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名山、古寺、佛洞,辽西最神秘的地方

名山、古寺、佛洞,辽西最神秘的地方

2013-10-17 01:42 作者:西山来人 阅读量:42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辽西松岭山脉,大小山头千姿百态,象奔涌的海浪波澜壮阔。

没有人把这种地貌同水联系起来,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在义县一个海拔400多米叫金刚山的山顶上第一次发现了大量的狼鳍鱼化石。后来先后在义县前阳、头道河、头台,一带又发现了13处花、鸟、虫、兽化石,才想到了发生在距今1.5亿年前惊心动魄的一幕……

义县的金刚山,白垩纪时代,这里是一处烟波浩渺的淡水湖,岸上林木茂密、湖中水波清澈,水草丰美。这一天,恐龙家族在湖边悠闲地散步,鸟儿在天空自由盘旋,鱼群在水中欢快地游动……

然而,平静中正蕴酿着一场巨大的灾难。

突然,一股神秘的力量导致大地颤抖、洪水泛滥,从湖底发出隆隆的巨响,天地间顿时一片混沌。空中落下密集的火球、地上流动着炽热的熔岩,到处是浓褐的水雾、漆黑的火山灰。湖泊消失了,在原处隆起一座高山,来不及转移的生物顷刻间横遭灭顶之灾,尸骨被洪水卷走或就地深埋。一切都被定格在那一刻,鲜活的树、鸟、鱼、虫蓦然凝固成生命的永恒,最终在这座新形成的大山,被后人称为金刚山的地方沉沉睡去,一睡就是亿万年。

义县金刚山,辽西最神秘的地方,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形象生动的马鞍山、金刚石、千佛洞,人类巧夺天工,在这里修筑了黄安寺、驼安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笔墨清新的山水画卷。

马鞍山与金刚石

马鞍山,现在称金刚山,海拔402.3米,是义县西南松岭余脉较高的山峰,位于大定堡乡与前阳乡的交界处。因山峰形状似马鞍形,又称马鞍山。山势陡峭,巍峨高大,植被繁茂,风景如画。因山上埋藏大量的狼鳍鱼化石,被称为鱼化石圣地,名声远播世界各国。

金刚石,在金刚山村后山,与马鞍山隔河相望。其形状宛如天宫飞来的金刚神像,立在原地归然不动,因此得名金刚石。金刚石高5丈许,由两截巨石叠压衔接在一起,铁塔一般岿然耸立。令人神奇的是,两石上大下小,衔接处并非平行叠压,而是错拐形成坡面,看上去似乎随时都要滑落下来,使人担心害怕。然而千万年来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长期的风化侵蚀,只是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两石依然紧密的连在一起,由于它充满着无限神秘色彩,许多人都想亲眼目睹这一巨石奇特、迷人的风姿。

马鞍山不仅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而且传说山中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很久以前,在义县马鞍山角下金刚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村民,有哥两个,大的叫杨老大,小的叫杨老二。

杨老二8岁那年,父母因病去世,只剩下哥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刚开始,杨老大还挺心疼小兄弟,既当爹,又当妈,当爹支撑门面,当妈缝补洗涮。

后来杨老大娶上了媳妇,就把亲兄弟忘了,不是让他去放马,就是让他下地劳作。干完活回家,饭也不应时应晌,嫂子有时故意不让他赶上饭时,杨老二只能抓挠点凉饭剩菜充饥,对付着活命度日。

天长日久,这可怜的杨老二越来越瘦,体力不支,马也放不饱,活也干不好,嫂子不但不可怜他,反而恶言恶语地骂他,用棍子揍他。

杨老二饭没好饭,整日饥肠辘辘;穿没好穿,浑身上下破破烂烂,糟蹋得不像个孩子样子。就这样,心肠狠毒的嫂子还是容不下他,嫌恶他碍眼,整天大喊大叫地骂他,还挑拨杨老大:“你这块死木头疙瘩,脑瓜子就是不开窍,趁老二还小,咋还不赶快分家呢!把他分出去,这份家产不就全是咱俩的了吗?”

