜雪。
那个苍凉的夜晚,我还在借阅烛光,读着一本陈旧的书《艾青诗选》。那书是从朋友家借来的,我知道艾青去年走了,记得是五月六日,在电视里听到的。前不久,又在朋友家突然看到他的书,兴味盎然,诚心相借,于此一拜,祭祀诗人的灵魂。
在艾青的诗歌天堂里,我读着《希望》,感到身上十分温热,好像他的希望就在我的梦里:“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她和你之间/始终有距离……”
在孤寂的楼中,独自消寝暗夜时日,也足足过了一个星期,在乡村的过道上,离农忙长假的归期还有两天,虽然同事们到来一定要打破楼中清静,但热闹终就要离去,最后属于我的独自饮品,还是一杯清水透红霞,更有渔歌晚唱,伴入青灯孤读。
白鹤南飞,落红西散。
我慢慢地站起来,回脱手里的沙子,将昨夜的梦洒向水里,叹铅华岁晚,恨流水长空,知她爱情何处?遥远无期,惟炊烟河边,香雾绕西风,假如君来拜月,愿与同否?如是这样,孤光寒夜,不枉醉酒一杯,千里在此共明月。
我深思着流水的源头,也深思着流水的去向,如果有一天,能够到达终点,心情又将怎样?许流水等同,历经高山阻隔、悬崖飞瀑、峡谷低吟以后,留手实现,还是心灵的平静,仅是舒了一口气,感叹,终于到大海!
烟光水波,夜色行游。
我捡起一块薄薄的石片,打过一个水漂,想它漂过水面……然而,拂过我心灵的想象,浮荡在眼前的朦胧中,只有那努力穿过的姿势,继后自己的梦想,它不能像白鹤一样,在河上飞去飞来,不断展翅它心中的自由。
最后,我退去流水的心情,缩减孤楼,一路思索,在天地间,有一种飞越叫大志,安于现状叫无志。
空楼望月
昨夜,我回来得很晚,从马家寨出发,披挂明月的照耀,回到水田办事处——
月渗寒光,玉露孤行。
我踏着一路萋清,穿在虫声摇荡的回缝中,独唱《夜空》,歌声应楼,冷汗飕风,仿佛声音越大,就越显孤独,虽然我心中有一种害怕的感觉,但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无鬼,楼中也会无鬼。
过了楼道拐弯处,一边取下钥匙,凭借熟悉的感觉,打开那扇陈旧而有点霉气的门,脱下外衣,躺在床上,任黑夜挥发我身上的疲劳,任思绪漫游《小青与巴藤》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知青的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初期,一个名叫小青的姑娘,是城里人,高中毕业,到乡下来插队……当时,生产队长给他安排记妇女们的工分,有时她也主动跟着到田间学习劳动,白天日子好过,夜里思念亲人,常流下孤独的眼泪……日久天长,相宜于现实,就地取材,情爱巴藤。
巴藤,是一个农村人,高中毕业以后,当了队上的青年委员,后任大队团支部书记,兼文艺领队。小青初来,常去看文艺演出,一来二去,心中有了巴藤,可是父母坚决反对,但小青没有顾及所有的压力……中秋节,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们散步河边,去向无人想象的角落,解开希望的帷幕,让爱情的秋风漫过了彼此的坚守,滴定了人生的青甜与许诺。从此,世俗眼光没有偏离他们的影子,在紧紧的风声包围中,小青作出必然的选择,可是就在这时,父母断然要她离开这里……小青走了,巴藤悲伤,怅惘奔泻,思念追月,每当蟾宫仙台的时候,他总要坐在院子里,待月西行,偏楼落角,有时要守到天亮……
漫步青石,怀月空楼。故事的主人公,仿佛还在告诉我,爱情亦甜亦苦,曾经在这里开始,又在这里结束。我转眼房间的墙上,似乎听到了遗存的笑声,那些散落于楼道间的爱情絮语,仿佛还在清扫我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理想、人生,到底飘落在哪里?我站起来,不停地走动,从楼梯上去,又从楼梯下来,反复丈量着幽暗的距离,二十步,二十步,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好像一步就是一年,甚至还要长……
晚秋风韵,夜寒白露,我擦起一支火柴,点亮昨夜残剩的蜡烛,浪游在白描先生的《苍凉青春》里。
故乡山坳上
故乡的山坳上,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那里有树、有风、有“洋战场”、有乌江观望台……不管它们是什么,以何种形式存在,我都觉得十分美好,因为那是我童年的梦想。
