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人不可不想的“生死”之事
土家人不可不想的“生死”之事
出差顺道回家看望父母,正好碰上家中有木匠为父母亲准备“寿棺”。
时间真如同白马过隙一般,不经意间父母都已步入花甲之年。长年在外的我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情都给忘了,实在是不应该,我早就该知晓我们乡村土家人提前为家中老人准备“寿棺”的风俗。
乡村土家人一过四、五十岁的年龄就要为自己筹划制作“寿棺”了,真正意识到“知天命“。这种风俗固然跟过去人的寿命普遍较短有关,但恩施乡村土家人举办丧事的态度及方式也足见土家人对死亡的态度非同寻常。特别是撒尔嗬,这种千百年来流传在清江沿岸的跳丧舞便是例证,这里的土家人一定要用欢快粗犷的撒尔嗬送亡人最后一程,为亡者家属散忧解愁,更要提醒生者坦然并快乐的面对生活。
无独有偶,大西洋彼岸的墨西哥,这个继承了印第安民族文化的国度,有崇尚骷髅的文化传统,在这个国家骷髅不是凶物或忌品,他们视视骷髅是一种战利品,是胜利的象征。墨西哥阿兹特克文化中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延续,骷髅预示着新生。于是这个国家还有国家法定的节日-------“死人节”,每年的10月31日开始,一连三日的疯狂生死派对,墨西哥人希望用一种欢欣鼓舞的态度,庆祝“一个生命周期的完成”,当人们祭奠亡灵时,不必带着悲伤的情绪,而应该狂欢作乐到通宵达旦,迎接一年一度生者与死者的团聚。
现在中国的大城市,人死后往往葬得很远。很少听说有把墓地修在市区中心位置的,连花圈店、纸火铺等等这类和死亡沾边的东西都被城市管理者赶得远远的。似乎中国当代的城市居民,必须远离死亡,不能让近在眼前的墓地提醒他们,世间还有死亡这样的东西。
据说国外的大城市也有例外,美国哈佛大学附近的一条大道上便保留了一块古老的墓地,这块始于1635年的墓地,里面不仅埋着哈佛几位早期的校长和学生,还有附近的早期的居民,这一小块墓地给这个并不古老的国度平添了几分沧桑的历史感。
恩施土家地区也有一处奇特的墓葬堪比美国哈佛的墓地,但有过之而无不及。其虽不在城市中央,却是在村寨的核心地带,那就是利川鱼木寨的墓葬群。鱼木寨中墓葬有的是墓主人活着时修的“生基”,这些墓葬有的置于水边林间,有的置于院舍正中,有的干脆修在正堂屋,呈现出“人鬼同居一屋”的奇特现象。因为土家人都相信,人死后不是去了阴深之地,而是进入快乐之乡。“人鬼同居一屋”充分显现出土家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更是透露出土家人对生死的重视与豁达。
这就是土家人,一方面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禁忌和土家族习惯法,另一方面,土家人对死亡又表现出特别的豁达,这看似相互矛盾的背后,正体现出土家人与传统的儒家文化所言的“不知生,焉知死?”不一样的文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