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 青年蒋经国在赣州

青年蒋经国在赣州

2013-10-13 15:26 作者:刘行宾 阅读量:61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为官一任,主政一方,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口碑。在赣州,只要人们盘点历朝历代年青官员的政绩,首推的就是抗战时期的青年蒋经国。青年蒋经国为什么会在赣州人心中留下抹不去的印记?

我省女作家胡辛在《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一书中说:“他曾称赣南是他地地道道的故乡,那方热土,怕不只是有过他的事业,更烙记下他的爱情……”

那么,将赣南称为故乡的青年蒋经国究竟在赣州做了些什么?“五四”青年节前后,记者沿着赣州古城墙下那些与青年蒋经国有关的遗迹进行了多次探访,了解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故事对激发当代青年人的爱国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市民心中的热血青年

沐浴着和熙的阳光,记者首先经郁孤台在赣州市城西北的贺兰山下,找到了那间紧挨赣州古城墙的凸字形仿俄式建筑,蒋经国在赣州的故居——花园塘1号。

在花园塘1号外那个绿树成荫、飘溢着白玉兰幽香的园子里,满头银丝的刘先生向记者介绍,1937年春天,在苏维埃经历过冰天雪地近13年磨炼的热血青年蒋经国,携妻带子回到了浙江溪口老家。一年后,蒋经国应时任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之邀,赴南昌出任省保安处少将副处长、新兵督练处长。1939年,日军进逼南昌,新兵督练处迁往赣州,同年6月,不到30岁的蒋经国在赣州就任江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0年兼任赣县县长。当时,花园塘1号就是蒋经国和他从苏维埃带来的妻子芬娜(后蒋介石为其取名蒋方良)和儿子、女儿的居所。

刘先生回忆,1939年以前的赣南为粤军控制,既是连接东南和西南的桥头堡,又是“前方的后方,后方的前方”。当时,赣南黄、赌、毒盛行,土匪恶霸作乱。蒋经国到任后,踌躇满志,提出了建设新赣南的口号。1940年11月,在第四区扩大行政会议上,他制定了《建设新赣南第一次三年计划》,决心在3年内实现“五有”目标。刘先生说,当年,他每次随家人过八境台下的浮桥进城时,就会看到城墙上醒目的建设新赣南的“五有”标语: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书读。

那时,刘先生刚刚高小毕业,但日寇给国民带来的切肤之痛,使他懂得了关心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在当时的环境下,建设新赣南的标语、口号带给人们的是一股奋进的新风。1940年暑假的时候,刘先生到省立赣州中学附近的礼堂去听蒋经国讲话,他坐在礼堂后面蒋经国进入会场经过的地方。刚坐定,一位同学悄悄地对他说:“蒋经国来了!”他抬头一看,一个梳着西装头,身穿白色短袖衬衣的青年人面带笑容,快步走上了讲台。

当时,蒋经国讲的是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他没有讲稿,也没拿话筒,像个节目主持人,在台上边走边讲。大意是国难已当头,战事正紧张,日本鬼子不消灭,中华儿女无福享。同学们要努力学习,锻炼体魄,立志做国家民族的栋梁,准备参加赶走日本鬼子,建设新赣南。他联系自己在苏联13年冰天雪地困苦磨难的经历,勉励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学习本领,吃苦耐劳,不要贪图享受,不要追求“飞机头”(头发擦油梳成流线型),不要追求吃得好、穿得好。当时,蒋经国说,1925年他前往苏联做工时只有15岁,母亲将亲手缝制的棉背心穿在他身上,到达苏联后,他的衣服都换上了“洋服”,而那件棉背心却一直温暖着他。那时,生活十分辛苦,有黑面包吃就不错了。大家要准备为建设新赣南作贡献。他特别提醒大家:毋忘国耻,日本鬼子屠杀了我们很多同胞。他母亲毛太夫人是被日本飞机炸死的。他赶到溪口安排母亲的葬礼时,在母亲遇害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了“以血还血”四个大字,既是警示自己,也是提醒国人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刘先生回忆,当时,青年蒋经国在演讲时有时激动,有时悲愤,有时还讲点笑话,唱几句儿歌,调动听众的情绪。刘先生依稀记得有首儿歌是这样的:“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他边唱边用手比划,还挥动手势让大家跟他一起唱,给人们的印象是亲切、随和,几乎没有官架子,在路上与人相遇,他总是笑着与人打招呼,遇到民众,都能打开话匣子,天南地北,任意交谈。

