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古城门忆旧

古城门忆旧

2013-10-19 16:12 作者:西山来人 阅读量:33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安泰城门影玲珑,古人镌?造化工,砖墙台上楼高耸,风烟迢递夕阳中。

休怪故人思故里,怅触乡心托塞鸿,游子垣头歌一曲,铜琶铁板寻古风。

——题记

家乡的小城,是我记忆深处最美丽的风景!它岿然耸立在大凌河右岸,日夜看着河水静地静流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义县儿女,默默地度过了2200多个春夏秋冬。

夏日的午后,小城的天空明净而辽阔,清澈的阳光被树影剪得细碎,洒在人身上,暖暖的,有种说不出的惬意。我从鼓楼沿街向北,要去哪里看看古城唯一遗存的一座城门——安泰们。

在历史上,家乡义县古城是辽西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公元前271年,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成功扩张行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便是史料上记载的“秦开却东胡”。

秦开:战国时燕国名将。武成王时乃以秦开统大军北击东胡,大获全胜,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北境大展,号称拓地“千余里”。燕军又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朝鲜,夺取了辽西和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秦开之功,堪与乐毅媲美。

燕国为了加强对新拓展疆土的统治,在辽西阳乐(今辽宁义县刘龙台镇古城沟)建立了辽西郡。并在以东50里大凌河南岸夯筑土城做为东部治所。这个治所就是现在的义县古城。后为历代郡、州、卫、县治所。

义县古城为略呈矩形的土城。直到明宣德元年(1426年),都指挥楚勇改为土石砖城,后又多次修葺。城池周围九里十步,城墙高3丈,底宽1.8丈,顶宽1.2丈。墙顶上外有垛口,内有栏墙,中间为马道。城墙四周有炮台16座,垛口800余。

有洞形城门四座:东曰熙春,南曰永清,西曰庆丰,北曰安泰。门上皆有重楼。门外皆绕以月城,俗称“瓮圈”。各城门内侧倚墙有登城马道。

西北段城墙因1890年和1930年的两次大雨,被凌河水冲毁,其余因年久失修及解放义县战斗中炮火的袭击,已破烂不堪。1960年前后,除留下残存的北门及附近城墙外,余者全部拆除。

古城外原有护城河。周围九里一百六十六步,河深1.5丈,宽1.8丈。晶莹如碧玉,绕于古城四周;四座方正高大的古城楼,楼顶为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列成的楼脊上装饰兽钷。楼体外?均设置有箭窗。楼与河一古朴庄重,一清秀灵动,相拥相映,经历了无数血雨腥风的洗礼。

护城河上原有桥梁,到民国初年,仅存东门外两座石桥。护城河亦因早年淤积,解放后已变为排水沟或填平。

如今,那些厚重的画面,都已经隐藏在历史的烟尘里随风散去,只留下北门和一段城墙,无声地忍受着经世孤独和千古遗憾。

走进安泰门,苍老的容颜依旧有洗不尽的岁月伤痕。举头仰望,巨大的拱顶多处有青砖脱落的伤疤,高大沉重的铁城门早已拆除,只有两端固定门轴的轴眼还在。是谁?把城门固守如今?我拜谟着那些神圣的灵魂,彷佛又听到城门沉重的开闭声,战马的蹄音在时光里嘶鸣,喧嚣的足迹,浸染了门上沉重的灰尘。城门里究竟发生多少故事,悲壮与屈辱同时在门轴里低吟。

开门和关门,只在一瞬,但历史却走了两千多年年。时光悠悠,曾经尊严无比的城门已伤痕累累,孤寂的屹立,镌刻着年华的飞逝,似乎挺立到永恒。我曾经多次徘徊在城门之下,用手敲打着城墙,看一指指的忧伤被风吹散,听古老的声音在思绪里呜咽。我终于明白,是人们的自以为是,让城门在视线里点点碎落。

登上古城楼,举目四望,四方风物尽收眼底。风清凉如水,滑过指尖,掠过发际,心中不由生出一种超然物外之感。转回身,再看城内:一个个小院参差错落,灰色的屋脊与红花绿树搭就的舞台上,天天上演着寻常百姓、普通人家的喜怒哀乐。多么熟悉而又亲切的场景啊!

是的,这是家乡一座历经风雨的古城,我能想象,那一栋栋被石灰千百次粉刷过的墙壁上,曾经留下数不清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家书”当时俯沉默的背影。在那碧水回环的护城河畔,我也能从一圈圈的涟漪中,看到数不清的女子,用一串串清泪,滴破水面的旧痕,怀念捐躯古城的亲人!

城门在一代又一代人过去中过去,留恋在在一代又一代人回忆中淡忘。古老的城门啊,是谁还在为你低吟浅唱?是谁还在为你守候疆场?

烽火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只有落寞的诗行,与你遥遥相望。

相关文章关键词

《古城门忆旧》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