杨老大还算有点些良心,想等老二大一些再说。老大媳妇那恶婆娘却勃然大怒,指着杨老大的脑门说:“你到底分不分家?再不把老二分出去,我就走!不跟你过了!”

杨老大是个怕老婆的角色,面对老婆的无理取闹,没有一点办法,只好应下分家。但是怎么个分法杨老大心里没数,也想不出个道道来。

可是恶婆娘却早有主意了,马上把老二叫到跟前,假模假势地说:“兄弟,你也老大不小了,一个人也能顶门户过日子了。常言说:树大没有不分枝的,咱们分开过吧!”

老二一听,急忙跟嫂子说:“我不分,我要跟哥嫂一起过!”

那恶婆娘眼珠子一瞪,说:“你不分也得分!告诉你,场院的那两间小房子归你,刚生的那个三条腿的小马驹也给你,剩下的就没你的份儿了!”说完就把老二推出门外,“砰”的一声就把门关上了。

杨老二哭喊半天,也没人搭理,只好抱着那三条腿的小马驹,走向自己的场院小屋。他把小马驹放在炕上,没什么给它吃的,只能出去割些青草放在它跟前,没想到小马驹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杨老二又惊又喜。暗想:这么小的马驹离开妈妈就能吃草,而且长着三条腿,一定不同寻常!从此就精心地喂养这三条腿的小马驹。

杨老二小的时候,常听他爹讲马鞍山里有金马驹拉磨的故事。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这三条腿的小马驹就是山中拉磨的金马驹。他很高兴,却一下子笑醒了。醒来之后,老二暗笑自己痴心妄想。

再说这奇特的小马驹长得很快,几天工夫就能跑了。杨老二骑上小马驹,没想到小马驹竟然飞起来了,一口气围着马鞍山跑了三圈。刚跑完,万宝山猛然金光四射,“喀嚓”一声裂成两半,眼瞅着小马驹带着他顺着裂缝,箭打似地钻了进去。

哈!这山里到处是金花玉树,光灿夺目的宝贝,中间安放着一盘好大好大的金磨。那三条腿的小马驹跑过去,拉动金磨,金磨“呼呼”直转,杏核大的金豆子“哗哗”往下淌。

小马驹拉了一阵子磨,累了,停住了脚步。老二把金豆子装到口袋里,骑上小马驹,飞也似地跑出山口,刚出去山的裂缝就合上了,严严实实,跟原来一样。

杨老二这才知道,这三条腿的小马驹就是传说中的金马驹。他到家以后,卖了金豆子,盖了房子,娶了媳妇,过上了好日子。

这事被他大嫂知道了,往回要那三条腿的小马驹,强词夺理说:“这小马驹是我家大马下的,自然应该归我!”

老大两口子得到金马驹,也学着老二的样子,钻进了马鞍山。两个贪心的人慌手慌脚地套上金马驹,开始拉磨,金豆子“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两口子赶忙往口袋里装,就这样装了一袋又一袋,金马驹从早晨开始拉磨,一直拉到晚上,又累又饿,可是两个贪得无厌的人还不满足,还逼着金马驹拉磨。

那金马驹实在拉不动了,猛地挣脱了绳套,“咴咴”叫着跑出大山。那山的裂缝“轰隆”一声就合上了,把两个心黑手狠、自私自利、贪财不顾命的人关在山里,再也出不来了!

据金刚山村的老人讲,金马驹还在山上,下雨天只要敲击后山的金刚石,马鞍山就会传出马的嘶叫声,有人还看到过山头有金马驹在奔跑。

当然,马鞍山里有没有宝,山上有没有金马驹只是传说。山里埋藏着价值连城的鱼化石道是真的。那些流向世界各地精美的狼鳍鱼化石,几乎全部产自马鞍山。就象传说里贪得无厌的杨老大,后来的“王老大”“李老大”“刘老大”……无数“老大”经不住金钱诱惑,疯狂地盗挖化石,满山都是盗洞,把美丽的马鞍山弄得千疮百孔。这些“老大们”虽然没被大山压住,有的却进了牢房,失去了人身自由。传说与现实是那样的巧合,真是对人类社会绝妙的讽刺!