刘先生介绍,在赣州,蒋经国大张旗鼓建设新赣南,独树一帜,别出心裁,有些做法令人感到耳目一新。他主政赣南新政之一,还开办了民众接待室,就是规定每星期四下午,亲自接见民众,老百姓可以到民众接待室告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反映,与现在信访局不同的是,蒋经国有事外出,老百姓还可以拦路告状。这事轰动赣州,老百姓奔走相告,含冤受屈的人也产生了一线希望。由于蒋经国接见民众,解决了不少问题,为老百姓办了几件好事,蒋经国的传奇色彩就更浓。

查禁黄赌毒的“蒋青天”

坐在蒋经国故居的办公桌前,刘先生继续回忆说,除了那次演讲,他还先后听到一些关于蒋经国在赣南查禁烟、赌、娼的事。当时,蒋经国目睹战争带来的灾难,治安的混乱和社会风气的颓废,他带着紧迫感,到任第十天就宣布了“三禁一清”政策。禁烟、禁毒、禁娼,肃清土匪,目的就是“除暴安良”,恢复社会秩序。蒋经国给众多的烟民限定一年的勒戒期,规定从1940年7月1日起,所有查获烟犯,无论种、运、吸、售,全部处以极刑。

刘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赣州有个富商之子吸毒被捕,家属买通警局表示愿出资捐赠一架飞机,时任国民党省主席的熊式辉表示赞同,急电蒋经国放人,蒋经国却给熊式辉回复:“电到已枪决,无从挽回。”为了抓赌,蒋经国还化装成卖馄饨的小贩,亲自带队捣毁了广东某中将军长开设的赌场。之后,原本有恃无恐的地方豪强开始人人自危。在禁赌的过程中,蒋经国还要求被抓赌徒,必须在赣州公园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前罚跪3天。当时,有一个警备司令的太太被抓,也被罚跪,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这一事件不仅震慑了赌徒,而且轰动了整个赣州城。

倚着古城墙,望着泛黄的江水,刘先生指着离八境台不远的坛子巷对记者说,当时,那里是赣南娼妓集中的地方,它临近码头,紧靠过去的繁华市区,以前商人乘船从八境台上来,就会到那里寻花问柳。为了禁娼,蒋经国下令赣州所有妓院一律关闭,同时开办妇女工厂,安排妓女从良,给以生活出路。

面对跨江而过的浮桥,刘先生说,蒋经国主政赣南其间,还走遍了当时赣南11个县的乡、镇、村,步行2850公里,经过924座桥,了解到有714座是要整修的、有84条路是很难走的。随后,他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进行了修整。

据刘先生介绍,在赣南新政实施前,赣州150万人口中有九成以上是农民,粮食严重短缺,除了开采矿山,全区没有像样的工业。蒋经国一方面吸引沿海内迁资本到赣南开办工厂,一方面推动成立纺织、碾米、制糖等小型工厂。

赣州市博物馆的刘灯明先生介绍,蒋经国主政赣州,也许并不是出于其本人的意愿,但客观上带来了赣州的全盛时期。1943年11月,美国记者艾特金森在《纽约时报》报道称,蒋经国的改革使得赣南地区面貌一新。战前,赣州只有3家工厂,此时已有44家工厂。通过一年两作及新的农耕方法,赣南原本是粮食严重短缺的地方,现在的产量已足可供应10个月的消耗量,预计到1944年可完全自给自足。“中国方面的有识之士都一厢情愿地高谈中国的现代化,却只有赣南在真正的推行。”艾特金森感叹道。在他眼里,赣州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最干净的城市。

定南鹅公镇调处械斗

在定南县鹅公镇政府,镇长黄斌告诉记者,抗战时期的赣南盛行械斗之风。身为专员的蒋经国,曾深入鹅公镇田心村化解腥风血雨的械斗。

黄斌介绍,鹅公镇是离定南县城120多公里的一个偏僻山村,村里住着彭、叶两大姓。彭姓的力量比叶姓强。当时,彭姓的人不管县里怎么禁赌,照样去赌。时任县长袁侠民按照蒋经国的指令派人去那里查赌,彭姓的赌徒把叶姓的一个警司打死,惹怒了叶姓的人,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械斗。

