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行者无疆

行者无疆

2013-10-13 14:13 作者:流汗的公牛 阅读量:35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读《徒步中国》有感

路的尽头,仍然是路,只要你愿意走......

上个周末,读了一个德国年轻人克里斯多夫·雷哈格(CHRISTOPHREHAGE)的书《徒步中国》,英文名字是:TheLongestWay。讲的是作者在2007年从北京到新疆徒步4646公里的故事。首先,我对这个故事的主人翁感到了好奇,克里斯多夫·雷哈格,1981年11月9日出生于德国汉诺威,中文名:雷克。他曾在巴黎生活了一年,并从巴黎徒步回到德国,之后在莫尼黑大学主修汉学,稍后来到了中国,在北京电影学院完成了一年语言交换学习,一年摄影进修。2007年起,他完成了徒步中国的壮举。其实,最令我好奇的是关于他的西行记。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连日来,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跟随雷克的脚步,一步一步看美丽的中国。说真的,当我第一眼见到这本书的时候,一股莫名的感觉涌到心头,一个年轻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仅如此,他还做出了一个近乎神话的举动,徒步从北京到新疆。这在常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甚至于这个想法也是不可思议的。或许有人也会像我一样认为:此人要么是个傻子,要么是个疯子,简直是吃饱了撑的。但,雷克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花费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修成了正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人为之动容,油然而生敬意。常言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雷克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行动真实演绎了这至理名言。

在雷克从容的脚步和富有挑战的精神上,我看到了生命的坚强。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徒步中国的不凡经历,也为他的人生阅历书写了炫丽的一笔。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身轻如燕,落脚如风”的雷克行走在西行的路上,他背着行囊,一脸的坚毅。不由想起了两个曾经行走在中国的外国人,一个是行走在七百年前的元大都,他就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另一个是利玛窦,同样是意大利人,他的足迹贯穿中国南北。1615年初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轰动欧洲,代替《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读物,详尽准确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当然,心底还有一个让我尊重的行者----徐霞客,去年我到安徽黄山游玩,特意在他的雕塑前留影,以示崇敬之情。据说,在上海立有一位徒步者的塑像,他叫余纯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徒步游历了几乎整个中国。1996年6月,他计划徒步纵穿罗布泊,结果遇到了沙暴,不幸脱水遇难。说真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我们一般人很难读懂其中的内涵,是马可波罗、利玛窦、徐霞客、余纯顺和这位年轻的德国人用意志、用脚步、用背影、用文字证明了这一切。

2、风景永远在路上

诚然,从北京到新疆,这是一条遥远的路。别说是徒步,单是乘坐现代交通工具,估计有些人也会吃不消的。选择徒步,就是一种自信,一种挑战,一种强者的宣言,有男人本色,用中国的话讲:很爷们!其实,当雷克走在西行的路上时,他自己也不觉中成了一道风景。沿途,他遇到了数不清的围观、追逐、侧目和惊叹。想想看吧,一个1.9米高的老外,背着沉重的行囊,蓬头垢面,冷不丁地站在你面前,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他的出现或许不亚于一个怪兽突然光临吧。你或许会说,外国人的思维真有点太那个了,当然,徒步行走在辽阔过的中国大地上,委实能欣赏到平日里见不到的风景。说真的,也是通过雷克的视角、文字和感悟,让我认识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他从北京一路西来,穿过的城市犹如祖国版图上一颗颗珍珠,五光十色,遗憾的是,有的城市却很少听到的,诸如:涿州、定州、阳泉、霍州、彬县、静宁、天祝、武威、高昌......有繁华的都市、有嘈杂的集镇、有平静的乡村,还有许多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像卢沟桥、伏羲台、双林寺、五圣庙、龙兴塔......,像一个个奇葩争奇斗艳。一路上,我跟随他一起看到了田园风光、感受到了风土人情、游览了名胜古迹,这是行走的收获。这如画般的景色、浓郁的乡情、淳朴的民风、优美的建筑、厚重的历史,也曾让雷克陶醉和感叹。在作者进入河西走廊时,有优美的描述:“到了第二天,我依然被惊住了----眼前山谷的葱茏茂密几乎无与伦比。油绿绿的田野、繁茂的树木、水渠、土屋,一切就好似一座大花园。两侧有高墙一般的山岭隔断,使得花园的印象越发清晰了。此时正是玫瑰收获的季节,路边的大幅帆布上晒满了深红的花朵。我不止一次地停下脚步暗自想,我真想看看摘收前的山谷有多美。”......不过,沿途,雷克也遇到了别样的“风景”:“十七世纪重建的卢沟桥还在,而那桑干河好似已经消失了。泥土堆积的宽阔河床上流淌着的,只剩下一条小溪,真是令人感伤的一幕,一个个粗壮的桥桩显得好像安错了地方。”、“闪闪发光的白色泡沫向世人昭示着这里遭受的破坏,它们堆在一座高速路桥下的小溪沟里,就在刚出石家庄市区不远的地方。到处都山中亮光,好像那些泡沫扼杀掉一切生灵之后,还将它们逐个儿清洗过一般。灰暗的苍穹下,孤独的废铜烂铁又给这一幕涂上完结的一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腐臭的鸡蛋味。”在他眼中,有些地方环境极度污染、城市盲目扩张、野蛮拆迁造城多少有点不和谐,这或许是我们不尊重自然、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文化的结果,雷克的深思令我们惊醒,但愿这悲剧、闹剧不再重复上演。

