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火柴情
导读:只要灶坑里“一星尚存”,他们便叫你扒在地上对着灶坑口大口大口地吹……直到吹着为止。
我出生在北方的农村,小时候,生活很清苦,条件不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优越,就连《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上了高中后在外甥的《童话大全》里看到的。但对于火柴的感情,便是在童年的时代就牢牢地建立起来了。
我家的房子和许多农村家庭一样,三间房,石墙土顶,一明两暗。一走进门,一眼可见的,便是两口大黑锅,就是那种又黑又亮的大铁锅,位于左右两侧,对称排列,像个卫士似地守卫着,好像没有它,就没有这个家似的。两口大锅,一个用来做饭,一个用来热猪食。
每到傍晚,炊烟升起的时候,便是厨房里最热闹,也是最紧张的时候。母亲要做饭做菜,父亲要喂猪、喂鸡。因为忙不过来,母亲便命令我帮忙烧火。那时我还小,抵不住外面玩耍的小伙伴们的诱惑,烧火时总有些心不在焉。最让我气不过的是,一旦不小心把火烧灭,父母亲是绝不会轻易答应让再划一根火柴的。只要灶坑里“一星尚存”,他们便叫你扒在地上对着灶坑口大口大口地吹……直到吹着为止。有时遇到阴雨天,柴禾湿乎乎的,老半天也吹不着,被倒出来的青烟呛得直流眼泪,还得坚持把火烧完。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地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一定挣钱为你买好多好多火柴。”挣钱卖火柴,便成了我那时最伟大的奋斗目标。
在城里念高中的时候,一次在大姐家,看见年幼的小外甥拿着整把整把的火柴划着玩。我和二姐发现了,指责外甥:“你怎么这么败家呀!要是让你老爷、姥姥看见了……”父母亲对火柴的“吝啬”,给他们的子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父母亲共有我们姐弟七个孩子,在那两角钱一个日工的年代,要供养这么多的孩子吃饭、念书,该是何等的不易啊!父母亲正是从这一根根火柴算起,算计着这个九口之家的日子。每次开学前夕,父母亲便想尽办法为我们凑足学费,临走的时候,把钱默默地放进我们的书包里,此时他们已经不用说什么,因为他们的孩子都知道,这钱应该怎样花。
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懂事早的缘故吧,在校期间,我们读书都很用功,相继考上了中专和大学,唯一落榜的哥哥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家乡干起了养殖专业。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每逢节假日,我们都回家探望双亲。只有这个时候,父亲才会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跟我们唠唠磕。而母亲则继续忙前忙后,一会儿端出一盘苹果,一会儿又去炒花生,还一边忙着一边问:“今晚你们想吃什啥?我去给你们做。”
“唉,妈呀,你快上炕吧,我们什么都不想吃,只想安安静静地待一会儿,看把你忙乎的!”尽管如此,她还是问:“泡点豆子怎么样,你们好长时间没吃家里的大豆腐了吧?”待她磨豆腐回来,我们也坐不住了,下地帮忙烧火。
因为长时间不在家,妈妈执意不让我们伸手,只见她扔像从前一样,先用一根火柴点着一个灶坑,然后“锅底抽薪”,再点着另一个。火星掉在地上,几缕青烟盘旋着随风而去。我们都埋怨妈妈:“又不是买不起火柴,何必这么节省呢?多麻烦。”老太太笑着说:“我已经习惯了,不麻烦,不麻烦。”
又有很长时间没回家了。前几天,姐姐在电话里告诉我说:“父亲母亲今年想开了,买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和电风扇,还用上了液化气罐!”
“那得买多少火柴呀?”“哈哈哈……”我和姐姐都开心地笑了。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亲,一生节俭的父母亲,终于在我们多次的劝说之下,开始享受现代化的生活,这是我们最高兴看到的。但悠悠火柴情,使我们难以忘怀。那一段难忘的岁月,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