面对械斗,县长袁侠民毫无办法,只好请蒋经国出马。蒋经国了解到情况后,认为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采取一分军事九分政治的办法化解矛盾。于是,蒋经国带着一个部下赶到鹅公镇。在田心村,他首先找到彭姓家族族长,告诉他只要把凶手交出来,就不追究其他人。在惩罚了凶手之后,蒋经国立即向彭、叶两姓村民宣传抗战形势,告诉他们大家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中华民族应该团结抗战,保家卫国。一听到团结抗战,保家卫国,村民们感到自己做得不对。于是,蒋经国就叫彭、叶两姓的族长跟他一起喝酒。酒后,双方订了个和解协议,并把双方所有的枪支弹药和械斗凶具交了出来。黄斌说,事件平息后,鹅公镇彭、叶两姓不仅恢复了互不嫁娶的婚事,而且从未发生过械斗。

平息械斗的当晚,蒋经国并没有到县衙去住,而是住在叶姓的一间小土楼过了一晚。离开定南前,他还在乡公所墙壁上写下了“大公无私”四个字,号召民众团结抗日,共建新家园。

蒋经国离开田心村后,叶姓村民在蒋经国住过的土楼窗口外写下了“清风”二字,以期以后的官员也能像他一样秉公办事,两袖清风。记者采访时,该土楼窗外的“清风”二字仍清晰可见。

培养志同道合的公仆

在赣州郊外赤珠岭三青团青干班遗址,赣州市民钟阿姨回忆,在赣州,蒋经国还努力找寻和培养志同道合的干部,共同建设他心目中的“新赣南”。1939年8月,他首先在赣州郊外赤珠岭、黎芫背举办“三青团干部训练班”,意在做到行新政用新人。

钟阿姨介绍,蒋经国的干部队伍有几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留苏的同学,第二部分是从保安司令部带来的人。蒋经国认为,要在赣州这么大的一个地方推行他的新政,没有一批好干部是不行的。因此,他办了三民主义青年团、江西青干班、赣州公仆学校、江西地方政治讲习院。同时,他还自己办了干部训练班。

在干部训练班,蒋经国和受训的青年们同甘苦,冒着朝雾,踏着晨曦,赤脚跑步。有一天,他要求学员赤脚跑到新赣南农场,和农民进行体育比赛,蒋经国第一个出场,和一个老表比赛摔跤,结果被老表摔倒在地。最后一天,学员们凌晨2:40分就吃完早饭,蒋经国带领大家在大风大雨中跑上了赣县最高的崆峒山,举行结业典礼。当时,蒋经国说:“我们的训练,最重要的是洗心。每个人应当反省自己是否把心洗干净了,是否有了洁白的良心。赣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有的就是新的政治作风。”

钟阿姨介绍,当时的干部叫公仆,每个人身上都有公仆二字的胸徽。那时,蒋经国最器重是两个县长,一个是上犹县的王继春,一个是南康的王后安。王继春所有的财产只有一双烂皮鞋,一个烂藤箱,一床旧被子。1942年底,王继春积劳成疾,住进省立医院。因一贫如冼,县政府汇去500元给他治病,他得知后却叫勤务员汇回了上犹。院方嫌他小气,不给他好药吃。1943年3月,王继春病逝。

在王继春追悼会上,蒋经国声泪俱下,亲自宣读了《哭王继春之死》的悼词。他认为,王继春不是病死的,而是腐败社会吞噬的。他说:“那个医院是腐败社会的缩影,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的死活。把活人治死了……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人把人当作货物,这到底是什么世界?”

