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赏新丰
文:刘辉煌
新丰乡是黄山区最北部的一个乡镇,位于太平湖的北侧,其地形相对独立,东西长约11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四周环山,北向的丹山(主峰海拔761米)和南部的游山(主峰海拔866米)及它们的余脉将中部围合成一个狭长盆地。一条九曲十八弯的丰溪河,自西向东流淌,穿过板壁山下建于明朝的碧山桥,在唐朝大诗人李白漫游并赋诗吟诵过的桃花潭附近汇入青弋江,是黄山区唯一一条河水不流入太平湖的河流。这里离泾县查济古民居群、桃花潭景区、王稼祥故居都不足8公里,西通合铜黄高速,东接322省道,区位优越,是连接“泾青太”的边贸中心区。全乡水田面积9200亩,桑园面积3900亩,板栗林2200亩,以盛产水稻、蚕茧、板栗而久赋盛名,素有“农业大乡”、“蚕桑之乡”、“板栗之乡”之称,近年来新丰乡工业产业也风生水起,“工业之乡”亦实至名归。全乡四个行政村51个村民组就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丰溪河及其支流的两岸,这里的确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江南鱼米乡。
人间四月天,黄山区文联采风团开赴新丰乡,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我们乘车翻越龙门岭,跨过新修的322省道太平湖大桥,沿丰溪河溯流而上到达了历史悠久、明清鼎盛时期号称“十里长街”的“江左内地新丰镇”,在新丰乡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我们领略了那里绝妙的风景,感受了那里厚重的人文。
不说那已经湮没却饱含诗情画意的“滴水弹琴”和“象山塔影”,
也不谈风景名胜依然的“神龟登顶”和“巴山夜雨”,我们依次观赏了:五子登科杉木王、大夫第、兴达茧丝绸厂、新丰老石板街暨集镇新貌和新丰乡的水口风景——碧山桥。
“五子登科杉木王”生长在安居村的赵家组,被称为“杉木王”受之无愧,不是亲眼所见不能感受它的魅力。它傲然耸立在赵家自然村的一块坡地上,树旁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沿着一条石板古道我们来到了大树下,当地人为保护这棵古树,砌了一个圆形的砖墙将它围护,我们小心的将杉木王围住,三人难以合抱,径围近5米,树高约30米,树在地面以上两米多的地方开始分五杈,最粗的那杈树围近2米,其余四杈树围也都在1米以上。杉树是一种优质乔木,很少分枝,能分五杈,又长的如此高大,那就更神奇了,据测定树龄已有四百多年了。我们猜想:从这棵树长在赵家村中的方位、树型的选择、四百多年来持续保护的传统来看,其寓意与中华传统启蒙典籍《三字经》中“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典故而演化的成语“五子登科”不无关系——这棵树寄托了赵家的先辈“望子成龙名俱扬”及“兄弟团结一条心”的双重愿望,这也许也是“五子登科杉木王”名称的真正来由吧?我们围着它尽情地观赏,不由地啧啧赞叹,大家都惋惜有的分杈即将枯死,有的分杈已显败象……不过你也不用担心,杉树即使枯死,几百年也不会烂倒的,更何况我们随行的五个美女与五子登科杉惺惺相惜,给它们带来了喜气,并与它合影留念,这“五子登科杉木王”一高兴,重换青春又焕发勃勃生机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大夫第坐落于盛洪村中部,座北朝南,从建筑风格就可看出是多次整修而成,堪称中西合璧的杰作,从清末至民初,大夫第几易其主,多次改建装修;其花园部分在主体建筑的东部,现改建为新丰乡的养老院。