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2013-10-19 19:00 作者:程庆昌 阅读量:19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家在苏州”系列散文之十二

一首唐诗,一个落第士子,把姑苏风雅,传送到千家万户,历史,因此多出一种绮彩,千年之间,风采不减;虽然在此之前,姑苏美名早名动天下,但被脍炙人口的诗歌,再次树立成一种高度,被万千人追崇,敬仰。

枫桥和寒山寺,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一隅之地,也因此在人文历史中,大放异彩,即便是千年之后,只要吟哦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仿佛姑苏城外的烟水苍茫,明月星光,舟影灯色,暮鼓晨钟,都会次第在眼前翻卷,都会清晰的响在耳畔,宛若这时光,能够倒流,这人生,也能够重来,此刻,仿佛许多人都成了唐时的子弟,一袭青衫里,看枫桥的霜叶,听夜色中的啼乌,满肩的月光,把内心里的似水柔情,演绎得恰到好处。

但在枫桥的记忆里,在寒山寺的钟磬声中,会有多少人生无期,会有多少死生无常,又会有多少冷暖交织,多少阴阳相隔,这又岂是年年一树枫叶如染,岁岁满河波光若烟,朝朝晨钟悠扬,夕夕暮鼓低沉能够数说得清楚明白?当今月不照古来人的幽叹,撞击心灵,当岁岁青丝染镜霜的低诉,萦绕曲肠,这枫桥,这寒山寺,又是怎样的无奈,又该是怎样的茫然?

从历史的尘霾中破空而来,从岁月的风烟中破茧而出,难道枫桥,寒山寺,就变得冷硬和淡漠,不再记得起生灵的荣衰,不再有万千灵魂的本真和无妄?

透过时下枫桥两岸的灯色,聆听寒山寺隐隐有些浮躁的钟声,约略品读出枫桥的倦怠,品味到钟声余音里的一丝浑浊,枫桥的夜色,不再纯朗,寒山寺的钟声,不再澄明,大概,这也是历史一路走来的必然,更似乎是红尘万象无处不在的侵蚀和湮没。

枫桥,不再是张继立在舟头若有所思心事斑斓时的枫桥了;月色,也不是千年以前时的一尘不染,栖在游子的肩头;渔火早不见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灯火辉煌,霓虹闪烁;千年不老的啼乌,也在人声鼎沸香歌艳舞中遁迹得老远;枫桥,只余下历史的影子,内在的人文气息和天人合一的氛围,更不是随随便便能够际遇得到;寒山寺还在,钟声还在继续,只不过,寒山寺早已成为涂满历史烟尘的一处遗迹,摩肩接踵的善男信女,游人如织,未必真正参悟得到它的精髓;钟声还不会停顿,钟声回荡里,心灵的无妄和澄澈,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以寻找,世俗的逼仄,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枫桥夜泊,怕是要真的成为绝唱。

总是在想,若没有嘈杂的人声,没有那些煽情的灯火,少一些世俗的说唱嗔怒,真的在夜色渐浓的时候,乘一叶舟,慢慢靠近枫桥,停泊在枫桥的夜色里,听寒山寺的钟,悠然响起,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心灵,会不会醍醐灌顶,内心里又变得澄澈一片?这比时下趋之若鹜的人们,成群结队挤进枫桥,在弥漫着汗臭味和世俗气息的场景里,不拘言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敬重,不知道怀揣一颗虔诚的心,要不要好上许多?

可惜,历史不能复制,时光不能轮回,枫桥已不是千年前的枫桥,寒山寺也不是,连天顶上的那轮月,也不见得是;枫桥,或者寒山寺,对许许多多的男女而言,只是延续了一个名号,其间真正的人文精神,历史价值,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关注,甚至,这些底蕴和精彩,正在无声流失,张继信笔勾勒的枫桥夜泊,已成为绝唱。

相关文章关键词

《枫桥夜泊》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