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夫妇进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蓬勃发展,“进城风”几乎刮遍了广阔的乡村各地。那些曾经世世代代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纷纷离土弃乡,赶潮儿似地往城里涌来。
老张夫妇便是在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离开了自己居住了大半辈子的故土,进了当地的城里,懵懵懂懂地开始融入都市生活。当然,老张夫妇进城有他们的理由——他们本属于三峡库区移民;在广州打工的儿子,要求他们进城安家;女儿又早于几年前进了该座城市,生活上对他们多少能有些照应。他们用移民补偿款,自己的多年积蓄和儿子打工挣的钱,在城里购置了一套70余平米的房子,就算有了他们的新家。
临走的那一天,老张夫妇坐在车窗前,恋恋不舍地频频回首,望自家的老屋,望那一片土地。车上,他们装了满满几大袋自己种的粮食,还有两坛咸菜。只是,那条大黄狗没能带走。
最初的日子里,面对扑朔迷离的现代都市生活,老张夫妇还真颇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觉着一切都挺新奇——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流,拥挤的人潮,缤纷的街市。。。。。。常常看得他们眼花缭乱,心醉神迷!老伴说:以前啊,我是连做梦都没想到,还能做一回城里人哩。老张笑笑:俺们这叫“老来福”呵!
不过,这两位长期习惯了乡下环境的的老人,处处都很被动。做饭不再是柴火,而是用电或气;电视不再是简单的闭路,而是较为复杂的数字化;买东西不知上哪儿;出门不知坐哪路车。。。。。。女儿就专门过来,手把手地教老爸老妈,如何使用电气开关,如何收看电视节目;带他们四处走动,让他们熟悉附近的市场或超市,识别城里几条主要的交通路线。。。。。。女儿还教他们怎样打理房间卫生,怎样学会进出屋时得反锁房门等。老两口像孩子一样,认认真真地听从女儿的教导,慢慢地适应着都市生活。
老张在乡下素来有抽旱烟的癖好。但当进城的当天,老张又习惯性地点燃旱烟,才吧嗒上一会儿,那弥漫开去的浓烈的旱烟味儿,就激起同幢居民楼的几个敢怒又敢言的邻居的强烈抗议:是哪个老头儿,在放毒气啊?再不熄火,我们拨110啦!老张知趣,便发誓从此戒掉旱烟。
进城后,老张夫妇才真切体会到,城里的生活,几乎全靠钞票来打点,包括用的水,吃的菜。老两口感慨:在乡下,很多东西都无需花钱的。所以,他们特别节约,比如,水电气从不乱用;去菜市总爱选便宜的菜买;上街一般不坐车。。。。。。
虽然老张夫妇都双双享受移民养老保险待遇,每月能基本解决在城里的生活开销,但两位老人一来做惯了活计,二来考虑在外打工的儿子尚未婚娶,于是,他们便琢磨着做点事儿赚取些收入。然而,在这繁华的城市,他们以年逾六旬之身,又能到哪儿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呢?他们见着,进城的那些年轻同乡,要么当了餐馆服务员,要么当了超市营业员,要么摆摊开店做起了生意。。。。。。他们也见着,一起进城的正值壮年的的兄弟两口儿,也都有了自己的事干:一个当起了棒棒,一个扫起了大街。他们唏嘘:哎,看来真个是老而无用啊;倘若还在乡下,至少仍可以种种庄稼,养养鸡猪的;可如今,自己不过彷如这城市里临时旅居的客人而已。
有好几个晚上,老两口失眠了。他们还做了几回梦,都梦见自家土地已被江水淹没,自家屋墙上已渐渐长出青苔;那条大黄狗孤独地围着自家院坝转圈儿。。。。。。那天,老张终于从住所楼下的废品收购站那儿获得了灵感:捡废品卖!说干就干。老张就带着老伴,四处转悠,大街头,居民区,甚至垃圾场,都有他们的足迹。瓶瓶罐罐,纸屑铁塑,只要是废品收购站愿意收购的,而又被人们丢弃的东西,他们都捡。由于他们的勤于奔寻,一天下来,有时会卖上二三十元。老两口喜滋滋地盘算着:照此下去,一月挣个千儿几百的,应该不成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协助在外打工的儿子,娶了儿媳,抱上孙子。。。。。。老张夫妇心头涌起一股自豪感:他们也能凭劳动挣钱啦,他们做上了这座城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