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路人镜

路人镜

2013-10-19 21:16 作者:皖平 阅读量:27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八竿子打不着的物事,本来形同陌路,一日偶然相遇,无端生出诸多是非来。我对路人和镜子的联想感悟,当属此类吧。镜子并非人们生存的必需品,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愈来愈离不开它了。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女人一天平均照镜子36次,男人18次。初读此数据,感觉太高了些。细细想来,现在家庭装修,镜子既是使用品,也是装饰品。

梳妆台,衣帽柜,洗漱池等家具装饰,或明或暗,或大或小,谁家没个三五面镜子呢。在屋小的年代,一度还流行过在客厅的迎面墙装一面大镜子,可以扩展人的空间感觉。那样,照镜子的次数,就多的更难计数了。照镜子是为了梳洗打扮,以美好的形象,最起码过得去的样子,出门示人。现在人照镜子是极平常极简单的事,但人类发现发明镜子,制作使用镜子,曾经经历过漫长的过程。

而且,远古祖先在初照镜子的时候,升华了自身的审美意识,应该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件大事。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制作镜子的是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当时,三大部落归为一统,结束了野蛮时代,社会文明刚刚兴起。先民们已发现湖面河面水面可以映照出自己的身影,为了整理自己的蓬头垢面,经常面对一盆水,或者站在平静的河边、水边,整理一番。所以,古籍书上把这种“照镜”子,叫“鉴于水”。

开始用一种大瓦盆盛水叫监,后来用铜盆,才叫做鉴。传说黄帝的第四位妻室嫫母,是丑女,不好意思随宫女一起去湖边梳洗,老爱干活,一次去山上采石板,无意中发现一块光亮的石头,照出了自己丑陋的面孔,带回去打磨成石镜,悄悄使用,十分方便。黄帝发现,大加褒奖,遂制作推行使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是一种不竭的动力,推动着制镜业的发展,促进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激发着精神文明的不断升华。几千年来,人类经历了用石、金、银、水晶、铜研磨抛光为镜的过程,到16世纪发明玻璃镜,19世纪发明镀银法,才使镜子的应用更加普及。传入中国也有二三百年了,明朝传进,清朝乾隆逐渐普及。镜子不仅有平面的,还有凸面的,凹面的。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梳妆和装饰的作用,根据其反射成像的原理,制成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等各种光学仪器,大量运用于工业和科学领域,极大的延伸了人类视线的深度广度和密度。镜子对于人生,不仅仅在于外在形象的美化修饰,其延伸的意义还能照出人的心灵,思想,甚至灵魂。古人对此的理解,亦十分透彻。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了,朕失去了一面镜子了。”以人为镜,就是与他人比照,映出自己的心灵。人与人的的差别,比较,会在心中产生波澜波涛,平静下来,就折射反射出在现实中的优劣美丑善恶高低。普通人走在大街上,马路上,在陌生的同类中穿行。同类们就是一面大大的镜子,时时处处会照出异样的魂灵。穿着打扮普普通通,没人会注意到你;若是奇装异服,扮相特另类,必会引人注目,引起惊呼。

穿着寒酸的衣冠出行,路人的眼光,会照出你内心的冰冷;拖着丑陋的身躯上路,自己不敢抬头看路人之镜,恨不得钻入地裂。在熟悉地全是熟人或很多熟人的圈子里行走,比如一个村庄,一条街,一个大院,一个小区,一个工作的单位之中活动,就像在清晰的镜子里穿行。热情的招呼,亲切的问候,自然的点头致意,或者假装的热情,傲慢的搭理,视而不见等等,都会直射到我们的眼睛,折射进我们的心灵。在心中无意间会为热情实在的一瞥一嘘而温暖,会为冷漠虚伪的一招一式而寒心。对自己感到不太正常,相见不如不见的人,会敏感,会多心,会考虑:或因我有哪里的不是,什么时候得罪人了;或因地位事态的变化,不肖一顾了;或因我的恶行丑行,不愿理睬了,等等,等等。也许,更多的是因为别人自己的情绪心情和健康等因素,亦未可知。路人这面镜子,所见所闻,尽管是真实的反映,但毕竟是表面的,浅显的,与我并无直接关联的。我们千万不要因此丧失了自尊,疑神疑鬼,滑入了小人的狭窄胸怀。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仅在路上,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也都很在意别人对我们怎么看。要不,电视剧中的一句普通对白:“元芳,对此你怎么看?”怎会成了二0一二年的特别流行语。别人的看法,成了我们一生中最离不开的镜子。这面镜子,反射着我们心灵的角角落落,似乎总能照出灵魂的阴影,使我们不得安生。本来无影无踪,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叔本华对此做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经常为博取他人欢心而作的努力,是我们能力以外的东西,人又不能抑制这种虚荣心,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疯癫病了。他还反复地说道:“人生中几乎一半的麻烦与困扰就是来自我们对此项结果的焦虑上。”“各种形式的骄傲,不论表面上多么不同,骨子里都有这种担心别人会怎么说的焦虑,然而这种忧虑所费的代价又是多么大啊!”“人在生命的每个阶段里都有这种焦虑,我们在小孩身上已可见到,而它在老年人身上所产生的作用就更强烈。因为当年华已老,没有能力享受各种感官之乐时,除了贪婪,剩下的就只有虚荣和骄傲了。”(《叔本华谈意志》)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临杀头了,还在担心画押的圈划得圆不圆,怕别人把自己看得太笨。

过分重视他人的看法,甚至路人的看法,让虚荣心牵着灵魂走,会使我们敏感脆弱,焦躁不安,痛苦不堪,丧失真实美好的自我。就像那个寓言说的,祖孙俩牵头驴,都不骑,路人会说,一对大傻;爷爷骑,又说老家伙那么大年纪还不懂事;孙子骑,就说这小子真不孝顺。乱听路人胡言,只能无所适从。另外,镜子的选择,也很重要。当兵时,一次去买小镜子,递来一试,看到一边脸大,一边脸小,要求换一个,售货员却嘲笑我长得不好还要怪镜子。心灵镜子的选择就更难了,成像的虚实正倒,焦距的远近大小,或凸或凹或凸凹不平的哈哈镜,无不精彩纷呈,扑簌迷离,奇幻无穷,不像生活中使用的质量愈来愈好的平面镜,选择起来简单方便。俗话常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豺狼学咬人。李世民以魏征为镜,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包拯以正大光明的明镜高悬办案,得到了“包青天”的古今美誉。反之,听信谗言谣言,被小人坏人牵着鼻子走的权贵以及普通人误入歧途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以人为鉴,以别人的形象和观点为心灵之镜,要有日常照镜子那样的平常心,映照出真实的自我,真切的高低得失,以便有的放矢的修复修补;要是用羡慕嫉妒恨的方法,就会使自己的心态失衡,极易受伤,纠结,痛苦;过分的涂脂抹粉,穿戴光鲜,可满足一时之虚荣,并不能长久掩盖丑陋和不足。路人之镜,只能给我们一个基本的参照,使个人不至于过于与群体格格不入,而随时自然的融入其中;各走各的路,不出特别的状况,路人与我各不相干,不必想得太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相关文章关键词

《路人镜》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