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漫谈我的《朋友》

漫谈我的《朋友》

2013-10-23 01:13 作者:松山居士 阅读量:25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文章的阅读在于心灵的召唤,在于作者读生活中点滴之事的提炼。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阐明观点,论述得当应该为好文章。

前不久,我写了一个短篇叫《我的朋友》。故事大意是说朋友之间,既有真心真意的,也有见利忘义的。根据字典的解释,“朋友”的对立面就是“敌人”。所以,当朋友这个神圣的字眼带上引号的时候,光环也就不存在了。

说实话,作者一般很少解析自己的作品,但是我的这篇《朋友》在各文学网站发表后,尽管级别不算低,但是多数网编还是没有给予到位的点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并不是说《朋友》写得有多么出色,而是说看了《朋友》的网编朋友,或许没有认真、仔细阅读,因为作为一名网编,如果看得仔细了,那么,他就一定能够说出它的中心意思,它的优点或存在问题,否则,他还能当网编吗?

先说说《朋友》的梗概情况。

小说设置了三个主要人物:主角叫白勇,配角叫张新伟,以及主、配角的“关系人”杨旭。白、张、杨三人在故事发生之前一直是好友。小说通过中年男子白勇的一个哭诉电话引出话题(或者叫“悬念”设置),通过杨旭的回忆和心理活动,描述了白、张、杨三者之间的朋友关系,同时刻画出白勇的仗义直爽、真诚守信形象及其形成背景,也刻画了张新伟从一个曾经得到过白勇的帮助,但却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好友白勇告诉自己的商业信息和自己手中的权力,对白勇反戈一击,进而变成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形象的过程,最终导致白勇(包括杨旭)与张新伟决裂。而白也从张的变化中醒悟过来,看清了什么是真心实意的朋友,什么是虚情假意的所谓朋友。小说不足2400字,故事情节简单。

再站在读者的立场看《朋友》。

还是先从编者按谈起。作为一名网络写手,作品出炉后,一般会在第一时间投向他关注的文学网站。而后,作者会关注编辑写的按语,同时关注该作品的点击量,以及是否有读者的评价回应等。就我自己而言,我选择阅读的文章,我会先看看编者按,因为我想先了解一下作品的大概情况(编者按相当于精编版的故事梗概)。假如编者按写得深刻到位,能够引起我的阅读兴趣,并且是我比较喜欢的某类题材时,那么,我自然不会“放过”这篇作品,仔细阅读、欣赏之。根据我的观察,绝大多数点击量较高的文章,均是评级较高且按语写得很好的作品。当然,也不排除有的读者会关注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题材,关注评级并非很高的文章。比如我的新体诗作品朗诵诗《祖国在我心中》,就创下了好心情网站单篇诗歌点击量之最——接近25000次,便属于此类。

回到《朋友》上来。首先,《朋友》是一篇写实小说,小说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相比于一篇成功的微型小说所需的极其精妙的构思,极其精炼的语言,极其意外的结局,《朋友》更像是一篇记叙文。因为小说并不具备微型小说的精彩构思、精炼语言,也没有出人意料的结局。但是,《朋友》就是想从真实性上下点功夫,虚构的情节虽然很普通,却对刻画人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看这段:“……几年前,张新伟大哥做生意亏本,从银行借出来的10万元贷款到期无法归还,张新伟出面找到白勇,白勇二话没说,从自己也很紧张的资金中挤出10多万元,帮张新伟哥大哥还清了贷款和利息,解了张新伟大哥的燃眉之急,使他度过了难关。也正靠白勇的帮助,张新伟大哥的生意才越做越好,现在的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而那10多万元钱,直到四年后才全部还给了白勇,期间,白勇也从没催促过,白勇甚至连利息都没要。”白勇是不是有点舍己为人的仗义?

其次,小说没有过多的语言对话,大多是回忆性的心理活动描写,对此,读者可以自己去阅读,这里不做过多的叙述。但从几句对话中,还是能够看出白勇多年的“朋友”张新伟那张绝情的面孔:“张新伟忽地站起身来:‘杨旭,不要再说了,我不想跟你再做解释,还是让我大哥与白勇去公平竞标吧。’说完,张新伟扬长而去。”张新伟看起来“冠冕堂皇”的所谓“公平竞标”,其实就是白勇告诉他的商业信息,将其据为己有,并以其大哥的名义,去抢夺白勇辛辛苦苦争取来的一次生意上的好机会。张新伟算不算卑鄙小人?

如果由我来写编者按,我会这样客观地写道:小说通过“第三者”杨旭的回忆,刻画了主人翁白勇仗义直爽的形象与张新伟见利忘义形象,对比鲜明。也正是张新伟见利忘义,造成了原本是朋友的白、张二人反目。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不乏其例,但还是要提醒大家从中汲取教训,真正的朋友情谊是用金钱所买不到的。

写于二??九年十二月三日

男人树

相关文章关键词

《漫谈我的《朋友》》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