黄安寺与千佛洞

《义县志》建置志下第五册记载:“黄安寺,在城西南三十五里金岗山下修建年月待详。”这座古老的黄安寺,以“地方安谧,生民安妥”之意得名,寺碑有“明洪武8年(1377年)

复修的字样,可以推测,黄安寺最晚在明初就已有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黄安寺建在金刚山村后的金刚石旁,碑刻记载,明清时代,寺院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与地藏王殿等四殿俱在。还有客堂、斋堂等建筑。是当时辽西松岭余脉与锦阜盆地衔接处有名的寺院,香火极盛。每年的阴历四月十八是黄安寺庙会,清晨,小和尚撞响大钟,世上所有的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世界。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是来自圣地的世外之音,即使是那微微的余音也能颤醒人们的心灵。每逢正月初一都要举办弥勒菩萨圣诞法会,农家为了求得阖家平安、牲畜兴旺,纷纷进庙摆供、上香。那些趁庙会做些小生意的人,头天便在寺院的周围占地盘摆摊。庙会上还有众多民间文艺演出和杂耍,热闹非凡。

到了民国年间,黄安寺意外遭受劫难,大部分建筑毁于大火。到1965年只留有三间地藏王殿和供僧人居住的斋房,后经文化大革命,僧人出走,寺院被夷为平地。废黜而又荒凉的古寺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黄安古寺后面,还有一处天然石洞,洞中冬暖夏凉,泉水淙淙,遍布石刻和钟乳石,它又称千佛洞,是一通贯穿山体的天然石灰岩溶洞。这里有数不清佛像,谁也说不清究竟洞里有多少尊佛像、佛洞通向何方。仰首望去,洞府幽深,烟遮雾罩,使人幻入仙境。民间传说这个洞直通40里开外的万佛堂。过去,有人曾冒险探过此洞,背了满满两钱褡子蜡烛,点燃了一半还没见到洞底。只得悻悻返回。

千佛洞外四周山峦重叠,古松盘崖,清流回环,红楼碧瓦相映。在五彩缤纷的阳光照耀下,仿佛是一座艺术雕塑的迷宫,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据考证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大约1.8万年至1万年。

此外,黄安古寺里还有一棵古松很是称奇,树干粗大弯曲,孩子们不用费力就可象走上坡路一样走上去。拜佛者,大多爱在此小憩片刻,树干自然被磨得光光亮亮。因其长势怪异,故又被人称为“许愿树”、“神仙树”。香客们多认为这是迷勒卧佛的化身,总喜欢在此祈福许愿,求得平安。

驼安寺与孤寺沟

《义县志》上还记载金刚山下还有一座古寺,名驼安寺,就坐落在金刚山村东1里一条叫“孤寺沟”的沟里。与黄安寺只隔一档子耕地,成为一东一西朝夕相望的“姊妹寺”。据当地老乡讲,孤寺沟自古是一条荒沟,从来没有村庄,只孤零零有一座寺院,因而得名“孤寺沟”。至今依然这样称呼。

驼安寺同黄安寺一样,始建于明末清初,也属于民间一座中型庙宇。寺庙坐北朝南,面向马鞍山。至于为何叫“驼安寺”此“驼”非彼“陀”,与佛陀毫无关系,也许同马鞍山、金马驹的传说有一定关联,也是祈求神马驼来“地方安谧,生民安妥”吧,

驼安寺理应不闻江涛,不闻车响,一副安然的样子。它是见过世面的。六七百年来,经风雨,历战火,始终巍然不动。它是耐得住清贫的。有贵客寄居,给不了豪华的厢房,只能点一盏油灯,让人家在空堂忍受寂寞,它的命运却没有黄安寺那么好。隔壁的黄安寺,再窘迫,大殿还是在现在人的视觉中消失的。可这驼安寺,早在民国时期就已楼阁尽毁,片瓦无存,仅剩下一株老槐,在角落里,袒胸露肩。

这两座古寺几百年来东西遥望,相依相偎,像一对患难夫妻。可惜再也见不到它们的影子。人就是这样,身边常见的,总不愿去好好欣赏,非要等到走远了,才会不断想念。

相关文章关键词

《名山、古寺、佛洞,辽西最神秘的地方》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