春天,假如遇着那些无雨的早晨,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去那里,要么看书,要么随便走一走,或者感受清凉的风,或者静心坐下来,尽情回忆往事——
沿着风吹去的方向,我看到许多旧事的脱落,漫散倩影,些许擦落,碎屑残扬,最后失却自然消。在这个来去无影的世界里,而我始终在寻找,寻找山坳上的未来。
在树木的摇曳中,我感受到生命的诞生、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消亡,日日过去,年年再来……乌江观望台下面,有一棵刀把大的松树,逐渐成为碗口粗,原有的松针,如我童年的故事,早被那些季节的风吹落到脚下,转眼过了五年,我从中捡拾到了成长的经过,以及那些年轮的增加与岁月的痕迹。
站在山坳上,悠然心情,想到播种的希望、播种的辛苦,风吹雨注,日升月落,渐渐满填泥土的间隙。冬去春来,父亲先在地里栽洋芋,或者种上苦荞,等到未完季节,接着插红苕,或点迟包谷,最后一季种花荞。“处署种荞,白露看苗”,每到处署那天,无论是太阳,还是下雨,父亲总要到那里看看,估算冬收分成的含量。
静坐在石头上,已有的平淡与等待,流向曾经懵懂的意识。在知识的前程中,感觉读书的重要性,那是一次放牛的时候,遇见一位阴阳先生同在望牛,他手里拿着一本书,坐在石头上专心致志地翻看,而我却用三块石板磊起“锅灶”,当泥灰为米,草叶做菜,一边唱“自由山歌”,一边办“锅猫”。一会儿,先生过来看我,嫣然一笑,说:“小伙子呀,饭煮熟没有?还是你安逸,无忧无虑……”
你忧虑什么呢?我问他。
“哎呀,想看点书,没有记忆力,一本书看了好久,记了无数遍,还是记不下来……”
记它干吗?
“小伙子,年轻不学,老来无能,平时记一点,如果有人请到,但凡要用的时候,总比现去翻书好……”
我是不想读书,就一直想望牛。
“我小时候也是这样想……有一次,老师叫我背诵《诗经》,我没有背着,他就准备打我,我趁他不注意,赶忙跑了……从此,我再以没有去学校,可是后来想起,才感到后悔,古人说‘年轻怕读书,老来怕望牛’,现在想起,吃亏了,没有害着老师……”
听了先生的话,颇有启发,后来也学做样子,每逢上山放牛,随身带上一本书,坐在石头上,随便翻看,渐成一种习惯。如今想来,那时有很多书,包括学期课本,课程预习,超年级的自学等,都是借放牛的时间看完的。有一次,我在山坳上看书着迷,牛儿偷了地里的包谷苗,那年秋天,家里的部分收成就藏在了我的书里。
春风飞燕,苔蔓青石。
今年春天,我又来到山坳上,浏览青山,青山更高;品味泥土,泥土更香,再坐石头上,抚摸岁月留痕,看风吹去的方向,恰是燕子归来,但不是相遇之期,先生早已驾鹤仙去,只有那飘过来的白云,仿佛是先生重现,还在告诉我:少年好学,中年有成;中年好学,老来历练;老来好学,终身无悔。人似一把刀,书是一生智,无学无用,多学多益,越用越灵……
我记住了,故乡的童年,故乡的读书,故乡的山坳上,还有那位老先生的提醒——
孤独的回想
昨夜,我又是一个人在这里,楼台清静,暗光孤影,粉灰黄璧,淡透时代的忧伤,以及那些黑色的陈迹。
打开春天,拔理万草千丛的思绪,悠然清风,品读唐代诗人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闭合书页,直起身来,此时无伤甚有伤,由来清静更为静,虽然不与崔灏人,但有空楼鹤心情,千年日月千年过,古今常有类似人,若问之后谁来解,后人又去问前人,人人来世人人寻,处处不见古人影。
我轻轻触摸灵屏上的标志,弹出一幅勾勒“人”字的画面,看起来十分简单,只有浓淡相间的两笔,可是世间就“人”字难写,千人千面,一水无形,画虎照猫,人面难定。
以前,我看到一篇《解剖人字》的文章,说:“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人走了,千千万万的人又来了,千千万万的人还要走,千千万万的人还要来,已经去的,他们都画了人,都写了人,但是没有一个人描绘得完整无缺,没有一个人写得心满意足。”
清早起来,我站在院子里,看看对面青山,又回过头来,寻意空楼,然是——前人修得苦心在,而今化雨秋风落。
山在沉默,树在微笑,风在燃烧,炊烟绕着出门的油香,便成农人一天的开始。
——我依然在回想,
早晚收听
自从设立办事处以来,已经得了一年多时间,虽然临时分了几个人到这里办公,不过也是停留在花名册上,除办事处总支书和主任以外,其余人都来自各股、站、室、所,所有这些部门都有自身的工作,以及业务的特殊性。所以,一块通过部门剪辑,再拼凑起来的人事组图,常是缺角掉线,难以到齐到位。