在赣州,蒋经国不还培养了3000多名基层一线的青年干部。正是这一批青年干部推动了新赣南的建设,使蒋经国的“三年计划”得以完成。据钟阿姨介绍,蒋经国主政赣南时,对不良分子决不手软,当时,赣县有个叫任锡章的“仇货检查队”(任务就是查禁日本货)干部勒索了广益昌商号三百个大洋,蒋经国知道后,就把任锡章枪毙了。

钟阿姨还告诉记者,那时,赣州的马路只有阳明路、解放路、中山路、文清路、西津路,蒋经国来了以后,加开了大公路、百胜路(现赣江路)、文清路。北门原来是过渡的,他建了座浮桥纪念他的母亲,叫忠孝桥。东门的浮桥也是他修的。

采访时,记者发现,赣州80岁左右的老人大都说青年蒋经国是一个清官,他在赣州搞的“二五减租”把老百姓帮地主耕的田租100斤租谷,分四年减光,四年以后,田地就是老百姓的。

据悉,当时的“新赣南”引发全国瞩目,政府要员,社会名流纷至沓来,1939年春以前,熊式辉当了九年省主席未曾涉足赣南一步,蒋经国收拾烂局以后,他不仅常来赣州,有时还在赣州长住。

钟阿姨说,到1945年2月,在赣州“大展宏图”的蒋经国奉蒋介石之召,离开了他深爱着的赣州这方热土,开始赴重庆出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其“赣南时代”也划上了句号。

“我内心始终在热爱赣南,夸耀赣南。因为赣南山水的价值,在我的心目之中,已不止是其山容水色,已经是在情感和精神上了。”据考证,蒋经国曾如是说。

《青年蒋经国与赣州的那些事》延伸报道之一

花园塘1号内外的恋情

在赣州,蒋经国除了建设新赣南,给赣州人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还“烙记”下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与俄罗斯姑娘芬娜的爱情

花园塘1号蒋经国的故居很像山林里的小木屋。在木屋外的庭院内有一株枝叶繁茂的白玉兰树。据刘先生介绍,这株白玉兰树是蒋经国1941年亲手为他俄罗斯妻子芬娜种植的。在小木屋的西厢房里,记者见到了多幅蒋经国与芬娜的合影照。刘先生说,这间凸字形仿俄式建筑是为了俄罗斯姑娘芬娜能依稀想起一些故乡的影子而精心设计的。

据悉,房子的女主人芬娜是在苏联重型机械厂工作时,与当时名叫尼古拉的蒋经国相识的。那时,蒋经国被芬娜的美丽容颜所吸引,两人开始交往,并沉浸在热恋之中。1935年3月,25岁的蒋经国和芬娜结婚。当时,芬娜并不知道她所托付终生的青年,是来自中国最有权势的家庭。很快,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艾伦(蒋孝文)。

当时,在公众场合尼古拉就是“蒋经国”,芬娜就是蒋方良,但回到这间小木屋里,就只有芬娜与尼古拉了。每次回到小木屋里,蒋经国还是和在俄罗斯一样,公开拥吻妻子,这让当时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看了觉得惊讶与别扭。刘先生介绍,当时,蒋方良在朋友圈中很受欢迎,虽然贵为蒋经国的妻子,但从来不以显贵自居。家中所用的饮食都是四菜一汤,有客人来,也只能一人加一盘菜。

刘先生还告诉记者,当年,蒋经国与蒋方良的孩子到赣州城东镇中心小学去读书,老师查询孩子父亲的职业,孩子顽皮地回答:“爸爸做专员,爷爷是皇帝。”据说,这是一位姓金的卫兵教给孩子的。蒋经国知道后,严厉责罚了孩子们和那个卫兵。

与南昌女子章亚若的婚外恋

在小木屋的西厢房里,记者除了见到一幅蒋经国之子——蒋孝严全家合影,还在窗台下见到了蒋孝严2003年来这里凭吊时写下的“千丝万缕情,海枯石烂坚”。据悉,来花园塘1号参观的游客除了对“千丝万缕情,海枯石烂坚”情有独钟外,更多的是对其背后的故事——蒋经国与章亚若的婚外恋情充满好奇,尤其是南昌来的游客。

