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导读扶贫要扶人心之志。“人穷志不穷”,然而,现代社会中的贫困户往往产生自暴自弃,他们丧失的不是外在的素养、技能,或是健康的身体,而是一种自我肯定,一种向上、积极进取的志向。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扶贫困的同时,我们得到的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自我的教育。让我们在思想浮躁时、在情绪波动时、在愤懑不平时、在贪欲滋生时,能多想想世上还有一定的困难户,这些困难家庭的境况。就会使我们有了平和心态,使我们在物质享受方面能知足常乐、廉洁自律;从而催生责任,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更加努力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结对帮扶”——向困难家庭送去真心诚意的关怀和帮助,让党、政府的大爱在这里延绵、让我们贴心的小爱中充分伸展、光大;“访贫促廉”——让广大的党员干部在访贫中感触、感悟,反思、反省,正确树立人生观、权力观,让那一抹廉洁奉公、勤勉从政的馨香永驻手间、心上,这是十分好的举措。
帮扶究竟“扶”什么呢?在生活富裕的人来说,往往不会真正体验到贫困的滋味。自从结对助学、为民排忧解难以来,解脱了不少贫困的家庭,每年我们都会在学期伊始给结对户送上一部分学费,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却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所做的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他们依然没有收入渠道,依然缺少必要的生活物品。这一问题让我们深思,毕竟我们这样的扶贫对他们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么,扶贫究竟该“扶”什么?该怎么“扶”呢?
“扶贫”,顾名思义,是扶持贫困户,然而,贫困仅指生活物质方面的贫穷吗?未然!我认为,要扶贫,需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扶贫要扶生活之需。贫困户首先是物质生活条件的缺乏,自己无力解决基本的生活所需。虽然国家对贫困户有一些扶助政策,但一来不能普及,二来也不能彻底解决贫困户的生活必需费用。所以,扶贫结对首先要从经济上有所给予,除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外,向贫困户在就学、住房、就医等提供一定的帮助。
扶贫要扶生存之道。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金钱上的给予只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要想改变贫困状况,需要从提高贫困户的文化素质、基本技能入手,提供就业渠道,帮助其找到适合的工作,使其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以缓解长远的生活之需。
扶贫要扶人心之志。“人穷志不穷”,然而,现代社会中的贫困户往往产生自暴自弃,他们丧失的不是外在的素养、技能,或是健康的身体,而是一种自我肯定,一种向上、积极进取的志向。所以,扶贫要从激发人的坚强信心入手,通过交流沟通、适时的成功体验,现身说法,使其重拾起对生活的希望,重新鼓起前进的风帆。从本质上引导贫困户走向健康积极的主观世界。志向是成功的关键,同样也是脱贫致富的关键。
怎样才能把帮困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呢?“情系群众,结对帮扶困难家庭”是党与政府一贯政策,我们落实结对帮扶的困难家庭。通过自己的这一番帮扶经历,再了解其他领导联系帮扶的情况,对于目前困难家庭的帮扶机制,以及如何才能集中力量真正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多了一些感想和思考。
首先,我觉得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既负有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的责任,也应有带头帮助困难群众的意识和姿态,而且客观来讲,在地位上、经济上也具备帮扶的能力。其次,我觉得对困难对象的认定需要有一些具体的衡量指标。到底哪些人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目前我们所认定的对象是不是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从我自身的帮扶经历和其他领导的帮扶对象情况来看,目前我们所联系的帮扶对象,虽然生活相对困难,但严格来说,并没有到达最困难的程度。反观有时从基层、从媒体反馈的一些信息,很有一些人困难到吃不饱饭、读不起书、看不起病,这些人,是否已全部纳入我们的帮扶对象之内了呢?好有一些人,处在困难中,一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还找不到工作。我们所帮助的困难对象大多能力、资历不高,年龄偏大、身体状况较差,利用职权强行解决其就业,是否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对接受单位来讲也难以达到岗位用人要求。还有,每年为此支付的帮困款额合计应该也不是个小数目,这样分散使用,其效益肯定达不到最大化,是否一定要采取这样一对一的形式,或者由一个机构集中资源来帮扶,需要多的多给,需要少的少给,这样更合理一些。我看望结对帮扶的人家。看到纯朴善良、不向困难低头、乐观面对的群众,真正了解了“扶贫结对”、“扶贫促廉”现实意义。我一直在思考扶贫结对这种形式如何才能有持久力,如何才能有真正的成效。我想,除了制度的保证外,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民生情怀,以民为本要成为我们的原动力。