办事处有几位同志是本地人,他们也是有工作的时候就来,一旦工作结束,就马上回家去了。我想,作为一个家庭来说,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他们都是有家室的人,都是“半边户”,而且还要拖儿带女,有的却是上有老下有小,单靠几两“公银”,难以养家糊口。
前几天,老所长谈到家庭的时候,说:“大儿子上高中,二儿子读初一,我这几分工资只够大儿子用,去年全靠家属在屋里喂两头肥猪,不然的话,还十分艰难,靠工资维持家庭,简直喝汤就不够……”
国家也是家,家庭也是家;单位务大家,家庭务小家,他们忙了单位的工作,又立即赶回家去,劳家为主,特别是春耕生产的时候,黄金季节,时间不等人,锄头也要拿,扁担不离身,用农村的话说:“一根扁担两头尖,中间挑起平衡心,前后等距两相顾,闪闪肩头不斜倾……”所以,在那些春风飚行的山路上,更少不了他们家庭包干的活路。
去年底,干部工资涨了二三十块钱,却是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可是工资涨不赢物价,不到三个月时间,市场大米从三块七八涨到五块一二,涨幅超过了百分之四十,猪肉价格已经翻过百分之五十。
老所长回想今年,工资还没有来得及作出新的计划,就被大儿子买米的差价吃掉了,另外每个学期还多出一百五十块钱的“补课费”,外加三十块钱的“试卷费”,他不但没能松口气,反倒加重了担子,要是慢了节拍,面对儿子们的“催款信”却无法解决。所以,单位上安排他的值班时日,常是商量我给他代班,自己多花点心思到家庭生产发展上、生活节约上、环境改善上、经济积累上。
上个月,工资依然下浮百分之二十不说,倒是断了线,听财会说,抵作乡里的税收任务上缴县财政了,等这个月一便拨出来,这钱也是前天才领到的,其中一位同事,工资册上是另一个人代他签的字,因为他要还他的钱,除此而外,还欠五百四十块,大约要两个月的工资,那是因为他母亲生病,住进医院,做“阑尾”手术……至于“肥料钱”挪不转,就只有牛毛出在牛身上,卖掉三百斤稻谷和四百斤包谷,余下的生活用粮,要稍微节约一点,才能勉强维持到秋收。
去年腊月十四日,一位同事家里杀过年猪,顺便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吃“刨猪汤”。之前,我想,因为他在政府工作,一个月多少有几个银子进,想起来应该过得去,可是去了他家,才发现并不宽裕,拿他儿子的床铺来说,隆冬时节,居然垫底还是竹篾席,连一张床单都没有。
表面看来,他杀了过年猪,可是最终留给自己的也不多,据他说:“今年有四家亲戚恼火,杀不起猪,有一家虽然有,但杀不死(瘦,不划算),三斤五斤,轻重不一,要一家支点。另外,两个娃儿要差报名费,还得多少出个‘卖’字……”
“家贫国虚,国安家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家安康,人民才有幸福。无论干部,还是平民百姓,收心为家,养之必安。
前不久,我去乡里开会,听有关人士统计,说:“现在乡里面,要属年轻人最多,占百分之六七十。近几年,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都分配到岗位上……”管食堂的老刘同志,最烦这些年轻人——
一是因为老刘的牙齿不好,吃饭吃得慢,有时他一碗饭没有吃完,眼睛就鼓起了,非但饭菜被抢得精光,连锅里的汤也没有是他的。食堂吃饭,经常像打仗,有时因为吃饭问题,还搞得有些空气紧张;二是有一次“县官”下来检查工作,食堂单独接待,菜饭端到楼上吃。之后,残茶剩饭又回到食堂餐桌上,年轻人们见了,没有容他的人情与面子,将那些残汤剩水,连同盘子甩出门外,他气得发指,可是不敢发怒,只有阴在心里……他知道人年轻是资本,自己曾经也年轻过,年轻人火气大,但工作起来有劲头,长江后浪推前浪,很多时候要依靠他们。
所以,每当饭熟的时候,他总是站在门口,首先摇几下铃铛,表示饭钟已经敲响,然后背在门枋上,等大部分人到了才开舀,常是年轻人赶到前面……于是,他翕起两颗黄而带黑的僚牙,半开玩笑,说:“还是‘寡聊聊’些动作快,只要听到铃铛响,赶忙就跑起来了。”
年轻人很活跃,常在一起,讨论日常工作,表明个人观点,关心当下时事,每逢工作安排,一劲而上,三下五除二,做得干净利索。
1996年3月28日于水田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