一路上,雷克不仅欣赏了不同的风景,还遇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真可谓三教九流,有的还曾为他提供帮助,像齐老板、闫道长、刘爷爷、胡阿姨、董哥等,还有许多记不清名字的,他们让这个老外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民间最最朴实的情感,虽然有的援助有时仅仅是一瓶水、一个瓜、一碗泡面、一次指路,或是提供一张床、一盆热水、一顿热饭,甚至于一句问候、一声祝福、一个笑脸......尽管点点滴滴,但也滋润了雷克的心田,折射了国人最为质朴的美。相信,这也是雷克在路上额外的收获吧。我觉得,这些点点滴滴都化作了一股力量、一种信念,无形地激励和鼓舞着年轻的雷克,驱走了路上的疲惫和劳累,驱走了路上的无聊和寂寞,驱走了路上的郁闷和烦恼。因为是徒步行走,雷克的旅程变得更慢、更细致、更草根,我不由自主地被他在路上遇到了趣事、烦心事所打动,这多半是徒步所特有的魅力吧。可以说,雷克一步步西行的脚步,让我细细品读和感受了他的旅程的每一个细小的过程,分享了他一路的快乐,回味了他一路别样的孤独。

3、孤独并快乐着

一路上,有不少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酒店老板、路旁旅行团、网上的人还有警察,都在问雷克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不觉得孤独吗?”雷克自己不觉得孤独,对他而言,“干么问这样的问题?整个世界都是我的,我跟花花草草说话,跟小猫小狗说话,花儿都对我笑,鸟儿都跟我一起唱歌,我怎么会觉得孤独呢?”在他的言语中,我读懂了乐观和自信。在他看来,徒步行走是件快乐的事情,尽管有时会无聊、会孤独、会寂寞,但,这对于收获的快乐而言,这又算得了什么呢。用他的话讲:“其实,我早已经不知道孤独是什么感觉了。”4646公里,每天坚持35公里,不只是一串简单的数字,从北京到新疆也不是一条笔直的平坦大道,虽然雷克一直沿着国道行走。但,有时会遇到恶劣天气,有时会遇到漫长的盘山路,有时会穿过悠长的隧道......他曾经在零下25度的冰雪夜里露宿,曾经在大雨中奔走,曾经在沙尘暴中前行,曾经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赶路。用他的话形容:“两条腿如铅注一般,鞋里好似灌了钢。”对他而言,有时每一步都要有决心和勇气。“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一只脚伸到另一只脚前面。”有好多次,好心的过路司机想捎带他一程,以减少他奔波之苦,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因为,他要一个人走下去,为此,他还特意蓄了头发和胡子,不达到目的地,不理发、不刮胡子。在他身上,充分验证了自我控制和讲原则是德国人最强的本能。

一路上,孤独是有的,但,也有友情、亲情和爱情伴着雷克左右。西行的路上,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与他有同样志趣,像骑友朱辉(新疆人,骑自行车穿越中国)、申叔叔(申周玉,新疆人,骑自行车环游中国)、汪秦(上海人,骑自行车环游中国),行者老谢(谢建光,1983年开始行走中国),还有诺诺吴江等,他们或多或少地陪伴着雷克一些时光,为他带来了温馨和欢愉,哪怕是那样的短暂。雷克的老爸和弟弟也时常牵挂他,“注意安全,孩子!”是他父亲一直重复的话,舐犊之情不言而喻。而女朋友小象,则是雷克的精神寄托,一个漂亮的成都女孩,却远在德国学习,“我也很想留在你身边”是女朋友对雷克的最大安慰。他们经常电话、短信、网络交流,这也是雷克前进的动力源泉。还有,雷克在路上,拍了近1000张照片,休息之余便写博客、传照片、发微博,整理记录一天的旅程,与网友互动。大多时间,他也靠听音乐来打发寂寞和孤独。有几次,还参观农村学校,客串英语老师,跟孩子们交流。此时,我仿佛看到了雷克那蓬卷的长发、凌乱的胡子和坚毅的目光。一路走来,他真可谓孤独并快乐着。

呵,《徒步中国》,让我更加了解了博大的中国,也从另一个角度欣赏了不一样的中国。这里,真心感谢雷克,也感谢这本书的中文译者:麻辣tongue。从雷克的身上,我也学到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挑战、什么是执著;也领悟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深意。不是么,即使目的地再远,只要迈开脚步,终将会到达。即使跌倒了,也要跌倒在前进的路上。有人说,男人应该有经历,多少有点道理。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像雷克那样,徒步行走中国,哪怕是徒步行走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用心去感受真实,用眼睛去发现美,让徒步行走成为生活中最快乐的事。

----我棹不停,彼岸可达!

2013.5.24夜

相关文章关键词

《行者无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