刘先生指着墙壁上的“章亚若与双胞胎孝慈、孝严合影”对记者说,章亚若,原名章懋李,1913年(民国二年)出生于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四五岁时在家学习诗词、书法,并学着操植作七步诗让父亲章贡涛惊讶。六岁起,她跟随做律师的父亲在南昌读小学,并自作主张将“章懋李”改成了“章亚若”。章亚若生得肌肤雪白,圆脸齐发,聪明活泼,能歌善舞。中学时代,章亚若显露出不凡的文采,是南昌女子中的风云人物。15岁时,章亚若与18岁的表哥结为夫妻,后因性格不和,最终以丈夫吞金自尽而结束了这段婚姻。当时,章亚若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一双4到7岁的幼子。丈夫死后,一家4口的生活重担都落在了她的肩上。抗战开始后,章亚若与婆婆一家四口逃难到了赣州,并住进了大新开路42号。

刘先生说,大新开路42号与赣州新赣南专员公署仅一箭之遥,1939年春,蒋经国帮助26岁的章亚若找到了工作。当时,章亚若高高瘦瘦,样貌也很漂亮,后来,她被安排到蒋经国的专员公署秘书室做文书。蒋经国批好了文件,她就把它带出来拿到秘书室,或者各个其他科室。下面有文件拟好了稿子又交给她,送到蒋经国办公的地方。

那时候,章亚若是新赣南专员公署的一枝花,后来由蒋经国安排进了江西三青团青干班第一期受训。日机空袭赣州时,章亚若没有一点小姐的骄气,抢救伤员时弄得满身血污,蒋经国十分赞赏,让报纸宣传她,并亲自拟定新闻标题“往日游手吃闲饭,今日战场背伤员”。

“她是蒋经国生命中遇见的第一个中国女人,且又长得漂亮能干,时间一久,他把对日寇的恨、对母亲的爱全部凝结到了章亚若身上,彼此便滋长出情苗。”刘先生如是说。

爱有多深遗恨就有多深

刘先生介绍,1941年9月,怀有身孕的章亚若被秘密安排到桂林生产。为避蒋介石、蒋方良的注意,蒋经国以“赴广西考察县政”为名,悄悄潜赴广西桂林。就在蒋经国于1942年农历春节前往桂林探视团聚时,章亚若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据说蒋介石按蒋家字辈为之取名孝严、孝慈。章亚若在桂林产后不久,蒋经国到西北游历。这次西北之行,是仓猝中安排的,而且正是章亚若产后不久需要照料的艰难时刻。

1942年8月,蒋经国从西北游历回来。这个月的一个晚上,章亚若被人邀去喝酒,回来后,感到身体不适,被送进桂林市医院救治,不料,竟被医生打下一针后离奇“病逝”。对于章亚若的死因,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是一个迷。据蒋经国的宜丰籍秘书漆高儒回忆说,有一天,戴着墨镜的黄中美与徐季元(两人都是蒋经国的秘书)来到他的办公室,黄愤愤然地说,章亚若在桂林太招摇了,本来应该在桂林隐身的,却频频参加外边的应酬,完全以专员夫人自居,这将影响蒋经国的前程,让蒋介石知道了那还了得。黄中美声称,为了蒋经国的政治前途,只有把她干掉。徐季元不赞同黄的计划,连声说,蒋经国和她总是夫妻一场,干掉了她,蒋经国会很难过的。而黄中美却辩称,蒋经国的政治前途胜过一条女人的命,徐季元要黄三思,黄斩钉截铁地说:“我会负责。”黄中美放话杀章亚若的3周后,章亚若果然在桂林“病逝”。

刘先生说,章亚若死后,蒋经国不仅戴着墨镜掩盖眼中的泪水,而且她的死成了他“永远的十字架”,他不但未能前去送葬,而且一对双胞胎儿子也只好托孤他人。我省女作家胡辛在《蒋经国与章亚若之恋》一书中说:“她与蒋经国短暂的爱恋却分明是刻骨铭心的生死恋。年老病重的蒋先生昏迷中对亚若的呼唤,昭示着爱有多深,遗恨就有多深!她是他能带走的一片云,他曾要她彼此以“慧风”“慧云”相称,孰知风云含着伤心的玄机啊!”

