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大山深处的奇迹

大山深处的奇迹

2013-10-19 22:24 作者:刘行宾 阅读量:49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远离都市的大山深处,在德兴市怀玉山脉的孔雀山下,有一个铜金属资源储量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露天矿山,这个矿山就是阴极铜产量中国第一的德兴铜矿。

5月30日上午,记者随中央驻赣及省直媒体同行,穿过轻纱般的雾霭,伴着清凉的细雨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德兴铜矿采矿区、江铜百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铜百泰”)和大山选矿厂,那雄伟壮观的气势,那现代科技的辉煌,那奔流不息的铜金属矿水,给记者的感受是永远的振憾与神奇!

“铜海金山”造就矿山传奇

大中巴穿过茂密的丛林,绕过“九曲十八弯”,终于到达青山环抱的江铜采矿区。站在雨雾迷朦的铜厂采矿区的最高处,雾茫茫的矿区里,一台台巨型电动轮、电铲和牙轮钻机正在紫黄色的露天“铜海”奔忙着。那场景,有雄伟壮观的诗意,更有科幻片里的神奇。

江铜党委副书记汪波指着烟雨中的富家坞采矿区告诉记者,富家坞采矿区是德兴铜矿的接续矿山,与铜厂采矿区仅1.5公里的直线距离,已建成的7.5公里的联络公路把两个采矿区紧密相连,构成了德兴铜矿的主矿区。在主矿区内,己探明铜的储量高达590万吨,铜金属储量全国第一,是亚洲第一大的露天铜矿,也是世界上储量在800万吨以上的八大斑岩铜矿之一,并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第一大铜矿”。

在汪波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德兴铜矿不仅储量大而集中,而且埋藏浅,剥采比小,矿石的可选性好,综合利用元素多。早在1956年的普查勘探中,己发现这里有两个大型斑岩铜矿区,并伴生有钼、硫、金、银等元素。1958年5月,德兴铜矿开始成立后,建成了北山矿,那时,采取的是地下开采;1971年,建成了南山矿,实行的是露天开采。

在铜厂采矿区的电脑临控室,自称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赵书记,给记者介绍起矿区的先进设备时却充满着朝气:“我们不仅拥有154吨的电动轮、16.8立方米的电铲、45R牙轮钻机和Φ5.5x8.5米的球磨机、‘敏太克’地质优化模型,而且拥有全球卫星定位(GPS)卡车调度系统等国际上先进的采选工艺和设备。”

赵书记说,40多年来,铜厂采矿区已形成日处理矿石10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品有铜精矿、硫精矿、电积铜。2003年,矿山产铜12万多吨,约占全国铜产量的四分之一;同时,年产黄金超5吨,白银20吨以上,是中国第一大的伴生金矿和伴生银矿。

“2001年,我们对破产后的富家坞铜矿成功收购后,使整个德兴铜矿的服务年限延长至50年。去年,我们实现营业收入1759亿,是我省首个突破百亿的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有色第一矿,并跻身世界先进铜矿行列。”说这话时,白发微生的赵书记充满着士气。

热血青年发现惊世矿体

“德兴铜矿在唐、宋年间就有开采的记载。但揭开德兴铜矿神秘面纱的却是宜春青年徐民爱。”在前往“江铜百泰”的途中,德兴铜矿党委宣传汪小卡部长给记者讲述了德兴铜矿被发现的事故。

1953年,从长春地质学院毕业的宜春籍学生徐爱民,跟随地质部中南地质局第四O九地质队来到德兴县普查铅锌矿的储藏量。到达德兴后,队长谢钦尧除了看到《德兴县志》中有古人在德兴采铜炼铜的零星记载,还在实地考察时发现了遍布山野的采矿老窟窿里有黄铁矿、黄铜矿。根据这一发现,谢钦尧建议对德兴进行矿藏普查,并任命徐爱民为普查组组长。

1956年的初秋时节,德兴市的怀玉山脉,层林尽染。徐爱民、刘从俭、邓可菁等十几位大学生,一边穿梭在林中小径,一边将斑岩体圈点在地质图上。经过对地表、老窟窿取样分析,徐爱民认为:老矿洞铜矿的含铜量只有部分达到工业品位;地质资料中没有发现较富集中的铜矿体,不足以评价铜厂矿区的远景。