主体建筑平面图呈长方形,共三进,大门楼颇具特色,呈外开的八字状,门楣处嵌有一块长条形的汉白玉石,上面镂刻着“大夫第”三个斗大的线条字;大门两侧的外墙设有数个石质的栓马孔。进到门内的两厢为清代风格带有天井的两层楼房,往里过一小庭院,穿过具有西洋风味、民国时期建筑的高大门楼下的中门,就到了中部约有两个篮球场面积的大庭院,四周和中部原有回廊式过道和亭台;经大庭院后门,可见一道狭长幽深的里弄,其北侧就是大夫第的后进,这是大夫第的主体部分——正厅及两侧的寝楼,正厅和寝楼一字排开为七间。中间是高大宽敞的厅堂,中部有一正方形的天井,四周石雕精妙,画栋雕梁,这里是接见贵宾的地方;两侧对称分布各有三开间的豪华厢房,皆由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来满足通风和采光的需求,厢房为上下两层楼阁,各有狭窄的扶梯上下,靠近天井的板壁上层为花格子木窗,下层为嵌玻璃的隔扇——典型的中西合璧设计。西南部的厢房有一可储万斤稻谷的粮仓,西侧是一厨房及那时最先进的卫生间,厨房前的小院内有一水井,再往前过一石砌圆门是另一小花园——其寓意有花好月圆之意。大夫第建筑的防盗设计独具匠心:建筑外墙高近十米;石门罩,外为开启闭合的厚实板门,内有横竖交错、上圆下方的粗壮门栓。东侧出边门,过巷弄即是大夫第东侧花园的正门楼。整个大夫第布局严谨,壮观而秀丽,建筑材料考究,木雕、砖雕、石雕精美,占地面积达1500平方米,是黄山区目前保管较完好、布局合理有序、面积最大的一幢单体古建筑,它的设施齐全、防盗设计等方面可与黟县宏村的民间故宫——承志堂相媲美,且面积、规模在其之上。
参观兴达茧丝绸厂,我们看到技艺娴熟的工人们忙碌不停,使我们又切身体会一次了“半丝半缕,当惜物力维艰”的深刻内涵。沿着石板铺砌的“叮当街”我们来到了“一本堂”旧址,其价值不菲的八根石柱现就矗立在黄山烈士陵园的临街广场前。观光完新丰乡的集镇新街我们又游览了丰溪河畔“梅湾曲水”的故址,曲水依旧,梅已鲜见,遥想不久的将来,“梅湾曲水”景观就会恢复如初。
顺丰溪河而下经“狮象把门”附近的“象山塔影”原址,我们去观赏新丰乡的水口桥——碧山桥,这里地势逼仄,谷口仅有30多米,是新丰这个狭长盆地的唯一出水口,碧山桥横跨溪上,两墩三孔,长约30米,宽约5米,恢弘壮观。站在桥上回首西望,狮山象山隔溪对峙,唤作“狮象把门”,八层宝塔原来就耸立在象山的腰部;桥北原有庙宇,过去进出新丰的石板古道就在丰溪河的北岸,桥之上游即是“江左内地新丰镇”的“十里长街”出入口,桥下游路旁原有一座木榨油坊,新丰九景的“碧山撞钟”就来源于榨油时木锤剧烈的撞击声。其实那时石板路都在丰溪河的北岸,根本不需耗巨资建桥,所以说建这座桥完全是为了新丰古镇的风水而建造的水口桥——以锁住新丰的水口,保住新丰的财富,古人真是煞费苦心呀!想当年,这一带有石桥绿水酒肆,古道庙宇牌坊,象山塔影,碧山撞钟,滴水弹琴……这个水口的山水格局及水口处桥、塔、庙、亭、牌坊等的巧妙布局在皖南古村落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新丰被誉为“江左内地新丰镇”的名号与这里的水口文化息息相关;这里的确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一个风景绝佳的水口,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也难以下笔,只留下“那得……如许……”四字便匆匆离去。
这次采风活动我们领略了新丰乡的地理人文,感受着那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山谷藏一乡,一条丰溪润良田,全乡共拥一水口,江左内地新丰镇。
2013年5月28日于黄山天然居水晶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