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杂谈“文化人”

杂谈“文化人”

2013-10-24 06:17 作者:波波楚人 阅读量:34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 “文化人”应该懂包容,知敬畏,会尊重!中国文化界能够形成一种农妇式的底蕴,一种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也不乏百家争鸣的风气,那么,才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人真正有文化了。

我没有文化,更与“文化人”毫无牵扯纠结,本来就没有资格或谈“文化”或谈“文化人”。不过,在网上,总觉得有一种来自“文化人”的吵吵嚷嚷,热闹得让人受“熏陶”,长见识。单说最近吧,比如,最近就有很多“文化人”,对余秋雨的《钟山风景区碑文》进行点评,热热闹闹,沸沸扬扬。褒扬皆有之,然而,更多的是口诛笔伐,欲使之遗臭万年而后快。

南京大学就有教授评曰,“余秋雨的钟山碑文,刻在石头上,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藤蔓疯长,将其遮盖;如果石质疏松,不久崩解,更是喜出望外。”“很遗憾,这篇碑文却几乎是写钟山的文章里面文心、文思最为贫乏的一篇。”再是对余秋雨人格的不信任。有人认为碑文中有“方落数语,已烟霞满纸,心旷神怡”,是败笔,“倘若余先生碑文大作,是于钟山景区某处(露天)抻纸捉笔写就的,那么,‘烟霞满纸’也许是写实,不能算错;倘若是在他自己家中宿构、书写而成,就难免自吹自擂之嫌疑。”“立意浅薄、无深思、无精义之类弊病外,这篇大作根本就是一锅杂烩,语句明显是从王羲之《兰亭序》、范仲淹《岳阳楼记》、毛诗等前人名作中摘抄、模仿而来的,创作成分相当稀薄。”云云云云,只能略举“云云”了。

曹植才高八斗,曾在《与杨祖德书》中却也坦言:“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曹植是个“文化人”,没人会怀疑吧,曹植坦言著述“病”在所难免,需要“讥弹”(批评),以改掉“不善者”。我觉得这话很在理。而余秋雨的《碑文》不过就是一个应景的短文,有不足与瑕纰应是正常的,善意的“讥弹”可使之趋于完美,大可不必偏激。

孔子的思想就很明确,“文化人”应该在个人不失“仁”,在社会不失“礼”。台湾文化人龙应台一脉相承,她在《什么叫文化》一文中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久的智能”。龙应台举实例说,胡兰成描写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妇,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拣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乡下农妇身上蓄养着的品质,即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因此,我很认同学者这样的认知,余秋雨已“从一个御用文人,转化为一个著名的人文学者”,“在当今中国文化界,能够象余秋雨这样广博的学识、广泛的影响力的学者,实在不多。为什么大家非要对这样一位儒雅的文化人,群起而攻之,恨不得赶尽杀绝呢?”“这更多可以洞见世态的可悲,人文的浅薄虚妄”。龙应台曾说,真正的“文化人”应该是,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不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而是弯身而过。

是的,“文化人”应该懂包容,知敬畏,会尊重!中国文化界能够形成一种农妇式的底蕴,一种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也不乏百家争鸣的风气,那么,才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人真正有文化了。允许余秋雨写下败笔文章;就象台湾文化界,容纳李敖这样狂放不羁的独行侠。中华文明的辉煌,就是因为有诸子百家的时代,而不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万紫千红才是春,这才是我们期待的文化芳草园的景象。否则,我们就难免文化沙漠与荒凉的困惑!因为,本来我们的“文化”就已经危机深重,用著名画家学者陈丹青的话说,“文化真的在这儿还不是被尊敬的一件事情”,“这个社会尊敬的绝对不是读书人,这个社会尊敬的是腕儿。你开什么车,你身价多少,你在一个场合里面走进来一个官,和走进来一个老总和走进来一个所谓文化人,大家态度是不一样的。”你“文化人”不尊重文化人,你还指望别人尊重你文化人?!

相关文章关键词

《杂谈“文化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