然而,为了彻底查清德兴铜厂铜矿区的远景价值,中南地质局专门组建了中南地质局第四二O地质队,并派工程师杨庆如到铜厂踏勘。在铜矿区考察了5天后,杨庆如认为铜矿仅有接触带有部分铜矿,并建议徐爱民在接触部位(千枚岩与斑岩接触部位)进行槽探和浅井揭露。徐爱民和邓可菁随即布置槽探、浅井。通过取样分析,徐爱民仍然认为千枚岩拉岔含铜量低,达不到工业要求,而向斑岩拉岔超过10米取样化验,发现含铜量达到工业品位。

面对这一现象,徐爱民蹲在带岔的浅井边发呆。许久,他脑海里灵光一闪:斑岩是否普遍矿化?有了这一想法,心情异常激动的徐爱民将自己的发现首先告诉了队长张浩。张浩听后,高兴地说:“赶快拿出方案来!”

于是,徐爱民和孙南圭顾不上方案的成熟与否,大胆地提出了铜厂铜矿属细脉浸染型(斑岩铜矿)铜矿体,并写出了专题报告,向中南地质局申请转勘探。

接到徐爱民的申请报告,中南地质局却以"地质依据不足,不予勘探"为由,拒绝并否定了徐爱民的转勘探申请。就在普查组快要结束普查撤离德兴的时候,张浩决定派徐爱民亲自到中南局向领导当面申请转勘探。

当时,正值春雨暴发之际,徐爱民只好冒雨走德兴、乐平,换乘火车到汉口。一到中南局,他就向岩石、矿物鉴定专家蒋蓉总工程师汇报。经据理力争,蒋蓉决定给他五千米钻探任务,但要提交五千吨铜的储量。

为了争取时间,徐爱民返回德兴时只好坐船渡江。可当他到达长江码头时,只见江水汹涌、浊浪翻滚,渡轮己被停开。徐爱民只好花20元钱雇了一条小船横渡长江。

回到铜厂矿区,徐爱民和孙南圭加班加点制作了《德兴铜厂铜矿区第三、四季度地质勘探设计书》。当年7月中旬,隆隆钻机终于惊醒了沉睡于大山深处的矿区,钻机所到之处,竟然全是铜矿。

接到徐爱民的报喜电话,蒋蓉将信将疑地派工程师翟佑华到铜矿区检查。翟佑华到达矿区时,钻机已打到了380米的深层,钻探证实:孔雀山下都是矿体……

吃干榨尽只为变废为宝

站在“江铜百泰”一线天污水处理厂的工作台上,记者见到浊黄的金属废水正在经过硫化工艺流程、镍钴回收工艺流程和HDS酸性水处理工艺流程,形成漂浮在水面上的金属泡沫最后使废水达标排放。

“江铜百泰”的兰军告诉记者,德兴铜矿矿石中除了主产金属铜外,还伴生有金、银、硫、钼等许多成分,其中金银产值占矿山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上个世纪80年代,德兴铜矿就开始了伴生金银补充勘探工作,扩大了矿区开采范围,新增了矿石资源储量,为金银回收利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矿山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有可采储量日益减小,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在工业铜矿体附近又有大量的低品位矿石伴生产出。资料显示,露采境界内低品位铜矿石含铜金属量51万吨,相当于新增一座中型铜矿的地质储量。

为做到资源综合利用,德兴铜矿1993年对铜厂矿区的资源情况和含Cu0.25-0.3%的低品位铜矿石入选等课题进行了技术分析与研究。通过论证,将品位在0.25-0.3%之间的低品位铜矿石混入工业矿石(Cu0.3)中混选,在露采境界不变、投入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可多回收铜矿石1.65亿吨,平均剥采比可降低0.48%(绝对值),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2003年以来,铜矿根据价值优先的原则,优化工业指标,采用当量(综合)品位指标进行矿体二次圈定,对部分铜品位在0.25-0.2%或更低而含有益元素高的含铜废石进行充分回收与利用,进一步增加了低品位矿石的利用量。截至2012年底,共多利用低品位矿石880万吨,多产铜金属量1.6万吨、黄金1106公斤。

