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楼”芳名耀古今
在诗人何其芳的出生地——重庆万州甘宁镇河口村割草坝门前约30米处的一块平坦空地上,40年前,矗立着一座恢宏壮美的“何瑚妻冯氏”的牌坊。只是,如今早已不见了形迹。但这座牌楼以及关于它的一段动人的传说,依然长久地活在当地百姓的记忆里,不曾淡忘。
清德宗乾隆15年,在现今的牌楼村1组地名“坪上”,住着一家耕读为本的农户何瑚。娶妻张氏,婚后数年不孕,而后病逝。经人介绍,17岁的冯氏便嫁给了28岁的何瑚。二人很是恩爱。翌年,他们的儿子何文旭出生了。
冯氏虽出身贫苦,可她还是在家随父读了《女儿经》和《孝经》等书。年幼的冯氏,自小就树立了“三从四德”、勤俭和睦等传统美德。所以,冯氏在夫家相夫教子,循规蹈矩,表现良好。
“坪上”与“割草坝”相距约数米远,何瑚与何其芳的高祖何葵,是“五服”内的弟兄。尽管何葵薄有功名,且在城里做事。可逢年过节自然得回乡走走。他不嫌何瑚贫贱,仍与之交往融洽。冯氏见到何葵极有文化,心里便琢磨:俺们这一代窝囊,俺定要把儿子培养成才,也像何葵一般出人头地。冯氏与何瑚相濡以沫,平平静静的过了五六年。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何瑚不幸染疾身故。冯氏含泪安葬了夫君。从此,她便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并教育儿子成长的重任。
何瑚死后,才20出头的冯氏,风华正茂。于是,便有不少媒婆如走马灯似的上门提亲。他们都如是劝她说:“你一个弱女子,儿子尚幼,要把他培养成才,可谓前途漫漫,绝非易事。何况,你正值华年,又何苦守寡啊……
而冯氏却不为所动,誓言铮铮:“夫君在世时,我两情深意笃。俺早就答应他,此生除了他,别人无可代替。且在他临终前,俺已承诺,要一人把儿子抚养成人……”为她牵线搭桥的人虽踏破门槛,加之一些不良之徒也屡屡诱引,都被心如磐石的她,顽强地拒绝开去。
冯氏一心一意,督促儿子何文旭课读诗书,勤学苦练。其间酸辛,一言难尽。皇天不负苦心人。嘉庆10年,何文旭考取了监生,一举成名。冯氏喜极而泣。
嘉庆23年,经当地政府逐级上报皇廷,请求为冯氏建造贞节牌坊,以示嘉奖。嘉庆皇帝收到奏折后,也深为冯氏的从严课子成名、为夫守节20余年的事迹所感动。乃御笔亲批,准允在冯氏老家门前的通道上,辟一平坦之地,建一高约10米,周边约5米的贞节牌坊。说来也怪。当工程进行到最后一项工序,即砌石合榫时,安上去的那块不大的石板,竟左晃右荡,不落榫。包工头情知有异,便禀报时任总监的何文旭探问他的母亲冯氏,是否有过不轨之事。冯氏细细回顾,陡然忆起曾有一次,她看见雌雄二鸡嬉戏,心里微微动了一下念头。冯氏红着脸,袒露了此细节。
冯氏这般一表露,最后那块石板便终于像受命似的,一下子严丝合缝的落榫了!这样,一座气势不凡的牌楼,便巍然屹立于何瑚与何葵家门口不远的空地通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座牌楼。他们口口传颂着冯氏的事迹。人们为表彰冯氏的坚贞与操守,因而将那个村子取名为“牌楼村”。遗憾的是,这座牌楼于“文革”里被“破四旧”的狂飙所摧毁。可“牌楼”的村名,合着冯氏的故事,却流传至今,引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