据刘先生介绍,蒋经国与章孝严、章孝慈父子之间40年没有单独见过面,直到1987年蒋经国病重之时,才和他们见了面。这段婚外恋情带给蒋经国、章亚若和章孝慈、章孝严兄弟的是长久的苦涩。章孝慈、章孝严这对孪生兄弟,后来在不幸与磨难中脱颖而出,并有了“蒋”姓的名分。

《青年蒋经国与赣州的那些事》延伸报道之二

赣州与蒋经国有关的遗迹

青年蒋经国主政赣南期间所做的一切不仅成了赣州市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且赣州古城墙内外还保存着一大批与其有关的遗迹。

花园塘1号的《新赣南家训》

在花园塘1号客厅的东边墙壁上,记者见到一块书有《新赣南家训》的匾额。刘先生指着堪与《兰亭序》比美的《新赣南家训》告诉记者:“它是70多年前广为流传的治家格言,这个带有传统色彩的家训,是蒋经国主政赣南时主持制定的。它源自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据悉,1988年8月,广东省老省长梁灵光夫妇应时任省委书记毛致用、省长吴官正邀请,到江西参观、游览,特意参观了花园塘1号旧居。

刘先生介绍,蒋经国当年在花园塘1号居住时,除了喜欢在屋后的跑马场煅练身体,还在“齐园”接待过不少政要和各方面人士。旧居于1988年被列为赣州市市文物保护单位,经多次修葺并对外开发,每年到这里参观旅游的国内外嘉宾络绎不绝。目前的蒋经国旧居,重现了蒋经国在赣南时期的生活和办公的情景,墙上的《新赣南家训》是花园塘1号最为人们称道的文物。

鉴于其对当代青年人仍有教育意义,记者将其抄录如下:

东方发白,大家起床,洗脸刷牙,打扫厅房。天天运动,身体健康,内外清洁,整齐大方。时间宝贵,工作紧张,休息睡觉,反省思量,吃饭吃粥,种田艰难不忘;穿衣穿鞋,要以辛苦着想。事事宜先准备,免得临时慌张。

春天栽树木,夏日造谷仓,秋收多贮藏,冬季种杂粮,夏衣春天做,冬衣秋季量,天晴修房屋,天雨补衣裳,户户养鸡鸭,家家畜牛羊。处处要节约,无事当做有事防;时时要储蓄,有钱应作无钱想。青菜豆腐最营养,山珍海味坏肚肠;服装器具用国货,经济耐用顶适当。

父母教子女,兄长告弟妹,勿贪钱财勿说谎,戒烟戒赌莫游荡。生活要刻苦,婚丧莫铺张;待人要诚恳,做事要有常;态度宜从容,举止要端方;友爱兄弟,孝敬爷娘,妯娌和睦,一家安详。不听闲话,自己有主张;不管闲事,埋头干一场。祸从口出,休要说短论长;病从口入,卫生不可不讲。做过善事,不记心上;受人恩惠,永久不忘。遇困难,不彷徨;处顺境、不夸张。做好事,莫宣扬;做坏事,莫隐藏。人家急难相援助,人家成功要赞扬。口角诉讼,两败俱伤;大家规劝,互相帮忙。引诱亲友做坏事,欺人欺己昧天良。

甘心卖国当汉奸,辱祖辱宗害亲房。不论农工商学兵,都做堂堂好儿郎。政府机关去服务,多求进步图自强,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放弃一时安乐为民族。男女老少受军训,全体动员拿刀枪。人人都是中国兵,个个都去打东洋。国难已当头,战事正紧张;日本鬼子不消灭,中华儿女无福享。有钱快出钱,有力快出力,壮丁去当兵,老人看家乡,妇女耕田地,儿童上学堂,大家一条心,赶走日本鬼,共贺大胜利,建立新中国,万岁万岁万万岁!

据悉,赣南是蒋经国当年政治生涯的起点,为了治理赣南,他立下新赣南家训,严格要求人人熟背,现在当地岁数大的老人家,还有人能背得出来。

2009年赣台会期间,时任省委书记苏荣特地向蒋孝严介绍,当年蒋经国先生也曾在赣南地区工作。此话再次勾起蒋孝严的诸多回忆,他情不自禁向现场嘉宾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曾经在赣南和南昌度过,并透露自己至今想念赣南,“下次有机会还要去看看。”

