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笛声
我被笛声的悠扬所吸引,源于儿时读书之时,当时的黄老师,是我心中的偶像,他教语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尽用具体事物说明问题,解释深透,颇受学生及家长们的喜爱,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师,又兼教我们的音乐课,他的一手绝技就是吹笛子了,每每其悠扬笛声吸引了大群人“乐不思蜀”。同时他对各种丝竹乐器似乎十分了解,经常说起了笛子的由来,他说,到宋元时,笛子被广泛应用,尤其元曲的崛起,竹笛成了词曲的主要配乐,成为全国流传的昆曲、梆子、乱弹、高腔、皮黄、滩黄、黄鼓和曲艺以及少数民族剧种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在昆曲、乱弹、高腔等古老剧种中笛子作为“正吹”,起着首席小提琴的作用。笛子音色明亮、柔美,贴上笛膜发出的声音更加美妙动人。笛子用吹气来控制声音的强弱、顿挫,在其中,高音区能发挥其特殊音色,无论在演奏悠长高吭的山歌旋律或是宽广的草原风情,其华丽欢愉的舞曲或婉转优美的民间小调,均游刃有余,实是难得的乐器。当时我只是静静地听着老师话,老师如数家珍地夸着笛子的作用与特点,我只是砖头丢在井里扑通(不懂)。后来自己才越来越认识了笛子的独特之处,真令人向往了。知道了古代对竖吹的萧和横吹的笛,在称呼上是混杂的,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因用竹材制成的,故有竹笛之称,笛属气鸣乐器。竹笛产自中国黄帝时代,不是舶来品。其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和梆笛等。唐朝是笛子风靡之时……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间我上了初小三年级,在乡村小学,活动空间不大,均在学校园区内进行活动,这年,正当秋高气爽之时,一次学校进行露炊活动,那天同学们各自带去碗盘锅勺、筷碟羹匙,还带去引火草柴等,分班分组,由孩子们自起炉灶,自烧自吃,在秋阳的普照下,不冷不热,围坐一起,饱餐一顿,算是集体生活了。全校彩旗飘飘响起了留声机,不断传出歌声及京剧来……那时留声机可是稀奇物,没有扩音器更没有音响设备,人们视留声机十分神秘,是校长特从县城一个商家租来的,孩子们听得十分出奇,围着留声机里外一层层水泄不通,好像看大戏一样,当时留声机这玩艺,十分气派,据说留声机全县城只有三台,好贵气。那天有个瘸子还特地从五公里路外赶来听留声机呢,真是挡不住的诱惑啊!
作为音乐的黄老师,这时大显身手,他的笛子功夫,正派上用场了,笛音声声,悠扬、顿挫、壮烈动人,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听觉,有人说黄老师的笛声比留声机还好听,很感人。后来我才知道黄老师吹的是岳飞《满江红》。怪不得将大家的激情带入了万马奔腾的沙场中去呢,精忠报国,浩然正气的岳飞惨死在秦桧屠刀之下的悲壮场面,更使大人动容为之落泪,小孩为之肃穆宁静了。感概至深,令人难忘!多少年啊,曾引起了我无边的遐思、无限的追忆,我从感慨中写下了《一曲难忘,古韵悠扬》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出于我心中的话: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每当我吟唱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这首《满江红》,便会向遥远的儿时寻觅依稀的记忆。小时候,历史老师递给我一本叫《风波亭》的小人书,令我手不释卷。岳飞驰骋疆场的伟岸英姿和横扫敌酋的虎虎锐气偶像般地在我心中巍然矗立,但岳飞的悲剧结局又着实令我在激奋的巅峰,黯然神伤,大惑不解:一代英豪何以在黄叶西风的风波亭,凭栏仰天长啸呢,撤下前方旌旗猎猎的岳家军于不顾,却伸出脖颈任奸臣宰割,“莫须有”而死于非命?
终于有一天,我向老师问了“为什么?”他道出了心中的疑惑与不平。老师沉吟片刻,并未急于为我解惑,但见他眉宇紧锁,双眸微闭,像是在思索什么。少顷,只听他怆然唱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是什么歌?老师不答,目光炯炯,歌声愈加动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当我尚未启蒙的乐思,随着这悠悠古韵翩然摇曳,当年小人书里岳飞的形象渐渐活动起来,老师的歌声由苍劲变为激情:“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歌声在一个满宫满调的长音上戛然而止,余韵绕梁不绝,一串老泪从老师眼中涌出……数十年过去了,老师音容早杳。但我依然记得老师当时愤慨激昂地为我讲解《满江红》的词牌曲意,又意犹未尽地从墙上取下他心爱的竹笛一遍遍为我吹奏。那悲壮隽永的古风遗韵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岁月匆匆,一曲难忘,盛世正待鼓吹,古韵岂能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