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茅盾
导读茅盾故居前后有两进,后面另有三间平房。沈氏本是近乡的农民,后迁至镇上做小买卖,到了清光绪年间,茅盾的曾祖父在汉口经商获利,汇款回乡,由茅盾的祖父经手,分两次从两家房主手里买进这所宅院.....
苍海横流,大浪淘沙,江山在岁月逝去中不断改变面貌,惟有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永驻魅力。噢,古老迷人的千年古镇--乌镇,你将永远是人们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你驾一叶乌篷小舟,轻轻摇过桐乡乌镇,不能不停。乌镇里出了个茅盾,茅盾塑造了一间林家铺子,仅此一点,它的人气就盖过了别的水乡。再后来,迎来了大明星黄磊、刘若英,一部《似水年华》,更展现了小镇风情如画了。
乌镇不仅有旖旎的水乡风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还孕育了一代文豪茅盾。茅盾故居位于乌镇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是文学巨匠茅盾(沈雁冰)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乌镇读茅盾,或许可以作一种文化韵律来欣赏。无论从它的历史以及外观,都似一部厚重的精装书:质朴的白墙青瓦,含蓄的阁楼小桥,旖旎秀澈的流水……从这幅图景里走出的一代才子,共和国首任文化部长,“茅盾文学奖”创始人。他的故居就坐落于乌镇中市观前街19号,那是一所靠街的四开间老式楼房,面积440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单元。前后两进,中间各有两个石板天井。和镇上大多数民房一样,沿街的门面是一色的活动木板,外罩半截木门,既不高大也不讲究,典型的随意楼装。
茅盾故居是游人必去的地方,这里有启蒙的家塾,记录了他的童年轶事,珍藏着他最早的文稿,包括无数名人的留墨。如茅盾先生的作品与为人,坚强、凝重、温婉。这样的环境,生于斯长于斯归隐于斯,犹如落叶归根,体现一位赤子的乡愁与情怀。
今天我终于踏在了乌镇的石板路上。对乌镇的心向往之,有一种沐浴于暖阳而徜徉于青石窄巷,夜则临碧水而举杯邀月的感受、有一种“枕清流而熟眠的奢望”的追求。乌镇原本就是这样的,蓝的天白的云,碧的水黑的瓦------茅盾生活过的古镇,千年来一直如此。特别需要知道的是茅盾的母亲,茅盾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了他母亲的影响。
茅盾的母亲名陈爱珠,在当时的乌镇,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她不但自幼受家庭影响,读诗书识礼仪,而且聪明能干,还相当有主见。她自幼诵读四书五经,14岁起替父母治家,出嫁后不断求教于丈夫,读世界历史地理,由此打开了眼界。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故,母亲亲自用正楷写了挽联,表示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母亲一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她的两个儿子。当茅盾中学毕业时,他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选择。按照当时的习惯,家境清贫的人家,孩子在中学毕业后,就该去谋一份职业来养家,何况他又是早年丧父的长子,但是母亲早在为他打算了,她存在钱庄里的一千两银子的陪嫁,给兄弟俩平分下来,茅盾还可以读三年书。于是母亲力排众议,让茅盾继续读书。茅盾考取了北大预科,每个寒假,他并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为伴。母亲的决定影响了茅盾的一生,从此他走出家乡,走向一个他未知的世界,那个世界交织了光和影,充满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大学毕业,母亲又在为他操心,她悄悄托信给替茅盾介绍工作的表叔,让他不要在政界或银行界给茅盾找工作,结果茅盾进了商务印书馆。母亲一定想不到,也许正是这样的安排,一不小心造就了一个日后的文学家。
母亲不单如此地有主见,她还异常的坚强,当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在苏区牺牲后,有一天她问茅盾:你弟弟怎样了?茅盾还想撒谎,母亲取出一张小报交给茅盾,那上面有沈泽民牺牲的消息。母亲说,他总算做了一点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了,不过死得太早了点,他本来还可以多做出一点事情来。母亲是如此的平静,面对着她小儿子的死,母亲真的没有眼泪吗?
茅盾故居前后有两进,后面另有三间平房。沈氏本是近乡的农民,后迁至镇上做小买卖,到了清光绪年间,茅盾的曾祖父在汉口经商获利,汇款回乡,由茅盾的祖父经手,分两次从两家房主手里买进这所宅院,东面的两间两进先买,称老屋,西面的后买,称新屋。老屋新屋结构相同,中间仅隔一堵墙,两者楼上楼下有门相通,浑然一体,构成走马堂楼的格局。
现故居之东为立志书院,茅盾在此读了几年小学,如今门口挂上了“茅盾童年读书处”的匾额。过天井原是课堂,现辟为乌镇地方史陈列室,上悬“有志竟成”匾,匾额下有一尊汉白玉茅盾青年时代的雕像。
从后门出去,抬眼便见箭云楼,这是立志书院的主建筑。这一重檐式楼阁原是茅盾就读的教室,现作“茅盾走过的道路”专题陈列室,成为茅盾故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乌镇是茅盾取之不尽的宝库,《子夜》第四章“双桥镇”就是取材于自己的故乡,《林家铺子》中林老板的原型据说是邻家的一个小商人,更不用说《故乡杂忆》等等这样的文章了。是故乡的水滋润了茅盾的心田,是乌镇的石桥、青石板路造就了茅盾这样的文学家。茅盾也给今天的乌镇带来了莫大的荣誉,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大会设在乌镇,那是乌镇的一个盛会,一次文学的狂欢,作为古镇人,谁不自豪?
茅盾早期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作为政治家的茅盾,其活动不再自由,于是,他蛰居在上海景云里自己的家中,足不出户,用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曲,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发表《幻灭》时,他第一次用了“茅盾”的笔名。
为了改善环境,也为了呼吸新鲜的空气,1928年7月,茅盾离沪赴日,开始了他近两年的流亡生活。与他结伴而行的,就是秦德君。秦德君出生于四川,是一个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女性,又有着传奇般的坎坷经历,这一年,秦德君23岁,小茅盾9岁。
在东京的那些日子里,茅盾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写作。他旅居日本时写的长篇小说《虹》,由秦德君提供素材,她还帮忙誊抄稿子,并在四川方言方面作了一些处理。这部小说,同样倾注了秦德君的一腔心血。1930年当樱花再次烂漫的时候,他们回到了国内,迫于压力,他们定下了四年之约暂时分手,并合影留念。只是四年之约没有结果。茅盾的一生,塑造了许多的女性形象,秦德君必定给了他不少女性的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