民生情怀要求我们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建立在为人民谋幸福上。我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和谐社会的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兼顾各阶层的利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享,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应成为今后公共治理的目标。
民生情怀要求我们有脚踏实地的作风。深入基层、走近群众可以使我们掌握鲜活的、可信的素材,了解民之所思、所求,真正理解民生的艰辛和百姓的疾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城乡应成为今后公共治理的目标扶持,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大智慧。扶贫结对活动是一次思想教育,是一次心灵洗礼,我们应珍惜并尽力做好,用以鞭策自己的工作。
心灵上的帮扶更重要,如一个12岁的丽容,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小姑娘,是帮扶结对活动中的帮扶对象。前不久,我去她家看望她,她长高了不少,但是依旧那么清瘦,相比从前,她似乎活泼了很多,能够主动跟我聊学习情况了,看着她眼睛里闪烁的一丝欢快,我也无比高兴。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她时的情景,黑瘦的小脸和大大的失色的眼睛,很难看出一个十来岁小女孩应有的天真和欢快,大多时候她总是躲在她母亲的旁边,摆弄着手指,低头不语。看起来比同龄人更显得胆怯和羞涩,更不懂得怎么与外界打交道。看着她,这时,我便想,与其给予她家庭单薄的物质上的帮助,远不如给予她精神上的鼓励、心灵上的抚慰重要。
同时我也从村干部中了解了很多困难家庭的实际情况,也向孩子的母亲了解了家庭的实际问题,以及这些孩子们的性格、脾气和爱好。我查找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也查阅了很多的扶贫、教育、心理等网站,看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报道,似乎给了我一些启示。
在这一阶段的孩子的身心是最脆弱的,未成年的孩子每天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天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有新奇、有困惑、也有恐惧,但他们的身心却又不足以完全独立去适应这些事物。心理学上讲究心与心的沟通,讲究潜移默化,讲究灵性的互动。如果孩子的身心不能健康成长,那么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就会影响她对世界观、人生观的看法,影响她的正常成长。因此,对孩子们心灵上的关爱,远远比任何物质上的帮助要重要得多。
除了在一些物质生活上给困难家庭必要的帮助之外,应和困难家庭孩子进行互动的交流和沟通,定期通一下电话,给其鼓励,给其温暖,使其知道社会上还有很多朋友在关注着她;为其提供励志书篇读物,使其明白苦难也是一种财富,让其重塑对生活的信心。慢慢地,引导孩子走出家庭困境的阴影,增强孩子在困境中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还需要和他(她)的妈妈交流,希望她多给小孩亲情,多关心小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内在需要,多去了解自己孩子,多去关爱。逐渐会使自己的孩子有了改变,多了笑容,多了乐观,多了孩子们的天真烂熳,也会主动地和我们交流的勇气与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从学校老师那边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对其日见优秀,有了明显的进步,要及时对其鼓励,鼓励孩子们正在靠着自己的努力,朝着积极的方向可喜的变化。至此,我也明白了,帮扶结对活动,虽然有一定的基本模式,或者提供基本实际的物质帮助,或者提供职业介绍,或者帮助职业培训,或者劳动技能培训使其勤劳致富之路等。
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最重要的一点给忘记了,就是给予帮扶对象心灵上的帮扶,帮助其重拾人生的尊严与生活的信心。特别是通过看到孩子从失望到充满希望,这一小段的人生历程中的可喜变化,及时给予他(她)们一种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鼓励是更显得迫切,古人云: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面对困难者生活上的坎坷与不幸,我们的帮扶对象更需要一种人格上的尊重与信任,而这些,我们花点时间,花点心思,是完全能够做到的,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吝啬心灵上的付出。不是外在的素养、技能,或是健康的身体,而是对他们一种自我肯定,一种向上、积极进取的志向,这是当务之急,十分重要!