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鲁门母亲的自豪
美国总统杜鲁门当选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在她眼里,当总统的儿子与当农民的儿子同样伟大,同样值得为之自豪。可见,伟大母亲评价儿女的话语中,永远没有“高低贵贱”四个字;世俗的母亲则恰恰相反,这也是造成“高低贵贱”观念滋生尘世的一个非常重要根源之一。
我以为作为父母,如果你用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儿女,他们也极可能会用不平等的行为“报复”你,甚至“仇视”社会。因此,平等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行为,或许会胜过苦口婆心地说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友爱和受尊敬的欲望,并且交友和受尊重的希望都非常强烈。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
《古兰经》说:“信士们皆为兄弟。”在伊斯兰教里,人人的地位是一样的,领拜的阿訇也要和后面的群众站在一个地面上,不能自己站在高台上,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平等。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清真寺里,国王和老百姓都是站在一个班子里,富翁和贫民也是平等的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平等待人,是伊斯兰的一个重要观念,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伊斯兰的朝觐使王子脱去他的绫罗绸缎,换上同样简单的装束,因为他们在安拉面前是平等的。
我国文化也很提倡平等。《百喻经·二子分财喻》:“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清·黄遵宪《纪事》诗:“红黄白黑种,一律平等视。”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郭孝成《蒙古独立记》:“若以本代表所闻,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确无疑义。”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一次在街上散步,一乞丐跪倒在地求道:“先生,给我一点食物吧。”屠格涅夫寻遍全身无一点可充饥之物。只好说:“兄弟啊!对不起!我没带吃的!”这时,那乞丐站起身,脸上挂着泪花,紧握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我本已走投无路,打算讨点吃的后就离开这个世界。您的一声‘兄弟’让我感到这世间还有真情在,它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
一个人活的是否有尊严,有勇气,这是判断现代社会是否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
要活的有尊严,父母首先就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去看待自己身上掉下的“心头肉”。当教师、单位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人亦然。也许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真正更加友好、和谐起来,社会才会更加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