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误砍柴功,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导读: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主要是找行业,而不是看你学的专业是否“对口”。对行业要有提前预测性。现在好的行业未来不见得好。在中国未来5年我比较看好的行业是:微电子、金融、建筑、法律、医药、生化。如果你学的专业正好是这几个,那很好;如果不是也不要紧,你可以考研究生,也可以去做这些领域的市场工作。记住,要做销路好的,也要做这些有前景行业销路好的。最后说一下,做事还要先做人,人才是技能与品德的结合体。学会尊重别人是很重要的。
人生的路究竟是越走越窄,还是越走越宽,怎样面对就业的路越走越窄?也就是说,自己的困惑,让青年来辨别人生的路究竟是越走越宽还是越走越窄。在肯定了大学生就业的路在中国越走越窄的现实后,围绕这个现实来进行探讨。然而我却觉得,应该首先搞清楚今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之路究竟是比较宽?还是比较窄?在今日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寻找职业者行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人群,比如大学生、高中生、小学生、本地下岗职工、外地农民工等。也就是说,今日中国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的竞争者除了同学之外,还有其他四类人。那么,我想请问今日的中国大学生们:面对其他四类求职者,你真觉得你的就业之路比他们还要狭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谓今日中国大学生的就业之路狭窄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透过大学生找不到职业的表面现象,不难看到其本质不过是大学生的私欲太高而实际能力太低而已。成千上万来自农村的十七八岁的初中毕业的女孩可以背井离乡去千里之外的广东特区找到一份自己的职业,如果任何一位大学生能够放下身段去认真求职,会找不到同样的职业吗?在那些普普通通的打工妹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并不满足于有一个简单职业,她们在工作之余继续参加各种业余学习以提高和充实自己。更有许多打工妹,在工作了几年之后,用自己打工积蓄起来的钱去读各种脱产的职业技校,然后再返回职场寻找更加理想的职业。
在中国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职业空缺等待着高素质的求职者去竞争,中国的发展现状,也还远没有发达到可以令大学生饱和而找不到职业的程度。那些以“大学生就业之路越走越窄”为遮羞布、坦然躲在父母的庇护下甘当“啃老族”。整天抱怨找不到职业的大学生,应从基层职业做起,应向那些不拘工作怎样的职业追求的十七八岁的打工妹精神学习。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而他们的下一代,则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了。面对竞争,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
目前职业范围有:1.公务员(含事业单位)、2.垄断行业国企、3.竞争行业国企、4.外企、5.民营企业。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但是,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除公务员外做专业性的工作,还是做销售?要看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情况而言,首先要看自己是否有做销售的潜力;其次,要看是销售的领域是否有技术含量,不要放弃自己的专业而去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销售业务。如果你已经拥有了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如医学、法律等等,千万不要放弃,机会成本太高了。你要知道,在这个专业领域,没有多少人能够和你竞争的(眼睛别只盯住每年毕业的那些医学毕业生),因为你要知道,如果你改行去卖保险,那么将有数千万职高生、失业青年和你竞争,而且很可能你竞争不过他们。但是,如果是在有技术含量的领域,从事市场工作往往是一条捷径。
找工作通过什么渠道比较好?不同的渠道,主要用来发布不同的岗位。例如,招聘网站、是外企招聘大陆工,民企招聘非股份工比较多用的渠道;国企招聘非正式工多用报纸、人才市场等。找什么样的行业比较好?首先大学毕业生求职要有个打算,不可能一步到位。当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许多大学毕业生求职者都认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慎之又慎,必须找到一个最理想的工作。这种想法无可厚非,因为大学毕业后的头几份工作,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以后的就业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最理想的就一定是高起点的。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情况下,怀着"一步到位"的想法找工作,往往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如果能够适度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审时度势,从基础工作做起,循序渐进,他日一定能够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
人人都想要找个理想的职业,但与现实需求不一致。近年来,新经济产业如网络企业和电子产业成为求职者的热门,但这些行业的门槛也是很高的,对学历和工作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且有些行业还要求有各种各样的附加能力,如市场开发能力、营销经验等等。真正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就者,大多有过传统产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如果你在求职中找不到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工作,可以退而求其次,改变方向,寻求一份与之相关的工作,等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和市场需求有所松动后,还可以重新涉足自己原先感兴趣的领域,实现自己心中的夙愿。
工作性质与收入之间的反差,到人才交流市场走一圈,你会发现文秘、文员、行政等方面的职位虽然名额有限,报酬也不高,但这些职位的展位前人头攒动。而营销专业职位的平均收入是文员的两至三倍,人员需求量也很大,但应聘者却寥寥无几,少得可怜。差别之所以这么大,是因为许多大学生在工作性质与收入之间往往更看重前者,认为干营销需要长年在外奔波,比较辛苦,而做文员之类的工作则呆在办公室里,更有可能发展成白领。诚然,营销工作固然辛苦,但更能锻炼人,个人成长空间更大,对以后的发展更有帮助。而且营销人员的报酬直接与业绩挂钩,数年后他们的报酬会令文职人员相形见绌。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能唯工作性质论。
求稳心态与职业风险的矛盾,许多大学生至今还不愿意到国内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首选的目标还是政府机关、外资、合资和国有企业,表现出普遍的求稳心态。实际,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给出的待遇已经接近甚至高于外资企业,但大部分毕业生认为这些企业体制不够健全,前途不明朗,职业风险大,不愿意选择。其实,对于刚走出校门、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想找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安稳工作无可厚非,但稳定的工作毕竟有限,如果人人都想往里挤,其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如果你能避其锋芒,及时将目光转向那些发展前景相对较好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些企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实力不是很雄厚,但其体制更为灵活,更适合闯劲十足的年轻人。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个人的上升空间更大。
这里一定要注意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主要是找行业,而不是看你学的专业是否“对口”。对行业要有提前预测性。现在好的行业未来不见得好。在中国未来5年我比较看好的行业是:微电子、金融、建筑、法律、医药、生化。如果你学的专业正好是这几个,那很好;如果不是也不要紧,你可以考研究生,也可以去做这些领域的市场工作。记住,要做销路好的,也要做这些有前景行业销路好的。最后说一下,做事还要先做人,人才是技能与品德的结合体。学会尊重别人是很重要的。
再谈淡就业与创业问题:即便是早有创业目标,也最好在毕业后找一家与自己未来创业目标较吻合的单位先工作一两年。届时,你会发现,这一两年的经历,对你来说是何等的宝贵,你会因此而少走很多弯路。有些弯路或许只是耽误些时间,而有些则是你无法轻易挽回的败局,更有甚者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代价去弥补,也许会因此而丧失掉全部的创业锐气,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
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