收留儿童的虎冈儿童新村

驱车过东河大桥,在赣州城东北郊与八境台隔河相望的虎岗儿童新村,记者见到一座山门,山门门柱上镶刻着赣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虎岗儿童新村旧址。不过,其字迹已被广告牌遮盖着。在虎岗儿童新村旧址,记者见到了儿童乡公所、小会场、膳堂、宿舍、教室及蒋经国旧居。

市民钟先生介绍,抗战时,赣州流亡儿童很多,为了收留流亡儿童,蒋经国在这里办了一个义童教养院,一个贫儿教养院,专门吸收穷苦儿童,有的是流亡儿童,有的是赣州市民家里很苦的儿童。后来,他看到光这两个儿童院不够,就在这里设了一个儿童新村。

1943年6月,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中华儿童新村在虎冈成立。“人人有书读”是新赣南的五大目标之一,当时,蒋经国规定每十家一甲,每天要念两小时书,保办保国民学校,乡办乡国民学校,专员公署自己办高中以及职业学校。中华儿童新村便是活生生的示范,儿童新村以正气小学为主体,还包括一个幼儿园。

儿童新村创办初期,有1200多名学生,很多是无家可归的难童。毗邻儿童新村,还创办了正气中学,仅用一年时间,学校就建立起礼堂、教师、宿舍、图书室,操场等主要设施,并开始招生。7月20日,中华儿童新村举行开幕典礼。

儿童新村开幕典礼后不久,日本飞机炸了虎冈,当时,飞机到了头顶上,孩子们才从教室里撤出来。他们有的躲到树林,有的躲到草堆里。为了保证安全,学校每天派一个学生到山顶上去值班,观察赣州市的动静。值班的学生要是听到赣州市放警报,就会摇响手中的警报器

钟先生说,当时,蒋经国工作之余常来儿童新村和孩子们一起玩乐,消除他们心中的恐慌。有时候,他也会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乘凉,为他们讲述自己在苏联时的故事。据介绍,从儿童新村小学毕业的孩子,可以进入紧挨着的正气中学。正气中学的名字,来自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是蒋经国起的名。那时时兴一首歌:太阳出来照虎冈,冈上青年脸发光,齐声做长啸,好像老虎叫,一啸再啸魔鬼影全消,新的世界来到了。

据介绍,那时候,虎冈清晨的清寂,每天都被这激昂的歌声所冲破,歌词是蒋经国自己写的。

正气中学学生出操时队伍都很整齐,和其他的学校都不同,一看就知道是正气中学儿童新村的。当时,蒋经国提出的口号是到天空去,到海洋去,到矿山去,到工厂去。他要求学生切切实实求学问,辛辛苦苦练身体,清清白白学做人。

平抑物价的“交易公店”

除了虎冈儿童新村,“交易公店”也是80岁以上的赣州市民心中抹不去的“遗迹”。

据钟先生介绍,1940年夏秋季节,赣州的粮食十分的紧张,粮商们都把粮食囤积起来,抬高物价,上午一百块可以买到五十斤米,到了下午却只能买到五斤。为了平抑粮价,蒋经国除了派出军警去督查,还鼓励市民举报。同时,他还亲自化装成客商去核查粮价。在核查的过程中,他听说涌金门城门口有一家粮店储存了很多粮食不卖,准备涨价。得到这一消息后,蒋经国带着一根扁担两个麻织袋到店里问老板有没有粮卖,那老板说没有粮卖,蒋经国说他买一担,一百五十斤。这时,老板对他说,如果真的要,就到里面去看。蒋经国进到店里一看,里面大米堆成了小山。于是,就对老板说粮食他全要了,并给了老板一张名片。老板一看是蒋经国,心里一跳:糟了!这时,蒋经国叫老板第二天到专员公署去报到,结果他把那个粮店查封了。对收缴的大米他都给还了本钱。专员公署收购了的大米全由专员公署来卖,于是,就出现了“交易公店”。

“交易公店”销售的商品一开始只限于粮食,后来扩充到所有的日用百货,以及土特产品,销售的网点也扩展到下辖各县的大市镇。

抗战时候,很多地方吃粮食很困难,可赣州有蒋经国办的交易公店,店里可以卖平价粮,都有低价粮的折子,所以那个时候赣州的老百姓,基本上没有吃到高价粮。

相关文章关键词

《 青年蒋经国在赣州》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