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南大荒回忆

南大荒回忆

2013-10-13 09:45 作者:竹友 阅读量:23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去年国庆节期间,有两个朋友去辽宁盘锦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户区——“红海滩”旅游。她们拍回来很多风景照片。看着照片上熟悉的芦苇荡、盐碱滩、水鸟和红海滩,我的思绪立刻回到了几十年前.

1970年,我随部队从大兴安岭来到盘锦,开始了军垦生活。部队所住的地方是一片退海之地。过去,那里除了县城、乡村之外,大部分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和寸草难生的盐碱滩,被称为辽宁的南大荒。

那是一个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吃水很困难的地方。那里的地下水都是咸的,只能用来晒盐和做卤水。部队刚到那里,没有淡水,只好喝咸水。我的“吃饭多喝汤,平时少喝水”的方法曾做为生活经验在部队中推广。后来,部队种水稻挖水渠从几十里外引来淡水,尽管水渠里的水很脏,总算解决了部队大半年的饮水问题。冬天,部队只好用驴车从十几里外的地方往回拉淡水喝。也许那里离海较近,加之是平原地带,风大风多,战士们风趣地说,这里的风一年刮两季,一季六个月。

那又是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没有电视,没有各种图书,只能看京剧样板戏、看老三战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度过了九个春秋。

当然,快乐又是无处不在的。春风一吹,嫩绿的芦苇芽像竹笋一样几天就钻出水面,给人以一种清新喜悦的感觉;初夏,大家钻进茫茫的芦苇荡里,不一会就能采回一兜野鸭蛋来;秋天,你用绳子拴上一块青蛙肉扔进水里,不用一个恹头就会钓上半盆又大又肥的河蟹;初冬,河沟里的水开始枯竭了,那些惊恐万状的大鱼小鱼在浅水里窜来窜去,你只需带个盆空手去捉就行了。

有一首军旅之歌叫“小白杨”,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到军营里的那棵小槐树。部队的营房就盖在盐碱滩上,营房里不要说是树,连棵普通的草也很少,只有一种低矮的天凉能变红的碱蓬草能生长在这里。有一年,我从几十里外的地方挖来一棵小槐树栽在营房里,给它浇上淡水,它居然活了。虽然长了几年才一米多高,枝叶也不太繁茂,但那绿色的叶子在这空荡荡的军营里显得是那么醒目和可爱,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题目《树》的短文赞颂它。

匆匆岁月如流,历历往事悠悠。九年时光,在人的一生中不长也不算短。值得骄傲的是,在那荒漠的土地上,我们把宝贵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献给了军垦事业。

2005年夏,我和兄弟几人去兴城自驾游。回来时顺路到部队当年住过的地方看看。然而,事过境迁,昔日的营房已经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栋栋居民住宅楼。唯有当年那个老百货商店和老邮电局以及邮电局门脸上面“毛主席万岁”几个模糊的大字还在。我凭着这仅有的“标志性“地标建筑物,极力地回忆着当年这里的一切,回忆着自己当年在这里的生活。接着,我拿起照像机不停地拍照起来。几个正在乘凉的连说带笑的年青姑娘好奇地看着我说道:“你是在这儿下过乡的知青吧?这几年经常有曾在这儿下过乡的知青回来照像。”

“我过去曾在这儿当过兵,”我告诉她们。

“听爸爸说,过去我们这里曾经住过解放军。”一个姑娘说。

听了姑娘们的话,我的心里一阵悲凉。啊,一切都远去了。昨天的生活,成了今天的故事。

在回家的路上,我无意再观看车外的风景,想着姑娘们的话,口占了一首顺口溜:

欣闻姑娘笑语声,

别离此地尔未生。

犹听军号响耳畔,

欲觅营房无影踪。

依稀可辨小街在,

新楼栉比看繁荣。

二十六载沧桑事,

悠悠历史一瞬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看了朋友们拍的红海滩照片,我的思绪难平。啊,几十载春秋过去了,芦花几朝放,大雁去又返。难忘那一望无垠的芦苇荡、成群的水鸟、随风荡漾的稻浪;难忘那又苦又涩的咸水、火热的营房还有一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

竹友2013年6月10日

相关文章关键词

《南大荒回忆》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