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交谈录
昨日,我和爱人去看同学斌,他是一家民营大企业的高管,饱读经书,活学活用,思考有深度,做事扎实有远见,我把他当做我终生的老师,受益匪浅,他也欣欣然,再忙,也欢迎我这个学生。
谈到知识与文化,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某人有知识,但没文化。”知识和文化有什么不同呢?谈论的结果,我们认为知识是广博的,外在的,文化是知识在自身的融合转化,是内在修养的体现。当今大学生普遍,知识普及,但做到修养,还需习练,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需要外化转为内化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时的你,浑身散发着清香,两眼熠熠有神。
我们谈到各自向往的生活。斌有能力,有见地,有高度,被一个个大企业所追逐器重,他身不由己奔波其间,但他最向往的生活是闲暇,带小孙子,教他们读经书。“既然答应了,我不能给人扔下不管,等一切完备了,有人接替了,我就下来。”斌为责任坚守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他明天的梦。
“我向往的生活是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身心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但又合乎常理,不太被世人所责难。”我道出了自己生活的理想,直来直去,袒露真心多好,不为自己设障碍,不为任何事所困,热爱就放手做,不喜欢就放下。也许只有自由职业者才能做到,难怪很多人都羡慕我呢!
爱人家在农村,谈到国家政策问题,向斌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如今修高速公路等占有农民的土地给补偿,我爸爸的大田被占,给了三万,这地是大队分的,再过几年就到期了,还不知怎么分配?国家的地,钱给到个人手里,普遍这样。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各地政策还不一,将来怎么算呢?”爱人继续说:“解放前,我老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置办了不少地,他对子女说:‘什么财产都能飞走,地是飞不走的,可解放后,政策一变,土地全没收了,地飞走了。’这些事情怎么讲?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分不清。”
谁能理清呢?斌说:“政策随时代变化,没有绝对的合理,在大合理中掩藏着小不合理,在大的不合理中也有小的合理。”斌给我们讲了商鞅变法立柱为信的故事,“信的写法一边是‘人’,一边是‘言’,说了就要信,任何一次大的变动都需要认同,而认同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斌继续说:“为使分配达到合理,有第一分配,第二分配,第三分配等,内容是按劳分配,按税收调节分配,按福利分配等,怎么细分,也难达平衡和完美。人立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还是仁义礼智信,仁,仁也,做仁德的人,礼不是道理,是秩序,按秩序做,就有了平衡和甘愿。”
斌说,中国哲学,最核心的有三点:一是阴阳平衡,二是五行生克,三是天人合一。儒学讲修身进身之道,道学更偏重生活之道。儒学后来讲的是现实与过程,而佛超脱人与我们看到的自然。
谈到儒释道,我想起基督教,尼采是个反基督教徒,他振臂一呼,对基督教提出的质疑也很有道理,启发很多中外哲人重新思考。我也提出自己的观点:“难道人们千年不变的信奉就是至上的真理吗?它只是让人们在它的轨迹中轮回。大胆思考,敢于怀疑,有自己的主张,才有价值,世界是在探求中前进的,但前提你要学贯中西。”
我们看到的大师都是学贯中西的,你把古代经典学得再透,眼光也是有限,世界文化是一扇窗户,打开窗,新鲜空气进来,花香沁鼻,你会看到更远的天空,听到悦耳的鸟鸣。
谈到写作,斌告诉我要熟读《古文观止》,对你写作有宜,看看古人立意之后怎样安排结构,驾驭语言的?你的文章自然会精炼。多年做企业高管的斌这样比方:“如果把文章立意比做一个企业目标方向,结构就是企业的组织系统,怎么安排,奥妙无穷。”
斌对我说:“古人有三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我常念心中,以此警醒。”
“哪三句?”我生怕事后忘记,拿起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交谈结束,收获多多,我把斌自勉的三句话留在这里,望与所有朋友共勉。
2013年6月10日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