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记忆
因了一个人,我注意到了这座城;因了一江水,我喜欢上了这座城;因了一件事,我的记忆中加深了和这座城相关的一个意念,这就是已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
上中学时语文课学习过《捕蛇者说》,作品中捕蛇人“大戚,汪然出涕”诉说的场景及作者为民请命的悲悯情怀,都深深打动了我,由此便记住了作者柳宗元,也知道了柳州是因纪念柳宗元而命名的。其后读书更知道了柳宗元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和韩愈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开创了中国散文的新局面;柳宗元也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胸怀济世抱负,参与革新运动,遭贬晚年居官柳州时还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故柳州百姓修建了衣冠墓并建庙祭祀他。于是我就想,以后若有机会时一定去柳州看看。
前年夏天和妻去桂林穷游,途经时便特意在距桂林西南176公里的柳州下车驻留观览。
那天下午,我们从刘三姐传唱山歌并骑鱼升天成仙的鱼峰公园出来,步行溜达着过柳江大桥到城中区。柳州城地形为“奇峰环列,柳江如链,回流其间,绕城形成巨大的U字”,我们过江的大桥正是从U型之底部进入,故看景更为开阔。放眼上下游远处,全城不愧为一个“巨大的天然盆景”,江外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危峰出其不意地拔地而起,嶙峋骨感中透着神秘的气息,似乎那岩石洞窟中都藏着故事随时会有仙人飘出,这使自小只识黄土坡的我对“山”的形象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概念性认识。近看脚下的江水,清澈透明碧绿温润,让人油然想起了朱自清名作《绿》中对仙岩梅雨潭水的描述,“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这不也就是对柳江水的恰切描述吗?许多人正在江中游泳,因是户外,泳者都是把衣物装在一个约有30厘米见方的彩色塑料密封箱子里拖在身后,这箱子便有了盛放衣物和救生双重的作用。水晶莹透明,泳者各种泳姿各色泳衣后还拖个亮眼的后缀,便让人想起了鱼缸中色彩缤纷的金鱼嬉戏的画面。妻知我向来喜水,看见好水就有跳下去游泳的想望,便说“咱难得到这里,这水这么好,你买条泳裤去游吧,我在江边等”。我看看天色说,时间太紧,只有留个遗憾吧。
游完柳侯祠傍晚返回时,看到街灯路灯映照下,仍有许多人在柳江游泳,妻说“咱不逛街了,你去游泳吧”。于是,妻在江边守着衣服,我便下水游了40来分钟。在如此清澈温热的活水中、在如此诗意般醉人的夜色中、参与其中去游泳,我感到了舒坦放纵和温暖的极大身心愉悦,这种感受和欣赏桂林山水一起成了我那一趟难忘的一幕。
去年7月份时看到报道说,柳州的柳江段发现了食人鱼,一时间人心惶惶,政府部门悬赏捕捉。此消息很令我关注,一是柳江群泳那么美丽和谐的画面受影响,感到太遗憾;二则由是想到,当时若不是妻催促支持,我就只是望水兴叹发发感慨,也许今生就不一定还会有游柳江的体验。生活中,我们常出于良好愿望,许多时看到美好的事物能够却不去参与,便留下了多少的空想和遗憾;许多事想等条件改善时再求最好的效果,为此便错失了多少虽不完美但却不一定再有的机会,徒留下许多的懊恼。法国文豪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说,“寄托有时便是断送”,试想想,在生活中,我们有着多少这样的“断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