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色祭品”叹
报载:清明节未到,南京各大公墓已涌入大量前来扫墓的市民。祭品市场真可谓五花八门、生意兴隆,“小姐”“伟哥”“安全套”等“有色祭品”大有脱销之势。(《南京晨报》2007年3月19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些另类祭品在清明庄重、严肃的祭祀中脱颖而出,并非南京独有。据说,有些地方祭祖时,竟然还有“烧三陪女、二奶(纸扎)祭先人”的笑话。在一些地方,奢靡、腐朽、庸俗至极的纸扎祭品祭品,不但造价不菲,而且大有超过阳间物价指数之势······
真是可笑、可耻、可悲、可叹之至!
百善孝为先。在我国,躬行孝道历来都被古人看作是德行的最高表现,节俭亦然;何况孝敬长辈、勤劳俭朴历来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优良的传统美德。至于清明祭祀活动,这是我们民族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躬行孝道的民俗习惯,亦是一种寄托纯正情思的民俗习惯。就本质而言,应是庄重、严肃、圣洁、高雅的。这一民俗习惯,不仅表达的是对已故之人的怀念、祝愿,更重要还是对他们人格的尊敬和爱戴,也当然还有对活着的人的祈求庇佑,对社会风气的潜移美化。
不过,说到这里,或许便有人会问:难道我行孝有错吗?买些祭品还有错?问题的关键是买祭品行孝从动机而言,虽无可厚非,但要看买什么样的祭品来行孝。化几裱祭纸,敬三炷香烛,献些果菜饭点,也是民俗使然,人之常情。但那些“有色祭品”本身就是缺乏科学文明素养的低级趣味的东西,不仅背离了民俗文化的本质,还背离了时代文明的进程,更为严重的是它颠倒荣辱观念,污浊了世风,对已故之人的人格是一种玷污,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则是一种误导和毒害,对人性追求则是一种严重地扭曲,对社会不正之风是一种肆意地助长,对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亵渎······
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向来在“性”方面比较保守,这有何不好呢?然而目前,似乎一“开放”起来,就有些不注意场合,有些过火,有些扭曲。看来,这是一些人的人生和价值观出了问题。人的一生不光只是对“性”的追求,还是遮掩一点好,凡事不能过头。电视剧《渴望》中刘大妈怕维纳斯雕像冻着了,特意做了小衣裳给穿上,实际上是遮掩遮盖。阿根廷有个“大娘突击队”,专门溜进博物馆为裸体塑像戴乳罩、套裤头。她们对警官说:“虽说这些裸像被称为艺术品,但仍然难免令人感到恶心,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做点好事。”可见,遮掩是人类的专利,也是有别于其它动物的高贵之处。自衣服发明以来,所有服装设计师都在这两个字上大做文章,这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因此,我这样强聒不舍也是很有必要的。也该给那些“有色祭品”设计并穿上一些时代文明的“衣服”了。为此纯正的哀思,为了捍卫已故之人的人格尊严,为了圣洁的风气,也为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地传承,更为了“美德”能真正“美”起来!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