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匠---广州印象之九十五
对备受尊重的教师职业我一向颇有微词,总认为,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首先需要救赎的,是他们自身的灵魂。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自古就担负着天下的兴亡。教师是知识分子中最大的群体,更有传承民族文化薪火,传播科学技术文明的大任。然其作为,却令人大失所望。五四时代,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精英,面对强权毫不畏惧,不惜以辞职相争,找北洋政府保释关押的学生。而在反右、四五和以后的风波里,我们的教育精英们,明哲保身,反把自己的学生往监狱里送,往劳改农场里送。良知无存、斯文扫地、操守败落。
我这人总爱把神圣的东西撕开,抖落出里面的污垢和垃圾,展现在世人面前。说来还是爱之深,所以才会恨之切。儒家的传统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而不是消极避世独善其身。我们的教师们,不管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还是大学教授,也不管是只吃过山药蛋,还是喝了不少洋牛奶,都不可能切断传统的血脉。风扫残云的革命也不行,革命高潮过后,传统就像石磐下的野草,顽强地冒出头来。
精英毕竟是少数,他们的好坏,虽然能影响到整个队伍的士气,但还不足以代表整个队伍的实际状况。只有那些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才更能体现出为人师表的风范。一场大革命结束之后,总有拜金主义的浪潮接踵而来。波旁王朝复辟后的法国如此,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同样如此。本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追求舒适安逸生活的权利,恰恰是教书育人的老师们,不能像张浚坐在钱眼里,走不出来。因为他们的使命要求他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人才。
可就是他们,把教室当成了名利场,置学生的学业不顾,堂而皇之地掏出手机,谈生意炒股票。学生入学表上,家长职业一再交代填写清楚,为今后交往埋下伏笔。不准搞集资摊派了,广州一些学校就搞自愿捐助。没有本地户口的,区级小学两万五,省级小学五万,不打折扣。自愿捐助还要写申请,不会写不要紧,学校准备了范本,照抄就行。对!这是学校的行为,与老师无关,尽管这些钱转了几道弯,还是作为福利费和加班费等,至少有几个流到了老师们的腰包里。
也有直接相关的。求贤若渴的南方学校,在全国到处挖人,多年前就在我家乡的一所最有名中学一次性地挖了一二十人。都是教学业务尖子,一个副校长领头。他们丢掉了对自己期予重望的学生和家长,为了高薪逃到南方。下岗工人和缺地农民闯荡城市是生活所迫,有情可原,但这些教师们为了什么呢?他们在当地,收入就高于平均工资几倍。国家并没有让他们固守清贫,他们却要追求众人之上的富裕生活,这个差距,就要用人格来充填了。当国家需要献身精神的时候,他们难道还有脸对学生发出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学校毕竟不是官场,不能一边腐败一边反腐,教师们有起码的道德。也有完全没有礼义廉耻的精英,闯入官场,却被二奶反腐了,最终又回到大学里拾起教鞭,啃起了老马的剩饭。满嘴马列,满腹盗娼,节操毁损得满地乱滚(人民日报语)。马克思主义如果要靠衣俊卿们传播,那不要也罢。
我想起了民国初年的教育先驱们,一个个瘦削如柴,而又铁骨铮铮。他们传承中国文化成就斐然,他们引进西方科学硕果累累,他们兴办乡村教育功不可没。他们和他们的学生们,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与他们相比,现在的老师们只算得教书匠,只是一种职业,和木匠瓦匠一样,一种吃饭的手艺。或许是历史上他们的表现太出彩了,我们今天经受失望也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