兰军说,达标排放是矿山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环保课题。德兴铜矿突破行业局限,从2004年起,利用江西化纤化工有限公司的废弃物电石渣,替代石灰处理酸性水的试验取得成功,2008年,该项目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德兴铜矿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大力回收废石与酸性水中的铜资源,1997年在排土(废石)场建成堆浸厂,将含铜品位0.05-0.25%的剥离废石集中堆放在一起,形成喷淋场,利用细菌浸出、萃取、电积新工艺,每年从废石中回收阴极铜1100多吨。

为做到吃干榨尽,加大酸性水的处理能力,德兴铜矿还与加拿大百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利用生物硫化法回收酸性水中的铜资源,每年从酸性水中回收800多吨铜金属,取得了可观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半自磨车间书写国产传奇

大中巴从南山采矿区,绕过六十六道山弯,进入群山环抱的大山选矿厂。走进机器轰鸣的大山选矿厂半自磨车间,记者见到一台台国产半自磨机在不停地运转着。

赵书记指着高大的球磨机告诉记者,大山选矿厂成立于1998年,是德兴铜矿主流程单位之一。铜厂采区和富家坞采区的矿石输送到这里,经过粗细、中细碎和球磨的碎磨流程,再进入浮选工艺系统,最后生产出粉沫状的铜精矿和硫精矿,再输送到贵溪冶炼厂冶炼。

赵书记说:“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引擎和催化剂,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江铜作为国内铜业领军企业,承担的是行业的责任,因此,江铜高度重视涉及到全行业领域的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国产化工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实行设备国产化,江铜专门设立了国产化奖励基金,每年拿出近百万元,根据各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分阶段、分梯度对各国产化项目逐一进行奖励。从2009年至今,江铜连续四年,共拿出360万元奖励资金,对材料备件国产化成果进行了奖励,富家坞重要成套设备国产化替代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极大的提高了技术人员推进国产化工作的热情。

“除了国产化,江铜还选择与大中小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携手,采用合作制造、联合开发等方式,共同提高国产化水平。”赵书说,近几年来,江铜分别与中信重工、太原重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中冶集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力支持配合他们开发大型装备。经试用、改进、提高,这些国产化设备达到甚至超过进口设备的性能,打破了国外产品在国内的垄断,打压了进口产品的价格;与此同时,江铜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外矿业公司设备考察团,不少设备已出口到国外,跻身国际市场。

据介绍,去年3月,由江铜首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铜工业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验收,其中,江铜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联合研制的200立方米充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填补了我国超大型选矿设备研究及应用的空白,打破了超大型浮选机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

“2010年8月,我们和中信重工联合研发的Φ10.4×5.2米半自磨机和Φ7.32×10.68米球磨机在德兴铜矿安装成功,打破了大型矿用磨机制造界长达100年的国外垄断局面,获得了‘中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功勋用户’称号。不仅如此,我们还先后向伊朗等国外企业出口了玻璃钢电除雾器、闪速炉重油喷嘴等闪速炼铜关键设备。”说起自己的国产传奇,赵书记满是兴奋。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通过设备的国产化,江铜先后为设备的更新改造和重大项目建设节约投资8.8亿元。在德兴铜矿13万吨扩能项目中,单电铲国产化一项就节约投资3.5亿元,Φ10.37×5.19m半自磨机和Φ7.32×10.68m球磨机等国产化,节约投资1.47亿元,200m3大型浮选机等国产化,节约投资也在6000万元以上。在清远江铜10万吨阴极铜项目中,除部分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为外购进口外,几乎所有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设备国产化率近100%,堪称江铜国产化的样板和奇迹。其中,仅电解机组国产化一项,就节约成本50%。

“国产化对我们已是一种习惯,一种提升民族精神的荣誉。我们将继续联手科研机构和装备制造企业,深入探索国产化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啃下关键核心设备国产化的‘硬骨头’。”离开大山选矿厂时,赵书记如是说。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大山深处的奇迹》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