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救赎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用一个社会阶层,它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知识分子从其诞生开始便与政治权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不清的联系。
首先,古代的教育体制决定了这一点,“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注定培养的知识分子要成为官府的附庸,可知识分子的骨子里却有一份天然的清高,一方面渴望获得当政者的赏识以便一展才华,一方面又不愿意被人操控思想和自由。在这种矛盾纠结里,多数知识分子选择向政治低头已达到在仕途中的飞黄腾达;少数者退避三舍,田园黄昏里著书立说。而这部分人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多是在仕途受挫后的被迫归隐。
其次是古代的选官制度决定了知识分子要为当局服务。说起选官制度期间出现了如下演变。在人类早期,血缘亲疏是选官的重要依据,西周时期的宗法制,一血脉为纽带,以血缘亲疏为经纬编织了密密的网,将选官制度牢牢握在统治者的亲属手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再加上战乱频仍,旧有的家族血缘被打乱。直到汉代国家大局平定的同时才确立了相对稳定选官标准,即察举制度,多以孝顺廉洁为依据,但夜多操控在大户人家,尤其是世代为官的家族手中,所以多还是任人唯亲。因为举荐者出身官府,被举荐者也就会对朝廷万分恭顺了,所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主体多是官府的顺民和复制品。偶有变异,便会遭到朝廷追杀。大规模为朝廷遴选顺民始于隋唐的科举制度,唐太宗看着知识分子浩荡的队伍发出自豪的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自此知识分子十年寒窗只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了,一张科举网,将知识分子一网打尽。知识分子的一往情深多付给了朝廷。明代的八股取士,将这张网收得更紧,清代的文字狱,将网打成了死结,困在期间的知识分子要么甘于被束缚直至窒息,要么奋起反抗鱼死网破。
敢于冲锋陷阵的知识分子首先值得褒扬的是李贽,可以说他是一个敢于颠覆乾坤的勇士,为真理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圣斗士。将孔子从圣坛中拉下来痛扁一顿,这是一种破除迷信和盲目崇拜的行为引起当政者恐慌,在为难关头他走到街头振臂宣讲自己的学说,被投入狱中仍不低头,显示了知识分子的骨气和为真理坚持到底的勇气。但最终他还是未能冲破牛鬼和蛇神之罗网。
时光漫过明清,步入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多担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而对于自身思想自由的捍卫与救赎多是以国家命运为主要前提的。
魏源林则徐是最早打开缺口的近代知识分子,当然他们未能跳出为当局服务的圈子。康梁虽然掀起思想飓风终究是向政权妥协的。真正勇于摆脱枷锁的是陈独秀这批激进分子,可惜的是他们摆脱的足够彻底,也把自身的根基给冲掉了。
如何方能找到真正拯救国难和自身思想的武器成为知识分子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