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面对死亡
过去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今人的平均寿命比古人长多了。七十不稀奇,八十能自理,争取活到九十几。然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人迟早一死。到了老年,好像马拉松长跑,突然看到了生命的终点。如果再有疾病缠身,也许还会有“生命进入倒计时”的焦虑与恐惧。因此,人到老年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问题:死亡。在死神面前,是惶惶不可终日,还是坦然面对呢?
生与死,无非是人的两种存在状态。恩格斯说“生即意味着死”。谁都有死的一天,这具有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也是天下最公平的事。生是暂时的、相对的,死却是永久的、绝对的。生总是要败给死的。毛泽东说,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又说,假如孔夫子现在还活着,该有2500岁了吧,那世界该成什么样子呢?他甚至对护士长吴君旭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人类繁衍生息数千年,正是逝去的数十亿生命才为今天的人类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周恩来总理在得知患了癌症后,更紧张的投入工作,坦然地说:“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他留给医护人员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快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周恩来面对死神,表现的异常镇静,心中牵挂的是别人。
有人问及重病中的爱因斯坦是否怕死,他说:“不怕,我觉得一切生灵十分和谐一致,个别的生灵开始和终了,生命之树的叶子这片落下,那片长出,难道这值得恐惧?看不出有这种必要。”这真是至理名言,是对生与死最形象最透彻的阐释。
或许有的人只是畏惧死亡时病痛的折磨,挣扎的痛苦。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临终关怀的实施,临终者必将平静的离开人世。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没有人能见证自己的死亡。大多数人,尤其是“油尽灯灭”的老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在亲人的抚慰中安详逝去,不会苦不堪言。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凡参透人生、了悟生死的人,有谁还会在意于死呢?进入老年就应当坦然面对死亡。乐天知命,顺其自然。活着时无愧于心,逝去时了无遗憾。在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并没有随着死亡而灰飞烟灭,后世子孙就是逝去生命的永无休止的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